出品 | 虎嗅汽車組
作者 | 王笑漁
編輯 | 周到
頭圖 | 視覺中國
9 月初,在慕尼黑車展的一場 after party 上,我遇見一位滿頭白發、戴着圓框眼鏡的老人。他一身藍色西裝在人群中格外搶眼,頗有一番設計師的範兒。直到後來我才知道,他就是約翰 · 湯姆福德(Johann Tomforde ) —— smart 之父。
湯姆福德對藍色情有獨鍾
50 年代出生在德國漢堡的湯姆福德,從小深受車迷父親的影響。後來經過努力,湯姆福德考上了設計專業。在其人生價值觀初步建立的 70 年代,正是西德經濟快速崛起時期,道路擁擠,尾氣熏人。學生時期的湯姆福德,就萌生了開發微型車的念頭。
1972 年," 應屆畢業生 " 湯姆福德加入了戴姆勒設計部門," 初生牛犢不怕虎 " 的他越級給高層寫信,介紹自己的微型車創意。但在當時,沒有人會對一位應屆畢業生的方案抱有期待。整個 80 年代,湯姆福德都在極力地推動微型車項目落地,但事與願違。
一直到 1994 年,戴姆勒和 Swatch 合資建立了微型車制造公司 MCC(Micro Compact Car),湯姆福德當仁不讓的就任首席設計師,新車型被别有深意的命名爲 smart。1997 年,smart 發布了旗下首款車型 smart City,并于次年上市銷售,smart 今生的故事也正式拉開。
今天的 smart,有人認爲它不再 smart。
因爲它不再是兩座小車,而是有着 SUV 般個頭的 " 大聰明 "。誠然,在吉利與戴姆勒合資成立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後,其推出的兩款純電車——精靈 1 号和精靈 3 号,都是四門四座車型。
" 你們還造不造兩座 smart?"
這是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 CEO 佟湘北,被問到過最多的問題。10 月 21 日,在 smart25 周年全球粉絲嘉年華上,面對數千名 smart 車主,他回答道:" 今天我明确的告訴大家,純電 smart for two 我們會做,‘ smart 精靈 #2 ’這個名字就是留給兩座車型的。"
在此前的溝通會上,smart 研發團隊還确認了:兩座的 smart,仍會依托于吉利旗下的浩瀚平台打造。說白了,兩座 " 小奔馳 ",還得是吉利造。
吉利和奔馳,一人一座
第一款車先不做兩座車,像是戴姆勒對吉利的一次考驗。
smart 雖然從誕生之初,每年都讓戴姆勒虧掉幾億歐元,但它至今依舊是這家德國汽車制造商在城市出行場景和電動化領域中最重要的布局。戴姆勒,可不會允許 " 親兒子 " 學壞。
在前段時間發售的《埃隆 · 馬斯克傳》一書中,提到戴姆勒爲 smart 尋找電動化解決方案的故事——馬斯克手下一名員工,從墨西哥買了一台燃油版 smart,然後開到加州。在那裏,馬斯克爲這台 smart 裝上了 Roadster 的電機和電池包。
2009 年,戴姆勒高管到訪特斯拉時,受邀試駕了這輛車。" 那輛 smart 可有勁兒了 ",馬斯克說," 你甚至可以用它做後輪平衡特技。" 很快,戴姆勒與特斯拉簽訂了 smart 的電池包和動力總成供應合同,并向特斯拉注資 5000 萬美元。
時間拉回到今天。
從 smart 精靈 1 号和精靈 3 号這兩款産品上,吉利和 smart 團隊至少已經證明了,中國人開發的電車并不比美國人差。尤其是,中國制造業的成本控制能力,讓馬斯克都早已佩服得五體投地。于是,在雙方取得互相信任之後,終于 smart 能開始造這輛經典車型了。
但,兩座 smart,是對成本更極緻的考驗。
因爲,smart 要把現在五座該有的東西,都壓縮到兩座車裏,正所謂 "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在佟湘北看來," 如今開發兩座車型是很難的,小尺寸的純電架構很難,裏程、性能、安全,都要基于歐盟安全法規 GS2.0,我們做的是全球車,安全和品質标準要非常高。智能化程度、智能座艙、智能輔助駕駛的程度要求也都很高。"
隔壁的寶馬 MINI 已經在嘗試 " 把電動 MINI 做得更 MINI"。在 9 月的慕尼黑車展上,寶馬 MINI 發布了全新電動 MINI Cooper ——作爲一款兩門四座的純電動車,MINI Cooper 在提供 402 公裏續航裏程(WLTP 标準)的同時,車身高度做到非常低,以保證其經典的卡丁車般駕駛樂趣。
至于 smart for two 長成什麽樣?在嘉年華現場,smart 展示了三份來自中國美術學院學生的共創設計作品,并通過現場觀衆的呼聲來進行投票。最終,劉殿南同學的 " 肌肉 X 越野 " 風格的設計勝出。也許,在數千名車主的歡呼聲加持下,未來的 smart 就會長成硬漢模樣。
縮小,并不是 smart 的最終目标。
佟湘北反複強調一點:" 兩座是 smart 代表作,但是不能以代表作代表品牌。" 而在活動現場,smart 品牌全球公司銷售、市場及售後副總裁張明霞則表示:smart 從來都是一個靈感創造的品牌。" 千萬别把 smart 想小了,也别把 smart 想簡單了。"
在一年一款的節奏下,smart 将在明年爲用戶帶來一款全新車型,豐富新一代 smart 純電動車家族矩陣,進入不同的細分市場。據虎嗅了解到,這款新車的尺寸會比所有的 smart 更大。
尺寸更大的同時,智能化配置也要拉滿。在 2025 年之前,包含城市智駕功能的 smart Pilot Assist 3.0 版本将上線。屆時,smart 産品線上将首次配備激光雷達,并開始采用基于英偉達 OrinX 的大算力域控平台,取代 2.0 版本的 Mobileye 方案,匹配 smart 自研的軟件算法。
對于下一款車的智能座艙,smart 的野心更大。smart 沒有選用被瘋搶的高通 8295 芯片,而是跟特斯拉一樣選了自由度更高的 AMD 芯片。smart 将成爲全球首個搭載 AMD V2000 芯片的新能源品牌,算力相當于目前高端芯片骁龍 8295 的兩倍。此外,smart 在未來産品上采用 AMOLED 屏幕和 AR-HUD。
說白了,吉利和奔馳想造的,一輛夠 "smart" 的車,而不隻是 "small" 的車。
25 歲的小夥,何時能養家?
金九銀十是傳統的車市旺季,但 smart 的銷量表現不盡人意。
剛剛過去的 9 月,smart 在中國交付了 2621 台新車,目前已累積已交付 42866 台。短期的銷量數字,确實不好看。但身爲 CEO 的佟湘北對此也比較坦然,他說:" 銷量重要但不是唯一,smart 追求的是在全球範圍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繼德國、法國、瑞士、西班牙之後,smart 精靈 1 号已于 9 月在意大利、英國上市并開啓交付。随着歐洲的交付,smart 第三季度總交付量接近 1.5 萬台。佟湘北打趣地說道:" 如果我隻是在中國造車中國銷售,那無疑今天我的表情就不會這麽輕松了,畢竟今天的中國市場非常卷。"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 CEO 佟湘北
25 歲的 smart,如今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 " 養家糊口 " 方式。在交談中,佟湘北反複提到品牌發展策略的兩個關鍵詞:中歐雙核、南拓西進。
" 中歐雙核 " 看似很好理解,中方吉利和德方奔馳,都爲 smart 注入了大量資源。但實際上,現在的 smart,并不是我們理解的傳統合資公司模式——德方把車研發出來,中方國産化,再從中國出口到全球。相反,smart 正在成爲中方主導、中國爲主的一家合資品牌。
" 我們和奔馳有一個分工,德方主要負責造型,中國方負責整個的工程研發。這種合作模式和合資企業的研發大不一樣,以前是合資企業外方提供所有技術和産品,中方負責地産化。現在這個項目的設計都是在中方,德方負責造型。"smart 全球研發副總裁羊軍告訴虎嗅,從前期的産品定義,到目标設定、結構設計、性能集成、測試等等都是我們來做的。
除了合作模式不同,在産品定義的邏輯上,也與行業傳統的作法大相徑庭。
" 三四年前 smart 團隊和奔馳團隊很認真探讨過,爲了各個市場分别設計一款車還是做全球車,最終選擇的戰略是全球車型。" 佟湘北也意識到 smart 選擇了一條更難的産品路線,他說:" 歐洲用戶通常喜歡機械操控,所以他們喜歡底盤硬一些,而中國用戶喜歡軟一些,以五六十公裏的時速過減速帶,車要軟得像沙發一樣。盡管各地需求不一樣,最終我們确定的還是做全球車。"
随着研發的深入,smart 把全球車型拆分成兩大邏輯線:一部分是安全性和機械性能等硬件條件要滿足全球車型,能夠博取最大公約數的用戶;而軟件方面,車機和智能駕駛方面要有所不同,因爲各個市場語言不一樣、法規不一樣,用戶習慣不同,軟件要有區别。
針對中歐市場的巨大差異,佟湘北舉例說到:"目前歐洲交付的訂單,我們的用戶畫像平均年齡 55 歲,70% 男性;我們在中國這邊的用戶則是 30 出頭,買車的七成是女性。"
前奔馳 CEO 蔡澈就是 smart #1 的車主
" 南拓西進 ",則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
" 西進 ",指的就是中東一帶。目前,smart 已經宣布進入以色列和阿聯酋,接着就是中東海灣 6 國。而 " 南拓 ",指的則是以中國内地爲出發點,往南進入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緊接着就是東南亞市場。"9 月我們首批 smart 精靈 #1 右舵版量産車型已經正式在馬來西亞市場啓動預售,并且發運了,按計劃在第四季度向用戶交付。其他就是新加坡、印尼、泰國,乃至其他東盟國家。"
網紅智利總統試駕 smart
再往南,就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南拓 " 這一路都是右舵車市場,由于 smart 在歐洲做了 WVTA el 認證(歐盟大批量整車型式批準證書 e1)以及安全方面拿到了歐洲 Euro NCAP" 雙五星安全認證 ",所以進入東南亞和澳新市場的難度就低了很多。
"smart 不做打卡式的全球化,我們進入市場但是沒有量是不行的。" 佟湘北表示,整個渠道、市場活動和現有用戶車主運營、社群運營包括新用戶的破圈,這一系列工作他們都在緊密地做。他在總結時說到:" 現階段,我們中國、歐洲,及其他新興市場的比例大緻是 5:4:1。"
當然,現在 smart 最大的挑戰不在于海外那 50%,而是在中國的這 50%。
目前,smart 在售兩款車都是定位小型 SUV 的産品,且價位都在 20 萬元左右。這一價位,早已殺得刀光劍影,也早已被特斯拉和比亞迪等品牌牢牢掌控着定價權。另外,五菱宏光 MINI 等微型純電車在市場上大量出現之後,消費者對 " 小車 " 早已形成了價格錨點。想要說服中國用戶,多花一倍以上的價錢去購買一台尺寸大不了多少的 " 小車 ",難如上青天。
變大,似乎就成了 smart 在中國唯一的出路。
寫在最後
在成長過程中,smart 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與奔馳和吉利的潛在競争關系。
像吉利旗下的極氪 X,就與 smart 直接競争。而奔馳在慕尼黑車展上發布了下一代 CLA 概念車,未來其也會在 " 純電小車 " 的細分市場上加快腳步。
針對 " 兄弟内鬥 " 的風險,佟湘北向虎嗅表示:" 品牌定位的戰略問題,合資公司成立前股東就已經考慮并制定了清晰的戰略方向,并給 smart 品牌給予了很大的品牌空間,能夠讓我們至少前十年擁有充分的發揮餘地。"
在他看來,奔馳和 smart 是兩個強相關的品牌,奔馳是豪華品牌,而 smart 則是年輕的新奢品牌。smart 品牌形象是基于奔馳很強力的背書,保持了這樣的定位和調性。所以,smart 要用奔馳的造型團隊做産品造型設計,包括背後的 Logo。
而吉利擁有非常豐富的品牌矩陣,吉利控股集團高層在戰略層面清晰界定了各個品牌怎麽打和怎麽走,品牌定位也是非常清晰的。佟湘北向虎嗅強調一個觀點:" 雖然産品有尺寸、價格空間有重疊之處,但是品牌調性不一樣。"
" 我們一直強調 smart 品牌是企業最核心的資産,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品牌。就好像不斷地往一個賬戶存錢,我們享受複利優勢。" 他在總結時說道:"smart 是生活時尚和生活方式的品牌。我們不斷強化品牌調性,讓它越來越清晰。對用戶來說,選擇就不會那麽糾結。"
但直到目前爲止,smart 在衆多用戶的心中,仍是 " 奔馳子品牌 "、" 兩座微型車 " 的代名詞。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無論是講品牌調性還是講生活方式,都需要銷量作爲支撐。
你看,要面子買奔馳,要性價比買吉利。
smart 最獨特的标簽是什麽?現在看來,第一個想到的還是 " 小奔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