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社論 國家統計局在最近完成的專項統計督察中發現,個别地區違法幹預統計問題仍有發生,一些被檢查企業(項目)統計數據存在不同程度失實。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 12 月 7 日發布的信息,督察組發現的問題還包括:統計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不夠到位,存在敷衍整改和形式主義問題;統計造假專項治理行動不夠紮實、治理成效受到影響等等。
今年 7 月下旬,國家統計局組建 6 個督察組,對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南、貴州、陝西等 6 省開展了專項統計督察,重點是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根據督察組的反饋意見,這些問題存在于 " 有的地區 " 或者 " 一些縣市 ",違法幹預統計或者數據造假也是個别現象。盡管如此 , 我們認爲其影響和危害可能并不限于某個地區或縣市 , 對類似行爲應該 " 零容忍 "。
無論研判經濟形勢還是制定政策,又或者評估政策效果,都有賴于準确的統計數據。統計數據失真不僅會影響社會預期,也可能讓我們誤判形勢,進而誤導決策,損害政府公信力。現實地看,提升統計數據質量要從微觀入手,首先要保證基層統計部門的獨立性。但是督察組反饋的信息顯示,被督察省份中,有的地區過度追求數據排名,政績沖動和考核壓力助推統計造假;有的地方縣級政府有關部門以調度經濟名義調度統計數據,幹預統計報送。
這并非國家統計局第一次指出類似問題。統計的生命在于真實。在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方面,從決策層到統計部門一直保持高壓态勢。自 2019 年以來,統計督察已經常态化。今年 2 月 25 日,國家統計局啓動統計造假專項治理行動,這一行動将持續至 2024 年 2 月。11 月下旬,在首次專項督察收官之際,國家統計局新一輪常規督察啓動,督察對象包括 6 個省區和自然資源部、商務部。
要問的是,爲何決策部門三令五申,各項督察和整治行動步履不停,統計造假行爲仍然時有發生?
應該說,随着各項制度的逐步完善,近年來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成效初步顯現,也形成了一定的震懾效應。不過督察中發現的問題說明,一些地方的統計工作還無法完全避免黨政官員的幹擾。考慮到當前中國經濟複蘇基礎并不牢固,一些地方盲目攀比經濟增速和 GDP 排名,可能更容易走向 " 數字政績 "" 虛假政績 "。
可以說,這是扭曲政績觀的真實寫照。也正因爲如此,一些地方官員對統計造假案件的查處追責就難免敷衍。此次專項督察中也發現,某省對相關案件責任人責任追究不及時、處分處理 " 寬松軟 ",甚至在專項治理期間仍存在統計造假行爲。
這提醒我們,防範和懲處統計造假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築牢不敢、不能、不想統計造假的堅實堤壩要打一場 " 持久戰 "。這需要緊盯 " 關鍵少數 ",在幹部考核中,堅持對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的實行 " 一票否決制 ";還需要重塑官員政績觀和考核體系,徹底斬斷 " 官出數字,數字出官 " 的利益鏈條——這當然不僅僅是統計部門的事情。
按照此次專項統計督察的時間表,有關省份的整改情況應在 3 個月内向國家統計局反饋,并向社會公開。我們期望整改不要再出現 " 走過場 "" 寬松軟 " 的情況,陽光下的懲治行動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統計生态。
當前市場對未來的宏觀政策組合多有期待。宏觀調控需要準确把脈中國經濟,在此基礎上及時優化既有政策,适時出台新政策。在這方面,高質量的統計數據不可或缺。就此而言,中國統計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