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疫情的關鍵節點是
保護脆弱人群
建議接種第四針疫苗
通過混合免疫建立免疫屏障
張文宏認為,人類對新冠病毒的馴化能實現。" 有症狀和重症的比例降到一個非常低的水平,就證明我們對這個病有了控制。"
黃麗素,浙大兒院感染科主任,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 " 臨床百人 " 研究員,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感染學組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感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兒童感染與抗生素應用對兒童健康的遠期影響。
黃麗素主任于 2022 年 10 月入職浙大兒院,此前就職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為該院感染科主任、小兒感染科主任。
在 2022 年上半年上海出現的新冠疫情防治中,曾大量診治新冠病毒感染兒童,有着豐富的相關診療經驗。
如果兒童感染新冠病毒,
會有哪些症狀?
黃麗素主任:以本人臨床中診治過的 OmicronBA.2 和 BA.2.2 亞型感染病例來講,呈現的症狀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大緻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感染後沒有明顯感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隐性患者。這類孩子占了大多數,約占八九成。
第二類是感染後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出現喉炎、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跟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有相似之處,也呈現出自身特點。約占 10%。
第三類是下呼吸道感染,也即肺部感染,也就是肺炎。這種病例總體并不多,在有明顯呼吸道症狀的孩子中約占 10% 左右。
第四類是重症患者。這種病例是極少數。
與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比起來,
有哪些區别?
黃麗素主任:很多人一想到新冠病毒感染,就會聯想到發熱,其實并不是這樣,在有症狀的兒童中,僅有部分表現為發熱,還有很多表現為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狀,除了咳嗽、流涕、鼻塞等常見症狀,還有喉炎。Omicron 感染後咽痛、聲嘶等急性喉炎病例明顯增加。特别是 5 歲以下的幼兒,典型表現為突然發作的 " 犬吠樣咳嗽 "、吸氣性喘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吞咽困難等,嚴重時出現呼吸窘迫。這可能與 Omicron 主要影響上呼吸道,而年齡小的兒童上呼吸道狹窄且易塌陷等原因有關。
有沒有值得警惕的特殊情況?
黃麗素主任:在臨床中還發現少數患兒出現高熱驚厥、全身抽搐等表現,這些孩子不少此前都沒有出現過高熱驚厥史,這在嬰幼兒中尤其值得警惕。此外,極少數兒童可能會出現一種類似于川崎病和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的過度炎症反應,稱為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MIS-C)。MIS-C 一般發生在感染後的 2-6 周,臨床表現為持續發熱和炎症标志物升高,伴有多器官系統受累,包括心血管、胃腸道、腎髒、血液、皮膚和神經系統症狀等,但不一定表現有 COVID-19 典型的呼吸道症狀。從體表症狀看,這類患兒甚至有點像川崎病。由于亞洲相關病例還比較少,難以對 MIS-C 進行系統研究,但從以往經驗看 MIS-C 一般都發生在平時健康的孩子身上,病毒進入人體後引發了過激性炎症反應。
出現哪些信号或症狀的情況下,
家長要注意将新冠患兒及時送醫?
黃麗素主任:雖然說新冠絕大多數是輕症的,但是還是需要預防重症:
一、如果是神經系統出現抽搐的話,需要及時來院就醫,尤其是首次抽搐。
二、有喉炎、喉梗阻的表現。小朋友躺不下來不肯吃飯、聲音啞、透不過氣,臉色甚至是發青的,一定要盡早來醫院。喉這個部位非常狹窄,有可能出現生命危險。
三、有重症的肺炎表現。如果看到孩子氣促、臉色發青缺氧,這種情況下也需要盡早的來醫院。
四、注意觀察精神症狀。有些家長認為精神症狀很難觀察、分辨,因為小朋友精神一直都不好。在這裡提醒家長,觀察小朋友的精神症狀一定要等孩子吃了退燒藥,體溫退下來的時候。體溫高的時候,孩子精神症狀總歸不好。體溫退下來後再觀察小朋友能否睡覺、吃飯、玩遊戲?是否喜歡和他人交流?如果孩子一直哭鬧,十分懶散,是需要來醫院救治的。
得了新冠是否需要去醫院?
華山醫院是上海乃至全國都數得上号的好醫院,尤其華山醫院感染科,已經連續多年在全國排名第一了。
這麼好的科室,除了進行研究以及治病救人以外,還會進行一些科普工作。比如 12 月以來,分享了兩篇文章。一篇叫《我們如何保護老年人和脆弱人群安然度過疫情》。
裡面詳細介紹了關于疫苗的種種問題:
還有今天的這篇,叫《得了新冠是否需要去醫院?》
其中表示:應對新冠的方案千萬條,核心問題就一個,我生病了要去醫院嗎?圍繞着這個問題,很簡單,99.5% 的人可能不需要去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醫院發熱門診的醫生,通過電話、網絡或者是當面問診就能解決。但是,我們的醫療體系必須保證 0.5% 的病人應該收治在醫院。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