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BT 财經
特斯拉又整了一個大活兒。
7 月 14 日,特斯拉中國官網正式公布了 Cyberquad 兒童車的售價,令人震驚的是,售價達 11990 元(人民币)。當日上午 10 點,Cyberquad 兒童車在特斯拉中國官網在線商店,以及天貓和京東特斯拉官方旗艦店同步開售。
其實,Cyberquad 兒童車已經是 " 老熟人 " 了,早在 2021 年底,特斯拉就在海外開售這款産品,據産品介紹,Cyberquad 适用于 8 歲 -12 歲的少年兒童,最大承重 50 千克。
根據其海外版産品的參數可知,Cyberquad 兒童車設計最高時速爲 10 英裏(約 16 公裏),采用锂離子電池作爲動力源,行駛裏程爲 15 英裏(約 24 公裏),可以說作爲一款兒童車,Cyberquad 在續航和時速上都有驚人的表現。
Cyberquad 兒童車在北美地區發售時,甚至引發了搶購的情況,發布當日即售罄,上一次出現這種盛況的還是索尼的 PS5 發售,Cyberquad 兒童車一度取代 PS5 成爲北美地區 2021 年最受歡迎的兒童禮物。
不過,Cyberquad 兒童車在海外也引發了巨大争議,因爲 Cyberquad 兒童車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兒童翻車事故被緊急召回,輿論焦點開始聚焦兒童駕駛安全問題,特别是兒童騎行速度這麽快的電動車是否安全頻頻被媒體提及,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最終發聲,指出 Cyberquad 兒童車不符合懸架與最大胎壓相關的安全标準,産品缺乏 CPSC 對全地形車(ATV)的要求标準。
Cyberquad 兒童車已經在中國國内上市,是否會引發相同的争議?特斯拉爲何要瞄準童車賽道?
特斯拉兒童車到底靠譜嗎?
要解釋特斯拉爲何整了這麽一個 " 大活兒 ",首先要看看特斯拉的企業文化,特斯拉本身就是一家以創新和颠覆聞名的汽車公司,甚至還有火箭和太空探索的項目,特斯拉的 CEO 馬斯克也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所以特斯拉能突然推出新能源童車,就顯得沒那麽奇怪了。
Cyberquad 兒童車雖然名義上消費群體是兒童,但是從設計上看幾乎就是一款成人玩具,Cyberquad 兒童車設計有四個沙灘地形的輪胎,非常符合美國人對 ATV(全地形車)的印象,此外還配備了全鋼框架,帶軟墊的座椅、後輪盤制動,LED 燈條和可調節懸架,外形上無論如何看不出是一款兒童車。
從性能上看,Cyberquad 兒童車最大行駛裏程爲 24 公裏,設置有兩個檔位,可以在時速 5 英裏(約 8 公裏每小時)和 10 英裏(約 16 公裏每小時)之間切換,并且乘坐重量限制在 68 公斤以内,也就是說雖然産品标明是 8 歲及以上的兒童行駛,但是成年人來玩也沒什麽問題。
實際上,特斯拉在 2019 年公布 Cybertruck(電動皮卡)時,就展示過一款代号爲 Cyberquad 的純電越野摩托車概念車,而 Cyberquad 兒童車正是脫胎于那款概念車。從特斯拉的态度來看,也仍未放棄 Cyberquad 成人版的銷售計劃,特斯拉曾表示,成人版 Cyberquad 不排除後期獨立銷售的可能性。
對于外界質疑 Cyberquad 的兒童版和成年版從外形上看不出太大區别,特斯拉對此解釋爲:" 兩款産品顯然有着本質上的區别,一款是玩具,而另外一款則是真正的交通工具。"
特斯拉認爲,Cyberquad 兒童車具有較高的性能和安全性,可以在各種地形上行駛,并且有多種保護措施防止意外發生。
在北美市場,不管外界對 Cyberquad 兒童車有多大争議,這款産品一經面世就非常搶手,而且還出現了黃牛囤貨,在二手市場上一度被炒到 10 萬元的價格,因爲價格高昂,特斯拉還 " 貼心 " 地給出了狗狗币的支付方式,狗狗币也是特斯拉 CEO 馬斯克最喜歡的加密貨币。
正因爲價格高昂,海外媒體再次對 Cyberquad 兒童車開火,認爲對于一款兒童車來說,這個價格過于高昂,容易引發未成年人的攀比心理,從而形成不健康的消費觀。
2022 年,有媒體再次聚焦了 Cyberquad 兒童車的安全問題,由一名 36 歲成年女性帶着 8 歲孩子一起駕駛時發生了翻倒事故,導緻成年女性左肩受傷,引發了巨大争議。媒體認爲,Cyberquad 兒童車的安全性雖然有保障,但是也不能完全避免風險,畢竟它是一輛越野摩托車,不是一輛自行車或者滑闆車。
特斯拉無奈之下對 Cyberquad 兒童車全數召回,消費者可獲 1900 美元全額退款。
根據美國消費者産品安全委員會(CPSC)出示的報告,兒童版 Cyberquad 不符合全地形車 ( ATV ) 的聯邦安全标準。駕駛員存在受傷風險,其中機械式懸挂系統與最大輪胎壓力不符合标準,是召回的主要原因。
童車賽道變得擁擠不堪
目前,新能源車賽道已經變得擁擠不堪,不管是中國造車新勢力還是美國造車新勢力,全都一股腦地殺入了這個賽道,在這個背景下,有新能源車企開始另辟蹊徑,靠其他産品突圍,比如兒童玩具車,目前已經有多家車企瞄準了這個賽道,并将電動車技術搬到兒童玩具車身上。
在兒童車賽道中的樣本企業,就不得不提 2019 成立的 " 新能源車企業 "The Little Car Company(簡稱 TLCC),這家 " 新能源車企業 " 特殊在他隻生産電動版的兒童車。
TLCC 在全球知名度并不高,但是造童車的經驗極其豐富,目前已與多個知名車企合作,打造出一些富有情懷的經典車型的 " 童車版 "。
TLCC 在 2020 年就和田宮合作,基于田宮經典越野車 Wild One 車型,打造了一款名爲 Wild One Max 的童車,外觀最大程度還原原型車,配置也十分豪華,采用空間框架底盤,配有盤式懸架,以及液壓盤式制動器等,可以在童車減速時爲電池充電。另外,該車還可以在家中組裝,趣味性十足。
受到市場好評後,TLCC 又快馬加鞭地和法拉利、布加迪、阿斯頓馬丁展開了合作。于 2021 年推出了三款限量版爆品,299 輛法拉利 Testa Rossa J、500 輛布加迪 Baby II、1059 輛阿斯頓馬丁 DB5 Junior。
日前,三款迷你兒童車亮相,均按照原型車 75% 的比例設計,雖然尺寸 " 縮水 " 不少,但細節上絲毫不馬虎,高度還原原型車各種設計元素,并且動力驚人,一度達到 100km/h,而且價格也十分的 " 驚人 "。
據 TLCC 公開售價顯示,布加迪 Type 35 童車定價 3.6 萬歐元(約 26 萬人民币元),阿斯頓 · 馬丁 DB5 童車定價 5 萬歐元(約 36 萬人民币元),售價最貴的法拉利 250 Testa Rossa 童車定價 11 萬歐元(約 79 萬人民币元)。
據 TLCC 官方介紹,雖然這幾款童車尺寸縮小了,但是細節方面卻相當考究――其設計大量參考了原型車的設計圖紙或者專業汽車設計師的意見,車标、油漆以及皮革等材料也盡可能采用了原型車相同供應商生産進行生産,據介紹,童車的中端版和高端版都是手工鋁制車身,每一個鋁制車身的制作都需要 200 多個小時。
更令外界詫異的是,TLCC 旗下所有的童車都采用了時下最時髦的電動車技術,48V 動力電池和電動機被整合到後橋,由位于前橋的電池組供電,根據車型不同可以提供 2.2 馬力到 12 馬力的最大功率,并可以直接通過家用電源進行充電,選裝後的最大電池容量爲 5.4kWh。
有評測博主指出,雖然這些車被稱爲 " 童車 ",通過某些技術手段解除限速後,在賽道上可以達到最快 100km/h 的速度行駛,如果想要更刺激的駕駛體驗,消費者甚至可以額外付費選裝限滑差速器以及碳纖維材質車身,這在歐洲也引發了巨大争議。
在中國國内,也有造車新勢力早早地盯上了童車賽道。2021 年 12 月 22 日,哪吒汽車的首款童車哪吒魔小童,正式向首批用戶交付。相較于特斯拉一萬多和 TLCC 幾十萬的價格,哪吒魔小童的價格爲 2999 元就顯得格外 " 親民 "。
哪吒魔小童的續航裏程僅有 8 公裏,而且哪吒的品牌号召力不如特斯拉等國際巨頭,所以這款童車上市後并沒有激起多大漣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哪吒魔小童獲得了國家級 3C 認證,有了這塊準入牌照,也爲哪吒後續繼續深耕童車賽道留下了太多想象空間。
其實在中國的造車新勢力中,哪吒汽車的表現格外亮眼,從之前銷量處在第二梯隊,到目前已經殺入第一梯隊,可以看出哪吒汽車這匹黑馬确實有兩把刷子。
哪吒汽車銷量表現亮眼,平時行事也确實另類,被網友稱作 " 花活 " 最多的車企。一般來說車企是重工業企業,一般經營策略給人穩重大氣的感覺,但是哪吒汽車卻反其道行之,被業界稱爲 " 汽車品牌中的泥石流 "。
曾有媒體報道,哪吒汽車的母公司合衆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曾在内部會上認爲,哪吒這個品牌不夠高端,決定放棄這個品牌另立新竈,但是 2019 年一部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突然大火,一舉奪得中國動畫電影史上的最高票房,合衆汽車突然一波操作讓人看花了眼,不僅沒有放棄哪吒這個品牌,還加班加點注冊了敖丙、黃天化、楊戬、雷震子等等新汽車品牌。
這還不算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合衆汽車還接着注冊了八戒汽車、金吒汽車、李天王汽車、妲己汽車等多個商标信息。
在之前的文章《Lordstown 破産,美國造車新勢力還在 PPT 造車?》中提到,目前新能源車的競争已經進入到白刃戰的階段,很多車企開始瞄準細分垂直領域,比如美國 Lordstown、Rivian 乃至特斯拉等等,開始研發電動版的皮卡、越野車。而中國國内的造車新勢力也被認爲即将進入淘汰賽的階段,所以市面上出現電動版的兒童車,就可以解釋得通了。
對于一些車企來說,品牌力如果不是足夠強,技術也沒有處于行業領先,在高利潤低技術的童車賽道,說不定真能殺出一條血路。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