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氣壓的就業現實裏,動力電池工廠雖然遭遇了階段性産能過剩,但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流動性。
作者|韓敬娴
編輯|張敏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
從養豬場到電池廠
" 到處都是設備。" 這是 2022 年 3 月,93 年的龐偉第一次踏進這家國内動力電池龍頭企業——甯德時代的工廠時看到的景象。
在公司同事的介紹下,他好奇地四處張望,車間裏工人寥寥無幾,攪拌、塗布、輥分、模切,整條流水線上排滿了幾十台甚至上百台的設備,以一種高度自動化的作業方式運轉着。
動力電池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包含了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集流體和粘結劑、導電劑等諸多部分,從最原始的金屬锂、石墨等原材料到我們所熟知的一塊塊成型的動力電池,需要經過幾十種設備。
這不是龐偉第一次進廠工作,但這與他之前工作的工廠環境完全不同。
在進入這家電池工廠之前,他是一家養豬場的機電主任,負責整個工廠機器設備的維修保養。
與傳統的養豬場不同,現在的豬場,都是智能化、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流水線養豬。喂豬有自動料線,鏟糞有自動刮糞機,豬舍溫度、濕度同樣也有電腦控制。
龐偉的工作就是維修這些設備,且要在巡場的時候,能夠注意到設備發出的各種異常信号,及時地找出問題并解決。但即使這樣,養豬場設備的數量和種類遠遠無法與高度自動化的動力電池工廠相比。
2019 年,在非洲豬瘟、環保限養以及新冠疫情的共同作用下,供給端不足,豬價飙升,驅動各路資本紛紛湧入。一些企業也從 2019 年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在各地不斷興建豬場。
很多豬場開始從那時擴招,龐偉趕上了這波豬場擴招潮。回想當時的場景,龐偉感慨道," 那時在豬場上班,工資還挺高的 "。
但對于強周期的行業來說,有高點就有低點。2021 年,養豬行業進入寒冬。企業壓力驟增,自然會傳導到在職員工身上。越來越多維度的考核,讓員工的壓力陡增,更有甚者 " 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
時代的洪流之下,企業難以抵禦産業生命周期的變遷。沒有選擇的權力,隻能在浪濤中斡旋、掙紮。置身其中的打工人要麽被迫内卷,要麽向外尋找其他機會。
一次偶然的機會,龐偉從招聘網站上看到了電池廠的招聘信息,雖然隔行如隔山,但龐偉仍然想試一下,在他看來,設備維護都是相通的。" 萬一行呢 ",于是抱着試一下的心态,龐偉投出了簡曆。
幸運的是,這個年輕人剛好從一個行業的低點趕上了另一個行業的高點。2022 年由于動力電池短缺,锂電池産能軍備競賽已蔚然成風。光甯德時代一家就與其合作夥伴至少公布了 10 個重大投資項目,投資總額超 1500 億元。
擴建缺人,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招聘時學曆放低,以及像龐偉這樣沒有行業經驗,從豬企跨界過來的求職者也有了更多機會進廠。
" 如果我是今年從豬企轉過去的話,他們肯定不會要我的。以前大專學曆就行,招聘收嚴後基本上要本科了。" 龐偉的一位同事雖然是本科學曆,學的還是電氣專業,但因爲沒有工作經驗,也隻能夠應聘普工,從普工做起。
在電池工廠裏,普工是最基礎的崗位,負責電池生産線上的基礎操作工作,例如操作生産設備、檢查産品質量、組裝電池、包裝産品等。
自認幸運的龐偉在經曆筆試、面試、背調這一系列流程之後,順利地在 2022 年 3 月入職了甯德時代這家頭部動力電池工廠,成爲一名 6 級技術員。
從養豬場到動力電池工廠,雖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行業,需要一定的适應周期,但龐偉并不擔心,因爲電氣機械專業的底層原理是相通的。
入職的頭兩個月,龐偉每天的工作就是跟着同事現場觀察設備的運轉情況,有故障的時候先跟着供應商一起處理,之後自己慢慢摸索,很快他便開始上手處理一些小的故障。
沒有訂單天天就是做些維修保養的工作
從養豬場切換到動力電池廠不到兩年,龐偉再次遭遇了行業周期變化的影響。
在甯德時代一年後,他就跳槽到了第二梯隊的電池廠商億緯锂能。跳槽的原因并不稀奇:一個是工作太卷,另一個則是工資不高。
甯德時代的工資僅僅比豬企效益最差時的工資稍微高一些,但卻要面對更嚴苛的車間管理規定以及更繁重的工作任務。" 車間裏到處都是攝像頭,安環部每天會稽查,條條框框也多,人不管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會感覺特别累。"
在甯德時代,爲了安全考慮,維修員工在進入設備維修的話,必須要挂一個停機工作牌還要佩戴安全帽," 這兩個是底線和紅線 "。有時候因爲産線生産任務比較緊,維修時間要把控好,維修員工會有忘記的情況,一旦發現,處罰的标準就是:連帶三級。直到後來他入職其他工廠後才發現,這樣的安全規定别的工廠也有,但都沒那麽嚴格。
離開甯德時代後,龐偉在 2023 年 2 月加入億緯锂能的一家工廠,但 2023 年的光景和當時入職甯德時代時已大爲不同。
在經曆了瘋狂擴産之後,加上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動力電池産能過剩的現象随之而來。甯德時代曾在一份公告中顯示,2023 年上半年企業産能利用率相比上一年下滑 20%,由 2022 年同期的 81.25% 下滑至 60.5%。
頭部企業尚且如此,二三線電池廠商更是無法幸免。像知名電池廠捷威動力就傳出停工停産的消息。雖然捷威動力曾在去年 11 月底回應媒體稱,天津捷威的主要職能是管理和研發,停工的是部分中後台支持部門,鹽城和長興基地還在正常運行。但這對于行業來說,還是或多或少看到了變化的信号。
2023 年下半年開始,龐偉所在的工廠也出現訂單銳減的情況,本來六百多人的工廠,有兩三百人離職,還有兩百多人被派到别的工廠支援,龐偉和剩下的同事并沒有太多事情可做。每天的工作就是到車間裏去做除鏽、潤滑的工作,還要應付考核、紀律檢查," 煩都煩死了 "。
看似清閑但無聊的工作讓龐偉再次萌生了離職的念頭。
遭遇階段性産能過剩,工廠沒活兒幹,或許是龐偉頻繁跳槽的主要原因,但并非全部。流動性高,一直都是動力電池工廠的常态。
在加入億緯锂能的新員工培訓大會上,就有培訓的老師告訴龐偉和同事們,能在工廠留一年以上的就算是老員工了。
當被問及頻繁跳槽會不會影響找工作時,龐偉很淡定地回答道," 還沒走到主管或經理的級别,别人對于你的穩定性會有考慮,但會稍微少一些,更在意的是你能不能把活兒幹好 "。
事實上,頻繁跳槽并未影響龐偉找到下一份工作。
萌生了離職念頭後,由于并不是很着急,龐偉僅僅是很 " 佛 " 地把簡曆放到招聘網站上," 有感興趣的就聊,我也沒有主動投多少。" 沒想到,很快他就收到了三家電池廠的邀請并拿下了 offer。
面對三家 offer,他首先排除了一家工資績效占比過高的," 打工人關心的是基礎工資高不高,績效占比 40%,太離譜了。" 另外一家給出的薪資與當前工資相差不大,也被排除。
" 擰螺絲的基礎崗位永遠缺人 "
在低氣壓的就業現實裏,動力電池工廠雖然遭遇了階段性産能過剩,但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流動性。龐偉對于自己的跳槽并不覺得有什麽," 擰螺絲的基礎崗位永遠都是缺人的。"
龐偉的家鄉在湖南一座小城,大學讀的也是電氣機械相關專業,畢業時看到與專業相關的工作,進廠對他來說似乎是一件 " 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 "。而他也并沒有固定的城市意向,工廠在哪兒他就去哪兒:福建、廣州、湖北 ..... 用他的話說," 單身,在工廠裏生活,去哪裏都無所謂。"
以往,外界将制造業塑造成簡單的 " 富士康式 " 符号,車間、流水線、廠仔、廠妹、束縛刻闆的工作氛圍以及逼仄髒亂的集體宿舍。在家長們的傳統觀念裏,進廠打工甚至是 " 沒出息 " 的表現。
随着互聯網、房地産建築和教育培訓這三大求職需求最大的行業收縮,制造業成爲年輕人新的遷徙區。今年的招聘市場上,比亞迪就曾以 " 校招一天收 12 萬份簡曆 " 的火爆程度沖上了熱搜。
中國制造業也早已不再是工業生産體系中最爲基礎的來料加工工廠群,曾經大量遍布中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正在逐步尋求轉型。與之相應,新制造業的技術型人才也早已不是我們認知中的普通藍領工人。
麥可思研究院 2023 年大學生就業藍皮書數據也顯示,2022 屆在制造業的本科畢業生就業比例達到 22.2%,高職畢業生比例達到 25.0%,分别較 2018 屆提高了 4.2 個、3.9 個百分點。其中,電子電氣設備制造業是吸納 2022 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最多的行業類。
年輕人不再排斥進廠,而新的制造業工廠也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
龐偉感覺最明顯的就是食宿條件,待過的幾家工廠基本上配備了空調洗衣機、熱水器、無線網," 這些都是必備 "。
龐偉現在所處的這家工廠雖然是一家新廠,前期的建設還不是很完善,但廠區内的條件并不算差。單就住宿條件,龐偉以前住過兩人間、四人間的宿舍,多人宿舍難免會有生活習慣的沖突。
龐偉也曾被室友打呼困擾過,在這裏他雖然仍是普通工程師,但已經可以住到單間,這也是當時吸引他接受 offer 的因素之一。"90 後、00 後這一代人畢竟生活條件好了,對于工廠的一些生活條件要求也提高了,所以工廠在這方面也會做出一些改變。"
隻是,工廠一般都在郊區位置,龐偉所在的這家工廠就位于宜昌郊區,距離市區大概二十公裏的距離。事實上,距離市區的遠近對于龐偉來說并不重要。" 一周就休息一天,上完 12 個小時班以後,即使休息也隻想睡覺。"
這也是工廠生活不吸引人的地方:單調。基本上工廠都是 12 小時制的兩班倒 996 或者 886。但反過來,龐偉也安慰自己說,吃住不用怎麽花錢," 能攢錢 "。
在交談最後,我帶着 " 慣性思維 " 向龐偉提出了一個問題:以後有什麽工作規劃嗎?龐偉給出的回答簡單直接——走一步看一步。
原以爲他是不願意告訴我真實的想法,随口敷衍。但回顧交談内容時我才理解了這個回答的意涵。對未來的計劃需要有對現實的掌控,而在充滿變化的世界裏," 計劃 " 往往是無效的。
但這并不意味着龐偉們對自己的生活處于無助無力的狀态,隻是生活的走向充滿了變數和不确定性,長線規劃往往是徒勞無益的投資,他們更需要的是一種 " 走一步看一步 " 的應對能力。
或許就像龐偉在交流過程中提到 offer 選擇時所說的那樣," 隻要把待遇談好一點,把基礎工資底薪談高一點,有沒有訂單關我啥事?有沒有訂單加不加班,對工資影響又不是很大,沒有訂單大不了跳下一家。"
這也許就是當下普通進廠年輕人求職的一種狀态,但這何嘗不是另一種 " 腳踏實地 "?
這群在工廠上班的年輕人,看似很佛,但依然有自己的追求,隻是這份追求與父輩時代的工廠上班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 文中龐偉爲化名。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