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11 月 30 日,在第九屆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表示,建立以商業健康險爲抓手的多元支付體系是解決當前中國醫藥産業發展困境的唯一路徑。
中國的全球研發貢獻已經穩居世界第二梯隊前列。以企業總部所在國統計,2023 年中國研發管線産品數量全球占比 28%,首發上市新藥數量占全球的 26.2%,不管是從研發管線角度還是在全球首發上市藥物角度看,中國均已經遠超其他第二梯隊國家,僅次于美國。
宋瑞霖表示,盡管我國擁有巨大的人口優勢,在 GDP 總值和醫藥整體市場上都是毋庸置疑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但從創新藥的角度來看,市場規模與整體上的 " 全球第二大市場 " 錯配嚴重,2021 年我國創新藥市場僅占全球的 3%。
而随着中國老齡化的加劇,近幾年醫保基金的收支開始出現失衡,支出增速超出了收入增速,基金結餘不斷縮小。尤其對于覆蓋 9.6 億人口的城鄉居民醫保,醫保基金承受的壓力更爲明顯,2023 年當期結餘僅有 112 億元,同比降低 85.6%,這與中國不斷湧現的創新成果嚴重不匹配。這就造成中國醫藥創新市場機制的核心應爲多元支付的醫療保障體系。
7 月,國務院審議通過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明确提出 " 統籌用好價格管理、醫保支付、商業保險、藥品配備使用、投融資等政策,優化審評審批和醫療機構考核機制 "。9 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進一步提出,要提升健康保險服務保障水平、擴大健康保險覆蓋面、豐富商業醫療保險産品形式。
宋瑞霖表示,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在 1998 年開始逐步完善,依據的是以仿制藥爲主的産業基礎,如今我國醫藥産業已轉變爲以創新産品爲主,醫療保障體系需要與創新驅動的國家戰略相匹配。他建議在保障國家醫保基金安全的情況下試點創新支付改革,建立以商業健康險爲主要補充的多元支付體系,在仿制藥 " 用得起 " 和創新藥 " 用得上 " 之間實現均衡。同時對于低收入人群建立單獨的補充醫療救助。
" 當價格回歸到市場,當中國建立完善的自費藥市場的時候,創新藥産業和商業醫療保險才能夠有發展的空間,有立足之地。" 對于商業健康險的發展,宋瑞霖給出了三個具體建議。
首先,搭建商保與醫療的共赢機制。首先推動醫療機構對商業健康險開放,其次建立商業健康險醫療服務目錄與藥品目錄,同時設立商保公司對臨床診療與合理用藥的監督機制。
其次,加強商保行業管理。嚴格管理商業健康險産品的賠付比例,同時建立以患者服務水平爲基礎的市場競争機制。
再次,完善籌資機制。一方面對投保人,建立商業健康險納稅折抵機制,同時鼓勵企業将購買商業健康險納入人才吸納獎勵體系,并由地方政府對企業給予所得稅抵扣優惠。
在宋瑞霖看來,如果上述關于商業健康險的建議能夠落地實施,按照目前我國人均收入結構計算,執行與醫保同等的 2% 個人收入的繳費比例,預計全國商業健康險基金年收入最高能達到 3.42 萬億,将超過 2023 年全國醫保基金收入。這一方面能夠爲創新帶來合理回報,另一方面将會帶動更多的産業投資,形成産業正向循環,推動中國從醫藥大國真正走向醫藥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