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内地娛樂圈,真當得起雲谲波詭的評價。
男睡女稅的陰霾,直接讓成百上千人的努力都變成未定之謎。
打工人迎來了自己專屬的至暗時刻——辛苦籌備數年,歸來簡曆依然空白。
宋祖兒、蔣依依兩位冉冉升起的小花,先後因爲稅務問題陷入輿論危機,兩人的未播作品也被連帶着按下不知是暫停還是删除的按鍵。
比她倆過得更糟心的是,幾年時光撲在這幾部作品上的工作人員。排播在即,得知此噩耗的工作人員連夜确診陳學冬," 進廠 5 年,歸來仍是 0 産出 "。
宋祖兒有 9 部參演影視綜藝作品待播出,其中最被市場看好的有正午陽光出品的《艱難的制造》,騰訊視頻出品的《折腰》,愛奇藝出品的《無憂渡》。
其中《無憂渡》的導演林玉芬手上還壓着一部《青簪行》,可以說是來曆劫了。
蔣依依擔任女主的也有一部《花間灑人間月》,巧合的是,男主敖子逸還出演了《折腰》。
這下好了,最有希望的古偶被壓下,待播作品裏隻剩下兩部青春校園劇,離 " 爆 " 的距離有形中又遠了一步。
相信這個周末,不少人過得心驚膽戰,就等頭頂的另一隻靴子落下。
周一上班,蔣依依的工作室率先發說明函正面回應 " 蔣依依涉嫌偷稅漏稅 " 事件。
網友 @LHHHH 今年 2 月實名舉報向稅務局舉報蔣依依偷稅漏稅,并收到稽查局檢查告知書,确認情況屬實。
稅務局已責成其工作室補交個人所得稅及滞納金 238 萬餘元。
工作室回應稱,因爲前司玖禾遲遲未能提供相關資料,導緻蔣依依工作室未能及時發現問題。
直到 2021 下半年,雙方完成資料交接後,蔣依依工作室才發現有稅務扣繳問題,并且積極配合稅務部門工作完成稅款繳納。
蔣依依的兩次補稅,第一次是國家稅務局開展全國性演藝人員稅務檢查,第二次便是接到了實名舉報。
工作室發布的稅收完稅證明裏對勞務報酬所得和滞納金的數目進行了打碼,但從時間上看,和實名舉報人接到反饋的時間倒是能對上。
本以爲到這裏,蔣依依的危機公關算是成功了。
結果,峰回路轉,扛着偷稅鍋的前公司玖禾又跳出來回應(目前已删除),表示 2018 年演藝人員自查階段,經紀公司以郵件告知過稅務風險并對補稅金額進行了講解和計算。
但蔣依依工作室并沒有在 2018 年補繳稅款。
并且反駁了蔣依依工作室聲明中提到的無法掌握自身的财務情況和納稅狀況,曬出有蔣依依母親簽字的稅務自查報告,時間是 2018 年 12 月 5 日。
看到這兒,是不是暈了 ?
一句話總結——漏稅的鍋,蔣依依和前司玖禾都不想背,并且雙方都能拿出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
事情發展到這兒,已經成了吃瓜網友無法蓋章的羅生門,雙方的發言一起失去了說服力,隻能等官方定性。
兩相對比,宋祖兒的處境顯得更加尬尴。
畢竟蔣依依至少還有回應的勇氣,但比她更早被舉報的宋祖兒至今沒有回應。
8 月 31 日,網友爆料宋祖兒被前公司人員實名舉報偷稅漏稅,偷稅涉及金額達 4500 萬。
前司喜天影視在她被實名舉報的當天就跳出來發了聲明,從根兒上斷絕了宋祖兒複刻蔣依依公關方案的可能。
就在前一天,潘婷剛剛官宣宋祖兒爲代言人。
偷稅漏稅的新聞出來後,可以從編輯記錄裏看出潘婷官方賬号運營小編的糾結與掙紮。
被波及的打工人又 +1。
說巧也巧,前後腳陷入稅務風波的兩位女明星都是童星出身,且都是被實名舉報。
更重要的一點:家人出現的頻率太太太高了。
宋祖兒和蔣依依的工作室,一直被坊間戲稱是家庭作坊,這一次和前司 " 對決 " 的過程,稅務的問題沒搞清,倒是把平時無人關注的工作室信息暴露出來。
蔣依依的工作室,全稱永康蔣依依影視文化工作室,其母劉豔林于 2016 年 10 月 31 日在浙江省永康市成立,持股比例 100%。
實名爆料人稱,2016 年到 2021 年期間,蔣依依的所有個人收入全部轉入其母親名下的工作室,累計涉及金額大約 1613 萬元。
宋祖兒本名孫凡清,關聯企業有四家,如今隻有持股比例 10% 的上海泓泉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是存續狀态,其餘三家都在 2022 年初注銷。
剩下的這家上海泓泉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規模不大,屬于小微企業,2020 年 12 月成立,宋祖兒(孫凡清)從成立時便開始持股,21 年持股比例一度高達 99%。
另外,企業公布的連續三年的年報信息顯示,該公司參保人數爲 0。
這幾年," 家庭作坊 " 式的明星工作室頻頻爆雷,近有孩子風波中沖鋒陷陣的蔡徐坤母親徐女士,遠有爸媽和男友深度參與的素人爽。
中間夾雜着不少明星的血淚教訓,有人因稅退圈,有人因番位和平台反目被變相封殺,也有人因此得罪粉絲,從流量變留守。
家庭作坊的弊端,人人皆知。粉絲急着要讓自己的偶像清醒一點,和原生家庭割席專心搞事業。明星爲了自己的口碑和粉絲的心情,也不願給自己貼上家庭作坊的标簽。
蔣依依甚至在綜藝裏特意澄清過,自己未成年時就有團隊。
可能是明星對家庭作坊的定義,與普通人存在差距,也或許是内地娛樂圈的經紀模式已經進化到了新的階段——懂營銷有資源的新銳經紀公司 + 藝人自由度高的工作室模式。
這一模式,看似雙赢,不僅給到藝人極高的話語權,又提供了和内容、品牌接觸的平台,還配備了專業營銷公關服務。
實際上,卻是埋下了大雷。
正如,網友總結的那句," 家庭作坊危險,和經紀公司鬧過矛盾的家庭作坊最危險 "。
之前鬧出事,是和粉絲,和平台,或是和藝人産生關系的第三人産生沖突,撕得多難看證據不過是錄音、聊天記錄。
可以說,刀都是自己遞出去的。
如今,出事是前員工舉報,對藝人來說簡直是 " 敵在内部 "。參考素人爽事件,可以說是越撕越錘,毫無還手之力。
或許有人會好奇,塌房必挨罵,平日被粉絲嫌棄的 " 家庭作坊 " 模式早已過時,爲什麽依然是不少藝人尤其是童星的首選。
首先要從藝人行業的特殊性說起,高薪且有一票狂熱的粉絲。于是在挑選核心團隊時,安全性被擺在了和專業性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
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因爲利益關系一緻,彼此知根知底,首先被邀請加入。章子怡的哥哥章子男接到她的邀請,便辭職考了經紀人資格證,負責章子怡的工作對接。
吳亦凡歸國後,核心團隊成員是媽媽吳秀芹和表哥吳林。
對一衆童星來說,未成年時期就進圈,父母作爲監護人放下自己的工作,爲其處理了各種事宜,從某種程度來說,她們早早扮演了經紀人這一角色。當然,時長和專業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但也因爲家人早已和藝人高度綁定,這一關系往往在藝人成年後依舊延續下來,就算藝人選擇了經紀公司,身邊親人依舊有極高的話語權。
藝人的心是放下了,打工人的心卻提起來了。
職場裏家族小企業的通病,可不會因爲娛樂行業的特殊性而憑空消失。
對外是不專業職場表現,章子怡的哥哥章子男在妹妹陷入潑墨門時,發短信給當事人趙欣瑜,态度強硬,用詞激烈;張雪迎的姐姐張雪咪用工作室的官方賬号發洩情緒,怒怼粉絲無能,粉絲一怒之下爆料其工作室拖欠工資,社交平台數據多虧粉絲努力;吳磊出演《阿修羅》後被評爲最不會挑劇本的演員之一,此前他曾透露所有劇本都由媽媽審核篩選。
對内表現則是裙帶關系嚴重,公司裏人事關系複雜,制度福利不夠完善。
有媒體曾采訪過在此類團隊就職的打工人,文章透露某藝人的父親要求所有人入職後去飯局拉業務;每拉到一個給 200 元返點;覺得藝人夠紅就把宣傳費用全部砍掉;公司職員負責的不止有自己本職工作,還要幫藝人搬家 ……
或許有人會舉李冰冰和李雪姐妹的例子來反駁,表示你看家庭作坊也有能成的。實際上兩人的成功剛好佐證了不是家庭作坊能成,而是專業能成。
李雪進娛樂圈的契機是因爲李冰冰,卻不是以李冰冰妹妹的身份直接接管,而是先跟着王京花學習。王京花出走後,李雪才接過了姐姐的經紀工作。工作方式隻能用生猛二字形容,買下所有印着當時紅到發紫的小花雜志,挨個給對方打電話,請對方用李冰冰;獨到的挑選劇本眼光,勸着李冰冰接下《雲水謠》,這部讓她一舉拿下百花、華表獎的影片 ……
後來,袁立在炮轟娛樂圈時,都要肯定下李雪對李冰冰事業的加成。
可惜,不是每個明星都從親戚中找到一個專業能力拔尖的經紀人胚子。更多的人是爆雷後才明白那句," 沒有金剛鑽,就别攬活瓷器活。"
觀衆的錢,不是那麽好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