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熬夜,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有點颠覆人認知的現象:
偶爾的一次通宵,可能讓你的情緒更好!
這種 " 好心情 " 甚至可以持續好幾天。
究其原因,原來是急性睡眠不足(也就是突然熬夜)會增加大腦多巴胺的釋放、讓特定腦區的神經連接可塑性更強。
由此就會産生長達數天的有效抗抑郁作用:
如果你原來感到 emo,這下煩惱全都 " 抛卻腦後 " 了。
沒想到大半夜不睡覺還有這益處,具體怎麽說?
短暫熬夜抗抑郁
慢性睡眠不足的危害廣爲人知,但像學生考前通宵複習這種短暫熬夜的影響卻很少被研究。
爲了探尋其中機制,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小鼠身上進行了實驗。
這些小鼠們沒有任何情緒障礙遺傳傾向,在确保它們被幹擾、一夜不能睡覺的同時,實驗設置本身也保證足夠溫和,沒有對其造成巨大壓力。
結果,一晚上過去後,與正常睡覺的對照組相比:
這批小鼠表現得很是亢奮,甚至有點過度活躍且更具有攻擊性。
作者使用光學和基因編碼工具監測了它們大腦中負責獎賞反應的多巴胺神經元的活動。
結果發現,這類活動在小鼠們短暫熬夜期間變高了。
言外之意,多巴胺被釋放了,小鼠了獲得了類似抗抑郁的效果。
由于大腦中有四個區域:前額皮質、伏核、下丘腦和背側紋狀體,都負責這一神經元的釋放,他們還想弄清究竟哪塊的影響最大。
結果是,這四個區域中的三個(除了背側紋狀體)都受到影響。
不過進一步縮小範圍發現:
隻有抑制大腦内側前額葉皮層的多巴胺反應時,小鼠們的好情緒也就是抗抑郁作用才會消失。
相比之下,伏隔核和下丘腦區隻跟小鼠們的多動行爲有關,跟抗抑郁作用的相關性不大。
除此之外,作者還觀察到了一個現象:
小鼠們大多數異常行爲(比如多動)在急性睡眠不足後的幾個小時内消失,但抗抑郁作用卻持續了好幾天。
這可能說明,前額皮質的突觸可塑性增強了。
在此,作者由通過檢查單個神經元,發現相關神經元确實形成了被稱爲樹突棘的微小突起,而使用基因編碼工具分解突觸,抗抑郁作用就會消失,證實了如上猜測。
總結來說:
這項研究讓我們發現,短暫睡眠不足雖然可能會讓我們的身體感到疲憊,但大腦确實更加興奮,因爲它能分泌多巴胺、讓前額皮質皮質區的神經連接增強。
同時,作者認爲:
這項研究也帶來一個重要提醒,即我們日常行爲的一個轉變(比如一個臨時通宵),就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内根本地改變我們的大腦。
進化使然?
目前,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在 Neuron 雜志上。
對于大腦在突然熬夜後出現的這一 " 反常 " 現象,作者也給出了一種可能的猜測:跟進化有關。
通訊作者,西北大學神經生物學副教授 Yevgenia Kozorovitskiy 解釋稱:
想象我們置身于一個存在捕食者或其他危險的遠古環境下,可能需要延遲睡眠并保持高度活躍的精神狀态,來避免危險。
言外之意,急性睡眠剝奪後的興奮狀态其實是我們爲了躲避掠食者的一種進化策略。
在生存面前,還有什麽 emo 不 emo 的啊?(手動狗頭)
最後,劃重點了,作者提醒大夥:
研究結果本身的意義其實在于了解我們的情緒狀态如何自然轉變、以及速效抗抑郁藥(如氯胺酮)的作用原理等等。
可千萬不能因爲看了這項研究就去熬夜對抗抑郁情緒。因爲它的作用其實也就是一時的,并不能治本,長期良好的睡眠還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真的很 emo,更有效的方式其實還是去健身房或者散步 :-D
參考鏈接:
[ 1 ] 論文: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 ( 23 ) 00758-4
[ 2 ] https://news.northwestern.edu/stories/2023/11/one-sleepless-night-can-rapidly-reverse-depression-for-several-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