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信部表示深入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
10 月 20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前三季度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在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一是産銷規模進一步擴大。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産銷增速分别達到 33.7% 和 37.5%;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汽車新車總銷量已經達到 29.8%。二是技術水平快速提升。大規模量産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 300 瓦時 / 公斤,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駛裏程超過 460 公裏,乘用車中 L2 級及以上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占比超過 40%。三是品牌競争力大幅提升。前三季度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國内市場銷售占比達到 80.2%;新能源汽車出口 82.5 萬輛,同比增長 1.1 倍。四是配套環境持續優化。累計建成充電樁 627.8 萬台、換電站 3460 座,建設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超過 1 萬個。累計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 2 萬多公裏,總測試裏程已超過 7000 萬公裏。
下一步,工信部将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 — 2035 年)》,完善工作舉措、加強部門協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産業高質量發展。
二、新能源汽車鄉村市場潛力巨大
我國鄉村機動車發展速度較快,汽車保有量占全國比重在不斷提升。根據公安部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年底,我國鄉村地區機動車保有量達到 2.08 億輛,其中汽車 1.4 億輛,分别占全國的50.2%、44.1%。并且鄉村地區機動車駕駛人數增長幅度較快,年均增量超過 1300 萬人,目前已達 2.89 億人,占全國駕駛人數量的57.8%。
雖然我國鄉村汽車發展迅猛,但是相較于油車,新能源汽車仍滲透不足。2022 年中國鄉村地區新能源汽車銷量僅占鄉村地區汽車總銷量的4%,遠低于行業整體的 25.6%。并且根據工汽協的數據顯示,今年 3 月份,純電乘用車在縣鄉地區的滲透率爲16%,插混乘用車在縣鄉地區的滲透率爲8%,兩項數據均低于一二線城市水平。
政策推動下新能源汽車下鄉已顯效果,未來市場空間巨大。自 2020 年 7 月起,工信部等多部門開啓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三年期間 6 批近 200 款下鄉車型銷量從 2020 年的 39.7 萬輛增至 2021 年的 106.8 萬輛,到 2022 年已達 265.98 萬輛,累計 410 多萬輛。而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中國鄉村地區電動汽車出行研究》披露,到 2030 年,我國鄉村地區電動汽車總保有量超7000 萬輛,市場規模或達 5000 億元。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國鄉村地區新能源汽車有着很大的發展空間,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将是一個巨大的開辟空間。
三、如何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下鄉
首先是政策的進一步支持。鼓勵新能源汽車企業研發和生産适合鄉村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産品,并推動相關充電設施的建設。例如,加大财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價格,提高其在鄉村市場的競争力。
新能源車企也需要繼續研發更适合鄉村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産品。受制于地理條件以及基礎設施與城市的不同,新能源汽車企業需要進一步從鄉村市場的實際需求出發,研發和生産适合鄉村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産品。這些産品應該具備較高的可靠性、耐久性和實用性,并且價格适中,以滿足鄉村消費者的需求。
完善售後服務體系。新能源汽車下鄉需要建立健全的售後服務體系,包括售前咨詢、售後服務、維修保養、配件供應等。企業需要在鄉村地區設立售後服務網點,提供專業的維修和保養服務,以保證新能源汽車的正常運行。目前相較于城市,相關配套設施仍顯不足。
政府與企業應進一步加強宣傳推廣。新能源汽車下鄉需要繼續加強宣傳推廣,進一步提高鄉村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如電視、廣播、網絡等,向鄉村消費者宣傳新能源汽車的環保、經濟、舒适等優勢,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購買。
完善充電設施。新能源汽車下鄉需要改善充電設施,加強鄉村地區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企業在鄉村地區建設充電設施,同時支持鄉民在自有停車位上安裝充電樁。這樣可以爲鄉村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充電服務,促進新能源汽車在鄉村市場的普及。目前來說在鄉村領域," 充電難 " 與旅程焦慮仍比城市要大。
金融支持需要加大力度。新能源汽車下鄉需要提供金融支持,幫助鄉村消費者解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資金問題。鼓勵金融機構向鄉村消費者提供貸款、分期付款等金融服務,以降低購買門檻,促進新能源汽車在鄉村市場的銷售。
總之,新能源汽車下鄉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過政策支持、研發适合鄉村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産品、完善售後服務體系、加強宣傳推廣、改善充電設施、提供金融支持等多種手段,推動新能源汽車在鄉村市場的普及和發展。
(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谷碩 )
更多宏觀研究幹貨,請關注钛媒體國際智庫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