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國智造的強勢崛起,這幾年中國汽車市場出現了 " 自主進、合資退 " 的局面,有些合資品牌逐漸被邊緣化,甚至出現了财務緊張的狀況。
起亞汽車發布的 2022 年财報顯示,其在華合資公司江蘇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已經陷入了資不抵債的困局。負債總額達到 24768 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130 億元),資産總額爲 20809 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109 億元),資産負債率達到了 119.3%。
相比 2022 年前三季度,悅達起亞的财務狀況進一步惡化。去年前三季度其負債總額達到了 22792 億韓元(121 億元人民币左右),資産總額卻隻有 21240 億韓元(約 112.8 億元人民币),資産負債率達到了 107.3%。
有媒體把這個數字跟其他兩家遭破産清算的車企做了一番對比,可以看出悅達起亞很難有 " 鹹魚翻身 " 的機會。此前北京寶沃資産負債率達到了 133.5%,廣汽菲克的資産負債率這達到了 110.8%。悅達起亞的情況跟它們看起來差不多。
而起亞在華合資公司陷入這種狀态的時間已經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悅達投資财報顯示,東風悅達起亞從 2017 年開始呈現出連續虧損的趨勢。自 2017 年至 2021 年第三季度,東風悅達起亞累計虧損 90.35 億元。
爲了節約成本,閑置的第一工廠已于 2019 年租給了華人運通。
銷量下滑是東風悅達起亞虧損的一大原因。2022 年起亞在華上險量爲 9.4 萬輛,同比下滑 40.5%,東風悅達起亞在 2021 年的銷量爲 16.34 萬輛,與 2020 年的銷量爲 24.93 萬,同比大幅下滑 36%。
實際上,起亞在中國也曾有過高光時刻。在 2016 年,這家韓系合資企業賣出了 65 萬輛車,對比 2022 年的 9.4 萬輛,市場萎縮特别明顯。
其實在全球範圍内,起亞的表現一直很不錯。2022 年,現代起亞集團全球累計銷量超過 680 萬輛,位列全球第三大廠商,起亞全年總營收爲 86.56 萬億韓元,約合 4,756 億元,淨利潤爲 5.41 萬億韓元,約合 297.2 人民億元,同比增長 13.6%。這可以說是一份優秀的成績單。
遺憾的是,悅達起亞在國内道路越走越窄,主要原因是無法推出受中國市場歡迎的産品。
目前悅達起亞在華産品陣容非常豐富,有起亞 K5 凱酷、起亞智跑、獅鉑拓界,以及以進口方式入華的中大型 MPV 嘉華等車型,但它們的競争力并不強,賣得最好的是福瑞迪這樣一款其售價不到 10 萬的産品,該車去年銷量接近 2 萬輛,同比增長 4.2%。
這些年,起亞汽車在與自主品牌的競争中逐漸處于下風,給大家留下了技術落後、性價比不高等印象。
比如說,悅達起亞的獅鉑拓界售價爲 17.98-24.08 萬元,而這一價位主流合資 SUV 一汽豐田 RAV4 榮放指導價才 17.58 萬起,東風本田 CR-V 指導價是 16.98 萬起,一番對比,消費者自然能輕松取舍。
爲了提升銷量,近期悅達起亞針對獅鉑拓界車型推出限時購車禮,凡 2023 年 3 月 1 日 -3 月 31 日前完成購車,可享受綜合優惠可達 30,000 元的限時購車禮遇,直購價低至 14.98 萬元起。目前看來,這個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
一家車企要想擺脫破産重組命運,主要道路有兩條。一是推出爆款車型、改善經營狀況,二是引進戰略投資者、注入流動性。
不過悅達起亞這幾年沒有少在産品上折騰,但始終無法打造出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作品,雖然其電動産品 EV6 在海外獲獎無數,但國内目前新能源車市競争非常激烈,今年引入國内後能否在比亞迪、小鵬汽車等車企的圍剿下殺出一條活路,還得打個大大的問号。
此外,由于多年來持續虧損,早在 2021 年 12 月份,東風汽車就已經以 2.97 億元人民币的價格,将其所持 25% 的東風悅達起亞股份轉讓出手,東風悅達起亞正式變成悅達起亞。
2022 年 3 月 1 日晚,悅達投資發布公告稱,因東風悅達起亞 2021 年度業績繼續虧損,加之目前國内汽車行業競争激烈,公司放棄參與 DYK 公司本輪增資,增資後悅達投資持有 DYK 公司股權比例将由 25% 降爲 4.2%。
在東風汽車撤出,悅達投資降低持股比例之後,悅達起亞還能找到 " 接盤俠 " 嗎?
大咖點評:
目前悅達起亞汽車已經陷入了資不抵債的困局。負債總額達到 24768 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130 億元),資産總額爲 20809 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109 億元),資産負債率達到了 119.3%。
今年車企有什麽辦法避免被破産清算呢?
免責聲明: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本文僅爲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汽車行業大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