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污水排海後,引起民衆對于海鮮的擔憂。一些人擔心,既然日本排污會影響整個海洋環境,那麽所有的海鮮都會變得不安全,以後國内的水産品也都不能吃了。對此,專家呼籲,這種擔心目前被誇大了。
我國水産市場規模相較于日本要高出一個數量級。日前,在一些直播間裏,網友開始抨擊國内帶貨的漁民,稱水産品 " 有毒 " 不能再吃。
對此,一位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領域知名專家接受第一财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對于輻射的監測并不困難,在日本核污水排海後,我國也會啓動監測程序,而且我們有完善的一套程序和監測水平,因此作爲消費者而言,隻要是通過正規渠道購買、能夠擺上餐桌的海鮮,不管是國産還是進口的産品,都可以放心安全地食用。"
上述專家進一步指出,日本的核污水是連續排放 30 年,從溶液化學的角度來看,排放點附近一公裏左右的核素濃度值肯定是最高的,所以我國禁止日本地區的水産品并非沒有科學依據。
東京電力公司總共存儲了 130 萬噸核污水,這相當于要填滿 500 個奧運會标準泳池。首批排放的 7800 立方米的量相當于填滿 3 個泳池,需要持續釋放 17 天,全部污水排放完總共需要持續 30 年時間。
近日清華大學宏觀模拟結果顯示,日本核污水排放後 240 天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 天後将到達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随後,污染物一邊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擴散,另一邊通過澳大利亞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轉移。
對此,又有人認爲,當核污水 " 漂 " 到我國海域後,會污染國内的水産品,國内的水産品也不能吃了。上述接受第一财經記者采訪的輻射防護專家表示:" 按照擴散理論當中的濃度梯度理論,随着洋流的稀釋,當核素在海洋中遷移擴散得越來越遠,那麽濃度肯定是越來越低的。"
該專家還稱,老百姓最關心的是海鮮能不能吃的問題,這需要從放射醫學的角度來看待。稀釋後的核污水當中核素的濃度會降得比較低,經過洋流的擴散,濃度會更低,但與環境的 " 本底 " 背景值相比,理論上仍然是高的,但這個高出的比例非常微弱,不會有确定性的影響,可能與照一次核磁共振或者坐一次飛機受到的輻射相當。
" 現在讨論的問題就是,這種非常微小的低劑量輻射通過食物鏈富集,是否會導緻長期的傷害,或者對于下一代是否會産生遺傳性的風險,這當中就存在随機性的效應了,也就是說,從概率上來講,長期低劑量輻射緻病幾率要比未受輻射的要大,但這種差别是否具有統計學的意義,我們并不清楚。" 他說," 老百姓應該理性對待這一問題,不能因爲某個地方的海鮮被禁就增加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