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在餐飲設備回收商盧強(化名)的生活裏,拆店、回收盤點是這 10 年的日常。
來去之間,還是有讓他印象深刻的場景:一家鹵味店裏,退休老人手舉着榔頭,将倚在牆面上的紅色燈箱用力擊碎。
那是 6 月中旬,南方的天氣悶熱,但在這店裏,盧強看到了冷意——這對退休老人投入了整整 23 萬元,換回來一聲冷淡的語音播報:到賬 1800 元。老人的臉上,說不盡的失落。
這對老人不知道的是,盧強回收的這批設備,利潤率低于 50%。用生意的角度來看,這批貨 " 不值 1800 元 "。
" 就當幫個忙 ",提起這筆生意,盧強歎了口氣說。
他其實也知道,說是幫忙,也是幫自己。
這一兩年,很多商鋪的門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新增餐飲企業逾 202 萬家,主要是火鍋、軟飲、燒烤等。很多人興緻勃勃地進場,幾個月後,落寞地拉上卷簾門,搬出餐椅、冰櫃。
窮忙一時,爲盧強這樣的餐飲回收商做了嫁衣。
在京津冀經營設備回收的狗哥曾用 " 沒有等不來的倒閉 " 來形容這段時間的餐飲行業。他趁勢在北京租下了 5000 平米的倉庫,将設備回收這門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在他們掘金之路的另一面,是店主在餐飲行業經曆的熱鬧與火爆,也是殘酷與複雜。
上半年供不上,下半年虧本處理
狗哥的社交平台不時會彈出消息:有餐飲店主向他發來咨詢,請他上門回收設備或是幫忙估價;還有的是被短視頻吸引而來,請他幫忙分析店鋪的經營困境。
大多數時候,他都會拿起手機一一回複,給出意見。設備回收,對狗哥而言是一門賴以爲生的職業,可面對潮湧而來的現實,他還是會替這些餐廳老闆感到惋惜。
△ 狗哥在社交平台上發布的短視頻 來源:受訪者
他粗略算過,今年六七月以來,咨詢設備回收的用戶日均在 20 以上,即意味着有相同數量的餐飲企業可能面臨倒閉。往回倒退 3 個月,則是另一番場景。
"(倉庫)200 萬的庫存,好像一下子供不上了。" 狗哥記得,那時候開店和閉店的勢頭齊頭并進," 有時候我們今天去收貨,第二天就有人進場。"
下半年成了一條分界線。收進的貨變成庫存,有時甚至要虧本處理。
盧強覺得,大家的開店熱情一下子被澆滅了,或許是經曆了幾年或者幾個月的開店拉鋸戰之後,誰也不敢盲目入場。
在狗哥和盧強這樣的設備回收商眼裏,他們的掘金之路是從加盟模式的鋪開而開啓。
店主因品牌方宣傳的簡單快速、回本周期短而入局,但往往忽略了标準化服務背後所包含的各項成本,例如品牌定制的展示櫃、操作台等設備。在回收商看來,這些設備流通性差,難以進行二次銷售,隻能放棄或當作廢品處理。
另外,在加盟模式下,設備采購均由總公司進行直采,會帶來中間價差。" 品牌方或許才是最大赢家。" 嘉興某加盟品牌的運營人員說,在他們每年新開的近 300 家店鋪中,維持營運一年以上的店面不超 10%。
最近一周内,盧強就收到 5 家加盟店鋪的回收咨詢,包括咖啡、火鍋,以及鹵味。
另一種是外賣專營店。數據顯示,在 2020 年的前 9 個月内,新增外賣相關企業超過 38 萬,同比增長 1364%。
盧強記得,2021 年關一過,小巷内多出不少專做外賣的店面,靠用餐高峰的訂單維持運轉。到了今年,消費者回到店内就餐,外賣店與消費者的 " 蜜月期 " 結束,陷入閉店困境。
他和一家雞排飯的店主聊過,結論是這些店鋪雖然看着體量小,但費用都花在平台與房租上。幾方因素相加,店主不堪重負選擇退場。
△ 回收而來的二手設備。來源:受訪者
加盟店與外賣專營店 " 遇冷 " 還不是真正支撐回收商的生意,爲他們帶來 " 火熱 " 生意的是私營店鋪,因爲他們的餐飲設備多爲通用電器。
盧強說,不論是新手還是混迹餐飲業多年的 " 老油條 ",都會盡可能地選擇耐用且标準較高的設備,因爲流通性強,它們在回收中的折價幅度在 6~7 成左右。對回收商而言,這些可減少庫存壓力。狗哥也持類似觀點,在他的倉庫内,進出速度最快的即是通用性設備。
無論如何,對設備回收商而言,隻要有餐廳倒閉,就有他們存在的空間。設備回收商與店主就像是冰與火,碰撞之下,赢家早已注定。
一邊競争熱鬧,一邊體面退場
三個月前,狗哥走進了北京一家連鎖火鍋店,店内燈光昏暗,桌椅擺放整齊,但能明顯看到灰塵。開店的夫妻已等候他将近半小時。
他沒過多猶豫,開始在現場進行 " 清掃 ",電磁爐、冰櫃一一記錄下來。最後,這家啓動資金超過 400 萬元的火鍋店,設備回收的價格僅在 10 餘萬元。
店主告訴狗哥,這确實沒想到——不論是開店,或是閉店。
剛開業那年,生意穩定。直到 2020 年,店鋪一度撐不下去。後面這幾年,夫妻二人始終狠不下心來關店,想着撐過去。苦熬了三年,等來的是更大的競争壓力。不論是商業區或是街巷上,各類餐飲店鋪遍地開花。
夫妻二人算過,在他們經營的店鋪周邊,至少有 7 家同類型的店鋪存在,相互之間還打起價格戰。實在撐不下去了,才找到狗哥回收設備,算是有些找補。
想要體面退場的還有那對退休老人。他們拿出了養老存款,在一處新商圈開了一家鹵味店面。
開業首日的 5 千元營業額曾讓他們以爲,這能煥發事業第二春。可消費者嘗過了新鮮勁之後,生意日漸蕭條。撐了四個月後,他們決定止損。
一家家店面的退場,讓盧強在今年進入了緻富的快車道。
在過去的 4 月份,他經手了接近 40 家餐飲店鋪的設備回收。他有一個占地 300 平米的倉庫,大多數二手設備已銷售一空。
在盧強的印象裏,轉變是從 3 月開始的。那時,不斷有人前來咨詢他倉庫内積壓着的冰櫃,甚至連半年前回收的定制燒烤車也走俏起來。
數據印證了那時的熱鬧。今年上半年,僅燒烤相關的餐企新注冊量已高達 7 萬家,同比增長 35.4%。以南方地區的小吃街爲例,就有六七家新開的燒烤店。在這背後,是淄博燒烤爆火帶來的寒蟬效應。
但很快,盧強感受到變化。
" 回頭客 " 來了。之前跟他買設備的店主重新找到他,讓他把設備回收。對方說的都是同一番話術," 同類競争太多,根本玩不下去。"
此前,《中國餐飲大數據 2021》報告中顯示,中國新開業餐飲店的平均壽命,隻有 508 天。而在盧強的生意裏表現得更爲直接:餐廳的生命周期連一年都不到。
與此同時,盧強的回收品類也發生了變化,各式各樣的咖啡機開始在他的倉庫内出現。
源于從業經驗,他有着自己對于餐飲行業的判斷。奶茶店因其浮于表面的高額利潤是許多 " 小白 " 的首選,但也 " 死 " 得最快。其次是火鍋、咖啡、燒烤。這些餐飲店鋪對于消費者而言是日常的需求,可需求即意味着競争。
開店之前一萬一萬的花,開店之後一分一分的掙——這是盧強最大的感受。狗哥也覺得,在今年新開的門店裏,新手創業的和老兵開店的比例約爲 9:1,是他入行來感受 " 最失衡 " 的一年。
" 小白們 " 的盲目固然令人唏噓,但生意還是生意。一個現實是,關店來得越兇,設備回收商們的掘金之路也就愈加平坦。
設備回收的行當,也卷起來了
狗哥今年 37 歲,投身設備回收前,他在電商行業裏混迹多年,算是有所積累。2019 年,餐飲設備回收行業還未全面發端。而是由幾家線上網站與線下回收站分庭抗禮。
狗哥從中發現了商機,他從數據中推斷,餐飲市場的注冊店鋪約爲 500 萬家,每月的閉店率在 10% 上下,隻要方式得當,他完全可以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入行後,狗哥也嘗試過搭建平台,因爲回收模式難以标準化而轉向自營。
2020 年中,狗哥的生意迎來轉機。彼時,他所在的城市裏,奶茶店、火鍋店陸續閉店。那一年的高峰期,狗哥平均每天接到的回收咨詢量在 30~50 個,生意也随之走高。
不過,赢家的日子好像在過去的幾個月裏悄然變了模樣。
△ 狗哥倉庫内積壓的設備 來源:受訪者
" 同行變多了,貨難賣了。"
狗哥在今年 7 月之後發現,在全國範圍内有不少人将目光轉至設備回收上。帶來的影響是,這般 " 卷 " 到大大小小的回收商上。
" 設備回收平均 50% 的利潤,一下子把那些原本想要開店的人引了進來。"
競争激烈之下,餐飲設備回收行業的短處凸顯。狗哥去年想過要将營業範圍擴展至全國," 但這門生意地域性太強,想要全國擴張很難 ",而且由于競争,二手設備的價格一壓再壓。
很多時候,回收的價格甚至高于銷售價格。在狗哥的業務鏈條裏,回收的毛利應該要在 50% 以上,去除場租、運輸、回扣、養護和售後,淨利潤大約爲 10% 左右。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淨利潤隻有既定的一半。
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是,二手設備的定價标準受人爲因素的幹預很大。
同樣一批設備,回收價格是 5000 元或是 7000 元都有利潤空間。在設備的出廠方沒有嚴格規格參數的情況之下,回收商隻能依賴當下的個人判斷,這也成爲設備回收行業價格戰吹響的引子。
盧強的感受來自身邊。他有個餐飲群,設立之初是爲了自己回收和銷售之便。今年八九月,他發現群裏有餐廳老闆覺得這個行業無非是 " 倒買倒賣 " 而進場。但半個月過後,對方就因爲設備的售後、銷售庫存等問題向他發來求救信号。
他回憶起自己剛入行時的樣貌,沒學曆、沒技能。他從調料批發的底商起步,一路沿着餐飲行業的漫長鏈條走到現在。用他自己的話說," 餐飲裏面的坑,隻有踩過才知道。"
設備回收看起來簡單輕巧,大多數從業者的學曆不高,是門低端生意。但當下的設備回收和幾年前傳統的線下回收完全不同。當時可以靠着信息差賺錢,報價也不透明。
現在,競争變得激烈,再者信息通透,生意看起來簡單了,反而讓更多的入局者沉在底層。
" 他們很多人的計算方式很簡單,500 塊買進,1000 塊賣出就是賺了一半。實際上,這賬不是這麽算的。"
狗哥的掘金方式也在不斷調整。他在幾個社交平台發布短視頻,講述自己從業以來見證的餐飲店主的起伏故事,以此找到潛在客戶。
他還在二手平台上招了近千位兼職客服。每成交一筆,狗哥給提成 5%。他說,截至目前,線上銷售約占他整體業務的 3 成。
刀光劍影的設備回收行業,因爲湧入的掘金者增加而越走越遠。與餐飲行業共舞的這些年,他們見證行業起伏,更看到了人心。
玩家們的終點,各有不同
在上海,34 歲的咖啡店主徐彥西的創業路僅僅維持了 97 天。
過去的一年裏,他被迫辭去了教培老師的工作。待業的日子不好過,他想着還有些存款,就做點什麽。
咖啡店是他年輕時候的夢想。決定下得很快,他投入了接近 40 萬元,在靜安區的繁華地帶開了一家夢寐以求的咖啡店。
97 天後,用 10 多萬購入的咖啡機收回了一半成本。現在回憶起來,他硬着頭皮說是買了教訓。徐彥西在國慶假期前重回辦公室的格子間,整潔的工位和單調的電腦鍵盤,是他熟悉的安全感。
盧強沒再關心那對退休老人此後的生活。他想着,創業失敗後,老人們應該會選擇安享退休生活。當然,他也聽過越戰越勇的例子," 關一家,立馬開下一家 "。
曾經店主們的生活各安一隅,而回收商正在思考着面前的路。
△ 狗哥的倉庫一景 來源:受訪者
下半年,狗哥有個強烈的感受,咖啡市場将會有大變化。
他分析,咖啡賽道在今年湧入的新加盟品牌不少,有的直接以 8.8 元、9.9 元的低價策略刺激市場。帶來的影響是,當 " 燒錢模式 " 終止,回收行業内就會有幾百上千台的咖啡機堆積。
" 流通性差了,自然價格也就低了。"
除此之外,狗哥觀察到預制菜正漸漸成爲影響未來的變數之一。
自動化設備和傳統設備間的競争之下,很快會對他倉庫的流轉率帶來影響。他記得今年自己看到過北京已經有面館開始用機器人替代人工來煮面。" 但每年都推陳出新,也不知道未來會怎麽樣。"
見慣了起起伏伏的盧強說," 隻要不瞎來(盲目),放慢腳步,不管是開店還是回收,都能做的 "。
這是在當下經濟背景與互聯網時代下正在發生的故事。衣食住行上,從來都不缺新的玩家,他們永遠期待站在赢者的那一端。
而實際情況或許會回到那句話: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時代周報 (ID:timeweekly),作者:傅一波,編輯:潘展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