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雷科技
2023 年,蘋果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iPhone 全球出貨量首次超過三星,拿下銷冠;全年淨利潤超 1000 億美元,賺得盆滿缽滿。不過,這份近乎滿分的答卷上,仍然能看到一些小瑕疵。2023 年 Q4,蘋果大中華地區的營收同比下滑 12.9%。
2024 年,蘋果的頹勢依然在延續:市場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前六周,蘋果在國内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同比下滑 24%,市場份額排名落後于 vivo、華爲和榮耀。
另外,近期蘋果股價正持續下跌。從去年 12 月到現在,蘋果市值已蒸發了 3000 多億美元(超過了阿裏的市值)。曾經,蘋果有底氣,因爲 " 不創新又如何,用戶買單就行了 "。如今,用戶用腳投票,蘋果再也無法春風得意了。
手機戰場失守,iPhone 15 系列優勢不再?
根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給出的數據,今年前六周,國内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同比下滑 7%,排名前六的廠商分别爲 vivo(18%)、華爲(17%)、榮耀(16%)、蘋果(16%)、小米(14%)、OPPO(13%)。
(圖源:Counterpoint)
iPhone 的出貨量下滑幅度非常明顯。這個時間段蘋果在手機市場上受挫,顯然和 iPhone 15 系列的表現有很大關系。iPhone 15 系列的升級主要體現在芯片、材質和影像,A17 Pro、钛合金外殼和潛望長焦的加入,讓 iPhone 15 Pro Max 成爲實力最強勁的蘋果手機——注意,隻是蘋果手機。
但 iPhone 15 系列的升級仍然是比較中規中矩的。A17 Pro 的性能和功耗表現不及預期,潛望長焦更是安卓旗艦上早已普及的特性。相比安卓陣營的競争對手們在影像、大功率快充、AI、通信、折疊、系統等領域的技術創新,蘋果在手機産品上的升級過于保守(甚至被質疑是擠牙膏),顯得創新乏力、誠意不足。
判斷旗艦手機競争力的一大關鍵在于價格的穩定性。而 iPhone 15 系列的價格在發售後不久就破發。去年雙十一前,在第三方電商平台上,消費者就能以比官網定價低幾百上千的價格買到 iPhone 15 系列的各款機型。進入 2024 年,iPhone 15 系列降價的腳步仍然未停息,比如 iPhone 15 Pro 券後最低到手價隻要 6498 元,降幅超過了 1500 元。
與蘋果在國内市場上的頹勢不同,華爲的表現則讓人眼前一亮。同樣的時間周期内,華爲手機出貨量同比大漲 64%,排名躍居國内第二。而在去年 Q4,華爲手機出貨量同比上漲 36.2%,重新進入 TOP5 行列。
2023 年,華爲手機終于回歸市場公平地參與競争,這讓蘋果無法再躺赢。在創新上華爲是十分進擊的品牌,雖然在技術上依然有一些被限制,但華爲盡可能做到最好。以 Mate60 系列爲代表的産品,幫助華爲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相比 iPhone 15 系列上按部就班的升級,Mate60 系列等産品上呈現出的技術和特性,更具創新性。比如,Mate60 Pro 是首款支持衛星通話的智能手機,掀起了衛星通訊在手機産品上的普及潮流。
憑借着強勁的産品力,華爲 Mate60 系列從發售開始,就持續獲得了市場的追捧,這股熱度一直持續到現在。和 iPhone 15 系列持續降價的狀況不同,Mate60 系列長期都是一機難求,價格始終非常堅挺。重新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的華爲,無疑成爲了蘋果最強勁的對手,不斷蠶食着 iPhone 的市場份額。
五年前,安卓手機跟着蘋果升級;五年後一切都反過來了,很多新技術、新設計、新功能都是安卓旗艦先上,蘋果亦步亦趨,這正是 iPhone 銷量暴跌的根本原因。
去手機化策略遇挫,蘋果的挑戰日益嚴峻
最近幾年,蘋果一直執行去手機化策略。手機行業早已是紅海市場,整體出貨量一直是穩中有降,市場容量趨于飽和。因此,蘋果在不斷拓展其他業務。蘋果去手機化的策略無疑是有成效的,iPhone 在蘋果整體營收中的占比已經降至一半左右,服務等其他業務,給蘋果帶來了大量收入。
然而,蘋果嘗試走出舒适區的幾項大戰略,都遭遇挫折,執行得并不順利。今年在美國發售的 Vision Pro,盡管被譽爲市面上最強的頭顯設備,但很快因爲體驗不夠完善、配套設備發展滞後、生态内容匮乏等因素而迅速遇冷。
近期,彭博社爆料稱,蘋果立項十年的造車業務被放棄,重心将轉移至 AI。隻是,在 AI 技術上,蘋果也遠遠落後于競争對手們。如今,各大科技巨頭都在力推大模型、生成式 AI 等相關技術,AI 手機、AI PC、AI 平闆等 AI 硬件産品層出不窮。而一般用戶對蘋果 AI 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那個越來越沒有優勢的 Siri 上。
服務和互聯網是蘋果近年增長勢頭最猛的業務版塊,去年 Q4,服務業務貢獻了 231 億美元的營收,比 iPad 和 Mac 兩大硬件産品加起來還多。當然,服務業務隻是一個籠統的概括,它具體包含 App Store、Apple TV+、Apple Music 等多項細分版塊。
而 App Store 能持續爲蘋果貢獻大筆收入,主要源于蘋果的封閉生态,開發者和用戶必須繳納蘋果稅。但在監管壓力下,蘋果的圍牆花園已有松動的迹象。在歐盟的要求下,蘋果不情不願地在歐洲開放了第三方應用商店,但同時做出了一系列限制。蘋果官方強調,第三方應用商店功能僅限于歐盟地區,并且會監測用戶位置,一旦用戶長時間離開歐盟地區就會無法正常使用該功能,包括從第三方應用商店下載和更新應用。
但蘋果這一系列動作看起來更像是垂死掙紮,歐盟已發聲将嚴密監督蘋果開放應用商店的執行程度。而全球範圍内,用法規和政策限制蘋果稅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此前,韓國監管部門直接禁止蘋果強制收蘋果稅。Epic、Spotify 等企業先後發起訴訟,挑戰蘋果的抽成政策。
至于 Apple TV+、Apple Music 等流媒體業務,蘋果雖然投入了大量資源,但從現有的結果來看,它們均未能對網飛、Spotify 這樣的對手形成挑戰,在市場份額上和它們有着巨大的差距。
像喬布斯時代一樣創新,是蘋果破局的唯一解
作爲觸屏智能手機時代的開辟者,iPhone 誕生之初一直是手機技術創新的引領者。蘋果曾帶動了電容屏、指紋解鎖、COP 封裝、64 位芯片、語音助手等一系列前沿技術和特性的普及,給整個手機行業帶來了深遠影響。
但如今,iPhone 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産品在充電、影像、信号等各方面落後于安卓對手,芯片、系統這些曾經的優勢項目,也在被安卓品牌們逐漸追上。
盡管蘋果一直在嘗試去手機化策略,但貢獻了一半營收的 iPhone 仍然是蘋果最重要的業務。而且,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内,手機仍将是市場規模最龐大的智能産品。如今,iPhone 在國内市場遇挫,無疑會對蘋果在整個中國市場的業務形成不利影響。
蘋果如果要解決現有的問題,最核心的解題方法是重新回到技術創新的道路上來,而不是執着于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的目标。前面我們提到,蘋果的 AI 技術已經落後于其他科技巨頭。蘋果并非完全沒有意識到這點,最近發布的 MacBook Air,官方就特意提到了它對 AI 特性的良好支持。
但讓人哭笑不得的是,2024 款的 MacBook Air,居然還在銷售 8GB 内存版本,變相逼迫用戶爲大内存支付高溢價。而大模型、生成式 AI 等時下流行的技術,都對設備内存有很高的要求,蘋果強推 8GB 内存,固然短期内能帶來更多利潤,但長期來看必然不利于蘋果自家 AI 技術的研究和普及。
無論是 iPhone,還是 Mac、iPad 等其他産品,它們要構築真正的差異化競争優勢,都需要有實打實的創新技術作爲支撐。以蘋果的資金和研發實力,隻要調整當前的錯誤策略,重新将技術創新作爲企業經營的重點,那麽走出當前的困局或許并非難事。
此次 iPhone 在國内遭遇滑鐵盧,給蘋果敲響了警鍾,當産品和技術不再領先時,用戶是會用腳投票的。所以,你的下一台手機,會考慮 iPhone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