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 3994 字 42 圖,預計閱讀時間 10 分鍾
梅賽德斯 - 奔馳,人人向往的豪華品牌。在 2023 上海車展期間,奔馳展台可以說是陣容最龐大、人也最多的展台之一,光 S 級、邁巴赫就一大堆,每款車都值得駐足品味,感受這百年豪華的造車工藝和品牌魅力。
當然,奔馳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早已經走進中産消費者家庭或是年輕人的市場。國産,加速了這一過程,我們可以選擇經典優雅的 C 級、E 級,或者性能暴躁的 AMG A 35 L,亦或者找一台能通勤代步、又能長途旅行的 SUV,GLC 就是這樣。作爲 GLK 的繼任者,奔馳 GLC 從 2015 年初代車型首發時就獲得巨大的聲量,快 8 年時間過去,GLC 領先寶馬 X3 和奧迪 Q5 首先完成了換代。
上海車展媒體日,全新一代國産奔馳長軸距 GLC L(下文統稱 GLC)正式公布了它的售價,42.78-53.13 萬元。很幸運,我們提前就拿到了頂配版本的試駕車,那這台奔馳 SUV 家族的中流砥柱,全新換代之後的 GLC 表現咋樣?
全新 GLC 的靜态部分之前我們已經詳細講解過了,通過實拍試駕,我主要說說動态的感受,順便幫大家回憶一波車輛的靜态體驗。
先說駕駛感受,其實全新 GLC 的調校風格和老款長軸距版本差不多,但你千萬别失望,因爲它進步的都是細節部分。首先,全新 GLC 全系加入了新升級的 48V 輕混系統,好處有三點:
一、啓停系統無聲無息。無論是首次啓動車輛或是中途的自動啓停工作,48V 輕混系統的電機讓這段過程更平順且安靜,不刻意去感受基本感受不到。當然我還是建議大家上車就把啓停系統關閉,不過如此平順的過程确實讓自動啓停這項雞肋功能不那麽惹人煩了。
二、急加速時電機能幫一把。輕混系統,就别追求純電續航或是純電起步了,它帶不動。但實際上,通過儀表盤上的混動狀态顯示表上能看出在車輛急加速時,電機還是可以幫上一點忙的,體感上降低了渦輪遲滞、降擋等待的時間。
三、換擋平順且速度快。輕混系統讓車輛的變速運動更線性,電機可以幫助改善變速箱在換擋時的頓挫和短暫的動力缺失,正常城市内駕駛時,除了 1-2 擋之間切換有較明顯的換擋感之外,都可以用平順來表達。
我很喜歡全新 GLC 的轉向手感和底盤質感,它們都恰到好處的處在 " 中立 " 位置。轉向十分精準,基本沒有虛位,指哪打哪,另外方向盤左右打死隻需要兩圈多一點,主動式轉向系統的功效,相當緊緻,全新的電容交互按鍵 D 型方向盤可以手不離開的控制中控屏和儀表屏,後方的金屬質感換擋撥片很有高級感,握環粗細也很合适,打孔真皮包裹内有一層薄海綿,不軟不硬,剛剛好。和 Q5 或 X3 對比的話,Q5 偏硬,而且轉向手感有些虛假;X3 則有點過軟,不打孔的真皮長時間握着手會出汗,如果不注意經常擦拭,很容易就包漿了。
行駛中底盤給人很高級的感受,即使有接近 3 米的軸距也不會覺得後輪拖泥帶水。懸架比老款車型稍軟,但是中位值偏軟的感受,和奧迪 Q5 有些相似,比寶馬 X3 更舒服且運動性不差太多。面對路面的井蓋坑窪、油漆斑馬線等不平地方可以非常幹脆利落的吸收震動,前後隻有兩次車輪的颠簸,不會有額外跳動,在中高速行駛時,車輛運行平穩,可以舒舒服服的巡航。不過當有快速并線的動作時,車輛會有較明顯的側傾,但不會有讓你缺少信心的感受,同時前排座椅兩側的護翼給你強大的支撐力,牢牢地把我固定在座椅上,側向支撐比寶馬和奧迪都要舒服。
但我也發現了一點小問題,在我們的辦公園區内路面行駛時,由于減速帶凸起較高,車輛通過時懸架處理的不夠從容,尤其是剛剛碰到減速帶懸架壓縮時的那一下,少了在外面道路行駛時的那種高級感。
油門和刹車力度偏沉,這讓它在起步時更平穩,不像很多日系車一樣初段過于靈敏,一竄一竄的。刹車力度需要适應一下,如果不是用力踩下去會讓人覺得制動力有些不足。後來我從中控屏幕内的車輛參數表發現,我想讓進度條達到 100% 踩滿刹車會有點困難,而普通的力度踩下去大概隻有 40%,這些刹車力度日常用着不成問題,但要真是突發情況的緊急制動,體感上會認爲它的刹車距離偏長,需要預留一些富裕,這點不如寶馬 X3。
動力自然是不用擔心,GLC 300 級别配備 258 馬力的 2.0T 高功率發動機,儲備十分充足,随叫随到,如果你買車,我建議直接上 300 級别。發動機的聲音相對悅耳的出現在車内,如果不是可以拉高轉速基本可以忽略它。9AT 變速箱在降擋的反應速度上不如寶馬 ZF 8AT 和奧迪的雙離合,但更多的擋位讓它在高速行駛時可以把轉速控制的更低,另外 1 擋的扭矩更大,适合一些非鋪裝路爬坡的路況。
全新 GLC 全系标配 4MATIC 全時四驅系統,值得一提的是它還保留了國外車型新增加的越野模式。在此模式下,儀表、中控屏内有豐富的越野數據顯示,車身姿态、轉向角度、方向信息、發動機數據等一目了然,配合底盤透視功能讓它有一定的非鋪裝路通過能力。不過,還是那句話,誰開 GLC 去越野啊,别想不開,也别糟蹋車,偶爾自駕遊路上碰到爛路能更順利的通過就萬事大吉了。
輔助駕駛,這部分算是 GLC 升級的地方。方向盤上一鍵就能開啓,自适應跟車巡航、車道居中、并線輔助都做得很好,其實已經夠用了,後來我還發現,全新 GLC 居然還裝有 " 打燈自動并線 " 的功能,這可是一大堆專注輔助駕駛研究的品牌很注重的内容,奔馳悄無聲息的就配備了。現在的自主品牌和新勢力很多都太重視車輛的輔助駕駛,宣傳的 L2+、L2.5、或是硬件的 L4 階段儲備實際能用起來的仍然是 L2 階段的水平,原理大同小異,所以奔馳已經是同級别的主流水平,隻是少了所謂領航輔助等功能而已。
但要知道奔馳已經實現并落地了 L3 階段的封閉路段自動駕駛功能,前陣子也組織了國内外媒體試駕體驗,怎麽沒見到國産車敢這麽幹呢?所以,也别不服,百年車企的積澱沒那麽容易就被彎道超車,隻是說他們的表現不像之前那樣突出了而已。
動态就說以上這麽多,再回顧一下靜态。
全新 GLC 的設計風格和老款相差不大,但細節上更年輕了,比如更有層次感的前保險杠,中網的單輻條貫穿,車燈的開眼角設計,以及相當漂亮的 20 英寸輪圈都讓它氣質不凡。
真的,這台車好像從任何角度來拍攝都很漂亮,縱置布局的發動機艙與乘員艙的比例非常和諧,我可不是吹!老款 GLC 是後期進行加長的,所以比例上後門不算協調,全新的 GLC 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LED 車燈帶有 Digital Light 技術,這是全新 S 級下放的功能,可以投影出流星雨效果,漂亮極了!恐怕在 2023 年 " 燈廠 " 的名号要給到奔馳了。
在 GLC 的中後部,能看出它比老款車型明顯加高的車頂,能給車内更好的頭部空間和更通透的視野。這台車從側面看甚至有點小 GLS 的感覺,原因就出自加高拉平的車頂,大氣不少。
哈哈,從 " 裙底 " 發現,全新 GLC 的尾部使用隐藏式排氣布局,但後包圍上又有兩個排氣一樣的設計,一圈鍍鉻工藝很漂亮,難道隐藏式排氣布局是怕真排氣熏黑了鍍鉻裝飾嗎?
内飾,終于!S 級同款的中控布局太香了。豎狀的中控屏下部保留了一排常用物理按鍵,切換駕駛模式、雙閃、全景影像、音量等都能一鍵調節,車輛還增加了指紋鎖共功能,但隻是保護數據,并不是啓動車輛的指紋鎖。
奔馳最擅長的就是玩氛圍,白天你看到的是各種精緻的材料,木闆、鋼琴烤漆、金屬飾條、嘎嘣嘎嘣的空調風量旋鈕。到了晚上……上圖吧,說啥都多,誰看了不迷糊!
中控屏我多說一些喜歡的功能,第一個是可自定義的音響,它通過小提琴、大提琴以及軍鼓的音色調節和音域環繞調節,讓我能找到一個最舒服的聽覺感受,能适配我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
第二,這塊屏幕裏居然還有鬥地主……太接地氣了!這就是車企相互内卷的結果,看來奔馳也扛不住國産車車機的猛攻。
第三,地圖軟件操控非常絲滑,我印象裏是需要花錢訂閱,但暫且不吐槽這個事,我想說它的地圖内有很多路況提示,像道路濕滑、道路遺灑等信息都有着明确标準,像是大數據統計的結果,比手機軟件更爲詳細。
第四,車輛還有些我不太能理解但确實令我很放松的功能,主駕駛動态座椅,一定時間内會将駕駛座椅微調,達到放松的效果,還有是車機内自帶的一些舒緩音樂,休息時用它助眠很不錯。
座椅,前排很舒服,之前在動态部分已經強調了,頂配車型擁有通風加熱,配齊了。頭枕的位置能前移,可以更好的貼合你頭頸的曲線。
座椅調節的按鍵依舊在門闆上,隻是全新 GLC 做成了沒有行程的電控按鍵,咋說呢,你到店摸一下展車就能理解我的感受,高級感确實有了,但你需要去适應它,這個體驗就不方便。(或許這就是我不是奔馳車主的原因?)
全新 GLC 多了 7 座車型,這是現款寶馬 X3 和奧迪 Q5L 絕對沒有的東西。但我想說其實這個 7 座也大可不必,第三排僅限小朋友或是身材嬌小且行動靈活的乘客,像我 183cm 的身高,完全告别第三排了。
第二排座椅乘坐感受還不錯,右後座的門闆上能控制副駕駛座椅,車窗按鍵旁還能開關天窗遮陽簾。中央扶手處有氛圍燈和放手機的區域,細節上真的滿分,不過中間地台的突起也确實不小,有時不得不感慨電動車真香,比如平整的地闆……多說一句,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推薦 5 座版本,除了後備廂地闆下多了一大層儲物空間外,第二排座椅更軟更寬,何樂而不爲呢?真要多座的需求,看看某品牌某 9?
綜合來看,全新 GLC 無疑是标杆的再升級,讓 X3 和 Q5 有不少壓力,隻要錢到位,買它絕不會錯。但網絡上有聲音說它加價,那咱們不妨就耗着它,反正現在市場選擇如此豐富,何必單戀一枝花?
那 GLC 妥協了沒?其實已經有了一些,我怎麽也想不到能在奔馳裏玩屏幕内的鬥地主,怎麽也想不到一款專注優雅的 GLC 能加上七座,對一款傳統的豪華品牌燃油車來說,它已經變了。但 GLC 更多還是保留了一份 " 倔強 ",或是說它們真的造不出來如今消費者所追求的智能,所以,奔馳 GLC 用品牌影響力和整車豪華氛圍以及底盤調校水平來吸引消費者,這是我們自主品牌還需要用時間積澱的東西,如果這是你想買的第一台車,或是現有車的升級,它當然可以。但你有多人乘車的需求,或是從 BBA 的某款車再換成它,其實就不那麽推薦了。
點個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