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筆記俠 ,作者王煜全
内容來源:《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 效率叠代 · 萬物新生 "2023 新增長大會。
分享嘉賓:王煜全,海銀資本創始合夥人、全球科技創新産業專家。
本文探讨了工業革命與智能革命之間的聯系,以及中國在全球化的戰略地位。
在全球化出海的過程中,中國需要借鑒日本的出海順序和經驗,以應對來自發達國家的挑戰和發展中國家的風險。
同時,人工智能将成爲更重要的朋友,助力智能服務實現規模化生産和普及化應用,爲解決人類需求提供更高效、個性化的服務。
一、新周期的拐點與機遇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與過去不同的觀點。我們通常更關注未來的機會和潛力,但我認爲 2023 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在轉折點之前,所有規律是線性的;轉折點之後,規律則發生重大變化。
我認爲不能僅依賴過去案例的歸納來預測未來,必須深入探尋曆史的内在邏輯,以便洞察未來可能出現的趨勢。因此,我近期一直在系統研究工業革命以來的曆史發展。
工業革命是上一個大周期,我認爲新的周期是智能革命。從曆史角度來看,智能革命将複制上一個周期,目前我們才剛開始。爲了形象地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将現在的階段與工業革命初期的瓦特蒸汽機相比較。
瓦特蒸汽機在那個時代代表了重大的創新和變革。同樣,我們現在處于類似的時代,ChatGPT 等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引領新的變革。
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使用 GPT 作爲輔助工具相較于傳統人工輔助更爲高效和便捷。GPT 的快速和高效特性使得它在各種領域中都能夠發揮出巨大優勢。
我詢問了工業革命在瓦特之前是否有蒸汽機,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它的出現比瓦特早了幾十年,并在多個行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包括礦業、紡織業等。
在進一步探讨中,我詢問瓦特蒸汽機在哪些領域得到了應用,發現其應用領域與之前的蒸汽機大緻相同。
新物種的出現并不僅依賴于蒸汽機。我們常說,工業革命中應該被紀念的不是瓦特,而是瓦特僅僅提高了蒸汽機的效率。真正應該被紀念的是阿克萊特紡織廠的創始人,他的紡織廠體現了工業革命的真正精髓,即将人的經驗固化到機器中,從而實現規模化生産。
從工業革命的經驗來看,蒸汽機的大量使用和現代化工廠的普及确實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然而,這并不全是好事,事實上這導緻了以前經驗豐富的技工工人效率下降。
爲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年輕人或者沒有經驗的人也可以操作機器,隻有有經驗的工人才能完成以前的工作。
以前紡織工需要技能和經驗,工業成本很高。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童工,紡織廠特别喜歡使用童工,因爲童工隻需要查看線頭是否斷開,沒有其他複雜任務。因此童工的年齡普遍在 10-14 歲之間,他們可以替代熟練技能工人的工作,導緻熟練技能的薪水大幅下降。
雖然老百姓并不擔心這個問題,因爲他們不從事技術工作。但是熟練工、律師、審計師等職業人士卻非常擔心,他們已經熟練了一輩子,并且憑借自己的經驗獲得了很高的薪水。
随着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他們的經驗可能會被固化到 GPT 等人工智能技術中,導緻他們的技能被替代。
二、中國企業的量産化優勢與全球化策略
經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工業革命和互聯網、物聯網的發展遵循了相似規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一些人對中國的創新能力存在嚴重低估。然而,我們必須指出,中國并非沒有創新,隻是創新并未完全體現在産品上。
以最近與海外投資朋友的交談爲例,他們引入了中國的産業鏈到歐洲。在疫情期間,雖然大家相對封閉,但是這并不一定是壞事。在某些人看來,封閉反而促進了産業鏈的内需增長,使得中國的甲方爸爸成爲了主導。
而中國甲方爸爸的嚴格要求,推動了全産業鏈的加速,使得新性能的電動車在短短 3 個月内實現了所有性能的提升,相比之下,歐美需要 3 年時間。
在全球範圍内,盡管中美存在沖突,但中國依然無法被替代,這是因爲我們擁有強大的産業創新能力。
當我們談論産業創新時,不僅僅是指實驗室的研究或者産品制造,更重要的是大規模生産并持續優化每個環節。
以埃隆 · 馬斯克爲例,他在 2022 年詳細闡述了特斯拉的成功。特斯拉電動車的提升并非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通過五大塊的全面提升實現整體 50% 的提升。
科技産業的進步依賴于性能的優化,這需要每個環節的共同努力。
iPhone 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爲屏幕、芯片或者電池的強大,還是因爲它們的綜合性能。
電動車也需要各方面的優化。我們的電動車産業具有巨大優勢,可以在全産業鏈内部進行性能優化,這使得我們的電動車産業有能力與特斯拉競争。
在當前國際環境下,中國企業已具備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強大競争力的能力。爲進一步明确核心優勢,我們将強調獨特的創新能力和量産化能力。
創新是一個需要精心構建的過程,就像搭積木一樣,每一塊積木都需要精心打造才能構建出穩固的成果。在美國的前 10 年創新經驗中,我見證了許多因無法實現量産而夭折的優秀項目。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創新不僅需要靈光一現的點子,更需要全流程的支撐。
中國的一大優勢是量産化能力,卻往往被忽視。我曾嘗試尋找與量産化相對應的英文詞彙,但至今未能找到。這正好說明了我們的獨特之處,我們的量産化能力是其他國家難以複制的。
以蘋果爲例,其産品從研發到可量産的過程至少需要 3 到 4 個月的時間,這期間還需要富士康調集頂尖的工程師進行支持。
面對制造業外遷,隻要我們具備量産化能力,就能應對挑戰。無論是在海外實現量産,還是将人員調往海外,我們都具備強大的能力。
比如,某些國家,如印度,其制度并不支持量産化發展。盡管富士康在印度設立了大工廠,但由于文化排外等因素,許多中國工程師無法長期駐留。這進一步證明,我們的優勢仍然在于中國。
因此,我們必須更加明确并重視我們的優勢,即創新能力和量産化能力。這兩者是我們走向未來的關鍵。
在全球化出海方面,我們将利用我國強大的制造優勢和産業側創新優勢,在全球範圍内擴張。
在全球化模式上,中國應該借鑒日本的經驗,而非美國。日本的全球化模式更接近于中國,而且日本的全球化經驗告訴我們,出海并非外遷,而是一種外溢。
日本的出海順序值得我們借鑒。首先,在本國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爲本國沒有足夠強大,所以無法進行全球化擴張。其次,在本國強大的基礎上,先向發達國家擴張,因爲這些國家是核心經濟體,擁有最大的市場。再向發達國家周邊進行擴張,最後才向新興經濟體進行擴張。
我們的順序與他們相反,這有我們的曆史原因。然而僅憑政策友好是不足以維持關系的。從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來看,很多時候背後的潛規則在起作用。
探讨表面政策友好國家背後的潛規則時,我們發現其中往往隐藏着大量風險。根據我的預測,中國在未來的出海過程中将面臨來自發達國家的官司挑戰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各種風險。然而,我們仍然保持樂觀态度,可以建立一個影子中國的支持系統來應對這些挑戰。
在之前的會議中,我們已經明确了一個重要觀點:中國這次認真出海。随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10 年前我們開始在海外進行投資活動時,僅以玩票性質的态度進行投資,而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開始認真對待全球化出海戰略。
我們呼籲中國政府加強戰略儲備和準備,确保中國在全球化出海過程中取得更大成功。
三、人工智能将成爲更重要的朋友
我們認爲數字革命的核心是将專家的經驗固化到系統中,而不再依賴于匠人。
這與工業革命的思維模式有所區别,工業革命的核心是将匠人的經驗規模化生産。在這個新時代,我們期待的是人工智能生成服務 AIGS,而不是 AIGC。
這是因爲服務可以持續存在并生成業務模式。例如律師服務網站和心理咨詢網絡等已經開始興起。
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越人類的能力,例如它可以模仿中等水平的同事并且無限擴展,這爲未來的工作模式帶來了巨大潛力。我們需要注意到,人工智能并非簡單的工具或替代品,它也可以爲我們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我們預見未來會出現一種新的社交關系模式。在未來某一天,我們的微信好友列表中可能會包含更多的人工智能好友,而不是真實好友。這是因爲人工智能好友可以爲我們提供更有用的支持和建議。
總的來說,我們正進入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新時代,這個時代将爲我們帶來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開放思想,積極應對這些變化,并從中尋找新的機會和價值。
在當前科技發展背景下,人工智能的進步爲我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服務領域,可以開發出類似于蘇格拉底和孔子的智能角色。
他們具備深入、理性的交流能力,能夠引導用戶進行深入思考。這種服務模式具有巨大價值,它能夠提供更高效、更個性化的服務,比傳統人工服務更具優勢。
我們正在實踐智能服務模式,通過健康服務運營商爲每個人提供個性化、高端的健康服務。我們相信這種服務模式将成爲未來智能服務的重要方向。
我們看到的智能服務的核心是将以前隻有少數專家才能提供的服務,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普及到每一個普通人。這是真正的金子,也是未來智能服務的核心價值。
工業革命的曆史告訴我們,當工業革命将高端産品帶到每個人身邊時,數字革命則正在将高端服務規模化,這将成爲未來最大的機會。
在未來的智能服務中,我們将看到兩波變革。第一波是簡單服務,例如使用機器人進行基礎醫療服務和教育輔導。第二波是複雜服務,例如長壽健康服務和個性化教育。這些服務需要長期跟蹤和監測,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這一點。
我非常樂觀地認爲,随着大量新增服務進入 GPT,我們的 GPT 未來将迎來高速增長。正如美國在 1929 年大蕭條後經過長時間恢複期,在 1945 年開始 30 年的高速發展一樣,我們相信人工智能的到來将帶來 30 年的高速發展期。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社會關系将變得更加美好。每個人都将爲他人提供更好的服務,人工智能技術将支持服務的規模化提供,這将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幸福。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謝謝!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