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指導
小米手機的代言人有不少,但身家最貴的莫過于英偉達的黃仁勳。
2013 年,沒穿皮衣的老黃,在小米手機的發布會上,十分興奮。不僅用中文高喊着 " 小米 V5(威武)",還用上了手勢比劃。而且,一連三四遍,來帶動現場氣氛。
老黃這麽賣力,并不是因爲和雷總關系好,而是要把自己家的芯片賣出去。當時的小米 3 是首款搭載英偉達 Tegra 4 芯片的手機。而且英偉達還面臨着 " 比稿 ":
小米 3 發布了兩個版本,一款搭載 " 高通 " 的芯片,一款搭載 " 英偉達 " 芯片。所以,老黃也憋着一口氣。
雖然老黃在發布會上說,(小米 3 裏的)CPU 是最快的,但很不幸的是,Tegra 4 的散熱出了大問題,甚至被調侃爲 " 手機中的核彈 ",口碑一落千丈。
最終,這也促使英偉達看清了和高通的差距,随後在 2014 年結束了手機處理器業務,聚焦 GPU。這一次比稿,高通輕松獲勝。
但這隻是英偉達和高通互攻戰的序幕。這兩家原本看起來八竿子打不着的企業,卻多次交鋒,直至今日,撞擊出一幕幕精彩商戰。
01 手機:搞不定基帶,就不要出來混了
高通是通信領域的霸主,依靠的是對 CDMA 技術的全面押注。但實際上,CDMA 并不是高通原創。而是演員海蒂 · 拉瑪發明,并将專利無償捐贈給了美國軍方。
但該技術并未得到美國軍方的重視,反而被雅各布視爲珍寶、收入囊中。1985 年他和同事創立高通(Qualcomm),大力推廣、落地 CDMA 技術。當時通信主流是 GSM、TDMA 等技術,所以給高通了充足時間來積累技術和專利。
2000 年,國際電信聯盟正式公布了第三代通信标準,也就是 3G:美國的 CDMA2000、歐洲的 WCDMA、中國的 TD-SCDMA。
這三種技術,都繞不開 CDMA 的專利。于是,高通進入躺赢時代。任何采用 3G 技術的終端公司,都需要給高通交專利費。即使蘋果,也隻能叫苦不叠。
有了廣闊又紮實的 " 通信根據地 " 之後,高通開始擴張業務,進軍 " 移動處理器 "。打法很簡單," 買基帶,送處理器 "。類似于微軟搭着操作系統賣 office。
基帶,就是高通拓展芯片版圖的核心。畢竟任何終端都是要通信的。
2004 年,高通和英偉達的對手 ATI 合作,并在 2007 年時發布了自研的 GPUAdreno 130。也是這一年,高通的經典移動處理器 Snapdragon 骁龍問世。
當時高通主要對手是德州儀器,而且公司最初的産品并不如德州儀器好。但客戶發現,用德州儀器的移動處理器,還得買高通的基帶芯片,頗爲麻煩。而高通呢,可以把基帶和處理器集成,自家的東西、協調性也更好。
于是,高通手機處理器,擊敗德州儀器,成爲領域王者。
與此同時,在 PC 端 GPU 市場,英偉達也已經稱王,也把沖鋒方向瞄向了移動處理器。
2008 年,英偉達發布了基于 ARM 處理器架構的芯片 Tegra,但和骁龍比沒什麽特色,市場反響也很弱。
又過了三年後,在 2011 年 1 月的 CES 電子展上,英偉達才發布了 Tegra2 雙核 GPU。這款産品性能不錯,讓業内大爲震撼,股價兩天就大漲 30%。但對于客戶而言,依然面臨一個問題:
基帶、處理器爲什麽不買同一家的呢?集成效果更好。
所以,Tegra2 隻賣給了部分平闆公司,在手機端叫好不叫座。這也就能理解爲什麽在小米 3 發布會上,老黃會那麽賣力。因爲,終于有客戶了。
但是很不幸,英偉達還是翻車了。翻車的原因,不隻因爲處理器本身,也和基帶芯片協調性不高有關。
英偉達也在基帶領域努力過。2011 年,英偉達斥資 3.67 億美元收購 3G 與 4G 手機基帶芯片廠商 Icera。但 2015 年,就關閉了手機基帶芯片部門。
移動端大戰,高通憑借基帶領域的絕對霸權,大獲全勝。
02 汽車:你打銅鑼灣,我搞定廟街
高通和英偉達的另一場互攻在汽車領域。雙方各自幹掉了當時的龍頭後相遇。
英偉達在自動駕駛領域,幹掉了當時的霸主 Mobileye。
Mobileye 從 2007 年就聚焦視覺系統,而且是 " 軟硬一體化 ",給客戶提供一整套方案,對車企而言,省心省力,因此,EyeQ 系列奠定了 ADAS 的絕對地位。甚至 2014 年的特斯拉也是 Mobileye 的用戶。
2017 年英特爾收購了 Mobileye,借助英特爾的口碑和銷售渠道,Mobileye 再度發力,2020 年,Mobileye 依然占據輔助駕駛市場 70% 的份額。
但随着智能化下半場開啓,車企的需求開始變化:希望算力更高、希望算法自研。Mobileye 一站式的 " 封閉性 ",反而又成爲劣勢,英偉達則趁勢發力。
2015 年,英偉達推出 DRIVE 系列平台,不僅更開放,允許車企自研算法;而且自動駕駛芯片也是超強算力,且不斷加速。2016 年發布、2019 年量産的 Xavier 芯片,算力達到 30TOPS;而 2022 年發布的 Thor,就達到了 2000TOPS。
與此對比,2021 年量産的 MobileyeEQ5 僅 24TOPS,僅爲 2019 年英偉達芯片的 80%,所以當年 Mobileye 中國客戶就僅剩極氪,一半以上車型都選擇了英偉達。
根據《汽車人》的數據統計,2023 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市場上,以具備 NCA 功能車輛銷售數據來看,英偉達獨占 52.57%,其餘爲地平線(30.7%)、德儀(8.62%)、Mobileye(4.05%)、華爲海思(4.05%)。
高通切入的是汽車智能座艙領域,2014 年發布了芯片,開始搶 NXP 和德州儀器的份額。
智能座艙包括車載娛樂系統、儀表盤等等。和傳統座艙相比,智能座艙爲了迎合當代人使用手機的習慣,所以設計理念也基本符合手機的移動系統架構。
這對于在手機處理器龍頭高通而言,就太輕松了。可以順利将手機處理器的技術、品牌形象、用戶心智等等,進行遷移。
比如最受歡迎的骁龍 SA8155P 座艙芯片,就是基于手機端的骁龍 855 改進。SA8295P(第四代),對應的是骁龍 8cx Gen 3 手機處理器。
高工智能汽車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高通市占率達到 36%,英偉達也擠進來了占據 5%。而在二十萬以上的車型裏,高通市占率則高達 90%。
在智能座艙領域站穩之後,高通又玩起了 " 集成 " 的套路。準備把智能駕駛、中央控制等等功能,都集中在一個芯片上,也就是 SoC 方案。高通的賣點是集成在一起,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集成這個說法,英偉達也認可。2022 年英偉達發布的 Thor 上就可以實現艙駕一體。但也許是忌憚手機戰場的失敗經曆,英偉達這次還拉來了幫手 " 聯發科 "。
2023 年 5 月,英偉達和聯發科宣布,雙方合作的芯片會在 2025 年問世,2026 年左右投産。
聯發科透露,這次合作是英偉達黃仁勳率先提出的。老黃的心思可見一斑。
車領域,目前依然不是高通和英偉達的主業。前者占比 5%,後者占比 4%。輸赢對主業看似影響都不大,但是考慮到汽車未來的廣闊市場,雙方的争奪依然會更加激烈。
但英偉達采取的 " 強強聯合 " 模式,從曆史案例來看,幾乎很難成功。
03 服務器:你高通打不下的,我英偉達可以
高通和英偉達的另一個 PK 戰場是在服務器領域,巨頭則是英特爾。
雖然服務器領域,空間不如手機和 PC,但業務穩定。而英特爾則占據 95% 份額。客戶們 " 苦英特爾久矣 "。
2015 年,高通推出了首款服務器芯片,也是 ARM 架構、基于骁龍處理器改進。産品雖然不成熟,但很受大家鼓勵,紛紛表示,産品再提升提升,我們就換英特爾。
高通一度組了千人團隊來研發,而且 2016 年還和貴州省政府合資成立了 " 華芯通 " 公司,緻力于爲中國市場開發設計服務器芯片。2016 年末,也發布了第一款定制級服務器芯片。
高通也曾表示," 在看到回報之前,需要多年大手筆投資。隻有少數公司有能力涉足這一市場,并取得成功。而我們就是其中之一。"
2017 年末,服務器芯片正式商業銷售。然而,令高通想不到的是,服務器領域對穩定性、可靠性要求太高,切換成本也很高。之前說好給單子的客戶,到采購時就又打了英特爾電話。
此時的高通,又正好遇到了博通的惡意收購,倉促應對。焦頭爛額之下,高通無奈裁人、撤資,關閉了服務器芯片業務。
而此時的英偉達,雖然 CPU 幹不過英特爾,但 GPU 正享受紅利。遊戲、AI 成爲強勁動力。2017 年末時,英偉達已經有 10 餘個季度業績超出華爾街預期了。這一年加密貨币又大漲,用 GPU 挖礦,給英偉達送來了一筆橫财,市面當時可謂是一卡難求。
英偉達用 GPU 擠出了 CPU 在數據中心的份額,也算是彎道超車了。而且英偉達還在繼續加大優勢。
2020 年,英特爾和英偉達競标 Mellanox 邁絡思公司。後者擁有 IB 網絡架構的技術,簡單理解就是可以讓數據中心享受高帶寬、低時延的效果。在 10GB 以上高速網絡應用中,Mellanox 市占率高達 70%。
毫無疑問,Mellanox 就是數據中心的戰略高地。
最終,英偉達以 70 億美金拿下了這個高地,結合着自己的 GPU,實現了 " 計算快 "、" 傳輸快 " 的效果。就連特斯拉在訓練自己的模型的時候,也不得不采用英偉達的産品,因爲數據傳輸快,真的很有用。
高通沒有打敗的對手,終于被英偉達打敗了。高通的通信領域,也終于被英偉達攻進去了。
當然,高通也沒有坐以待斃。2023 年 6 月,高通宣布,公司正在從一家通信公司轉型爲一家 " 智能邊緣計算 " 公司。
這個目标比服務器要切實多。畢竟 AI 不會停留在數據中心、訓練階段;而是要落地在各種終端上,走進生活裏。
考慮到不少數據可能不适合傳遞到雲端,于是,終端的計算能力,就比較重要了。如果還需要通信來傳遞到雲端,那正好,就落到高通的核心圈了。
最近,發布 AI 功能的手機、PC 都在增加,高通在 AI 領域,也許有機會和英偉達各占江山。
04 先有根據地,再乘勢追擊
從商業角度來看,巨頭互攻,獲勝一方往往有着一塊紮實的根據地,可攻可守;另一方面,則在于處在時代變遷的節點。
比如高通的基帶芯片發展,正處于全球 3G 建設,自由化貿易對技術專利的高度認可。于是,背靠基帶芯片,喜迎智能手機浪潮。
比如高通和英偉達汽車芯片的發展,也處在了電動車取代燃油車,智能化、自動駕駛成爲車企需求的進程中。高通依靠手機處理器遷移汽車的優勢,英偉達依靠 GPU 高算力的優勢,各自殺出一片天。
比如英偉達服務器的發展,也是迎上了 AI 浪潮、并行計算占優的這股春風,禦風而行。
但如果競争就止步于英偉達和高通,總還是少點味道。于是,華爲進來了。
巴龍是基帶芯片,鲲鵬是 CPU 芯片,昇騰是 AI 加速器,麒麟則是手機處理器,服務器業務基于鲲鵬、昇騰開展。另外,從麒麟芯片演化出了智能座艙芯片,從昇騰演化出了自動駕駛芯片。
和英偉達、高通相比,國産芯片依然有不小差距,一在設計,二在制程。但就像随着英偉達被限制出口,國産 AI 服務器采購量加大一樣,用起來,進步就會快一些。
多條業務線的同時鋪開,是一幅大格局的畫卷。
完畫之時,一定令人激動不已。但這其中的一筆一墨,卻又是極其難的。
執筆的,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群冠以 " 中國 " 的公司。它們的根據地和時代的背景,則是全球化退潮下,不得不突圍的 " 國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