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過去五年裏,消費電子行業經曆了一波智能化升級,在這波智能化升級過程中,一個顯著特點是,屏幕逐漸成爲各類設備的标配,而原本就帶有屏幕的設備,屏幕尺寸也越來越大,這對面闆行業的直接影響是:出貨量劇增。
各類顯示面闆出貨量的劇增,也對面闆廠商的生産效率、數字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彼時在面闆生産制造過程中尤爲關鍵的質檢環節就迫切需要一次升級再造。
傳統質檢環節主要依靠質檢員,這對質檢員的體力和眼力要求頗高,而質檢員眼力的極限也直接決定了最終産品的實際良率,這成了質檢行業的一個痛點。
作爲全球液晶顯示器領域的領導企業,冠捷對此深有體會,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冠捷一直在接觸各類企業,尋找替代傳統屏幕質檢的數字化解決方案,然而,由于當時國内數字化轉型剛剛起步,加之屏幕質檢的高要求,冠捷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解決方案。
直到在一次到聯想研究院的走訪參觀過程中,冠捷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數字化和質檢員
質檢又稱缺陷檢測,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缺陷檢測完全依賴人工來實現——質檢人員通過眼睛識别産品的缺陷,這也是質檢員這一崗位的由來。
不過,人力終有窮盡,尤其在當今消費電子産品品類越來越繁多,出貨量越來越大時,通過人工進行缺陷檢測使得這個環節成了不少産品制造過程中的那塊肉眼可見的短闆。
作爲全球計算機龍頭企業,聯想每年都有數千萬台計算機要賣到全球各地,因而,聯想很早就開始思考:如何用計算賦能質檢,用數字化手段補齊計算機制造過程中缺陷檢測這塊短闆。
曆經多年業務實踐,聯想研究院開始基于「場景 +AI」的思路研究 LCD 屏幕的缺陷檢測問題。在此之前,要想通過 AI 技術手段對質檢環節進行升級,無外乎是加入工業相機,再通過爲工業相機加載相應的算法以代替人工進行缺陷檢測。
在對 LCD 屏幕缺陷檢測過程研究一番後,聯想研究院的技術團隊遇到了兩大關鍵難題——缺陷樣本數據的采集不足和算法模型訓練精準性問題。
當時團隊内部經過讨論,想到從 " 開源 " 和 " 轉化 " 雙管齊下:
第一,開源,即盡量多收集同類産線的各類缺陷數據,用于提升模型的識别能力;
第二,轉化,則是基于聯想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長期積累,在邊緣側自研 " 小樣本終身學習 " 能力,通過小樣本數據完成模型訓練。
就這樣,聯想研究院最終針對質檢場景缺陷分類、定義、等級在内的全要素,研發出了符合檢測精度的算法,并率先在聯想深圳、武漢、安徽工廠内部署自用,聯想的 LCD 屏幕光學檢測解決方案也開始在聯想的産線上繼續成長。
冠捷:聯想顯示屏 AI 缺陷檢測方案産線
冠捷是聯想的重要合作夥伴,因而二者一直有着深入的技術交流。冠捷參觀聯想研究院時,聯想 LCD 屏幕光學檢測解決方案還隻是一個 Demo,但卻爲其參觀人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之後聯想在自己工廠産線部署并經過多年打磨後,穩定性和精準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再次複用到冠捷時,聯想根據冠捷産線的實際需求将原有算法進行瘦身,針對冠捷 LCD 屏幕質檢過程中遇到的常規暗點 / 黑點 / 彩點、線條、黃斑缺陷,以及未知缺陷兩大類缺陷改用算法識别,一舉在冠捷的質檢環節節省了 50% 人力成本,效率和準确率也由此提升了 30%。
前不久,就在聯想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廣告再次在各大機場刷屏時,聯想打造的 AI 質檢案例也赫然其中。
六年轉型路
或許有人會問:聯想不是一家硬件公司嗎,怎麽也開始面向企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了?
這一切還要從 2017 年說起。
2017 年,全球 PC 出貨量 2.6 億台,雖然這樣的出貨量仍是一個天文數字,但與上一年出貨量相比,依然下降了 2.8%。
也是在這一年,作爲全球 PC 領域龍頭企業的聯想開始思考轉型,準确地來說,應該是智能化轉型。同年 7 月,聯想 Tech World 大會上,聯想提出要做 " 由 AI 驅動的智能變革的推動者和賦能者 ",通過 " 設備 + 雲 "、" 基礎設施 + 雲 " 以及垂直行業解決方案賦能産業和行業。這也爲聯想 3S 戰略的進一步明确做了鋪墊。
2017 年看到人工智能技術的革命性後,聯想着手自企業内部進行轉型,彼時,首當其沖的就是作爲聯想 PC 全球制造基地的聯寶科技。
聯寶科技 2017 年開始做智能制造轉型,作爲聯想集團旗下規模最大的工廠,當時的聯寶科技在多品類、小訂單等方面面臨着嚴峻的考驗,個性化、定制化訂單一度超過 80%,智能化轉型迫在眉睫。
但作爲一個每天要處理幾千筆訂單的大型工廠,如何在保證業務連續性的同時,加速智能制造變革就成了問題的關鍵。爲此,聯寶科技首先就内部業務流程進行了梳理,然後制定了 " 堅持價值導向、智能化轉型與業務目标相挂鈎 " 的策略進行數字化方案的導入。
2021 年,聯寶科技内部實現了産線排産、IPS 和柔性生産調度系統等一系列流程的智能化,其年訂單數超過 60 萬筆,每天可以智能處理訂單 5000 筆,其中 80% 以上是單筆小于 5 台的個性化訂單。這一年聯寶科技實現了排産時間縮短 67%,作業效率提升 50%。
不過,對内部産線進行智能制造升級僅僅是聯想在智能化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當聯想在 2019 年再次明确要進行 3S 戰略轉型時,更重要的是要做業務轉型——打造一套完整的對外賦能體系。
也是在這一年,聯想正式提出了「端 - 邊 - 雲 - 網 - 智」體系架構,并且開始加速對外賦能。
恰逢其時的數字方法論
自 2019 年起,中國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數字經濟發展持續提速,尤其在 5G 牌照正式下發後,5G+ 工業互聯網一度成爲制造業領域新潮流。
從後來《數字中國建設發展進程報告(2019 年)》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到,2019 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爲 35.8 萬億元,占國内生産總值 36.2%,大數據産業規模超過 8100 億元,同比增長了 32%,工業互聯網更是快速推進,全國具有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超 70 個,工業 APP 數量突破 25 萬個。
此時的聯想也開始從一家消費電子硬件巨頭,向一家全新的 IT 全棧産品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轉型,随着 3S 戰略的不斷推進,接下來幾年裏,聯想智能化解決方案在諸多行業相繼落地,尤其在制造業領域,将數字化、智能化滲透到了 " 研産供銷服 " 全鏈路。在技術探索上,聯想在數字化研發平台、AI 研發平台、數字孿生技術不斷深入;在生産制造上,聯想的數字化産線、綠色制造方案、智能工廠相繼落地;在供應鏈體系上,聯想的數字供應鏈、供應鏈智慧運營解決方案持續幫助整個供應鏈叠代升級;在銷售和服務上,聯想也已經形成了智慧服務能力和數字化營銷方案。
我們站在當下回看,能夠看到:
當印刷設備制造領域領軍企業高斯(中國)在思考如何通過數字化手段邁入智能印刷時代時,聯想基于 Leap IoT 物聯網平台和智能網關 ECG 系列産品爲高斯(中國)打造了一套自主可控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基于此,高斯(中國)設備故障率降低了 50%,員工出差成本降低了 65%,售後服務客戶滿意度提升了 80%;
當風電領域老牌能源企業世優電氣積極探索風電設備運維新模式時,聯想基于自身「端 - 邊 - 雲 - 網 - 智」全要素智能化轉型優勢,給出了由 LeapIoT 平台和智能網關 ECG-AR70P 組成的遠程運維方案,從平台搭建和應用開發兩方面入手,爲世優電氣建立起數字化運維平台,世優電氣由此實現了設備監控、遠程管理等場景的數字化、智能化;
當重卡領域知名企業陝重汽發展受制于業務質量追溯困難、效率低下、單車索賠費用高等問題時,聯想爲陝重汽搭建了數據中台、質量管理駕駛艙,通過人工智能手段實現了車輛運營能力分析、故障車輛運營能力分析、質量成本控制等應用,陝重汽最終在 2020 年單車故障率相比 2016 年下降了 72%,單車索賠率下降了 77%。
當聯想自己的武漢産業基地在碳中和方面尋求突破時,聯想再次在零碳技術上進行創新,通過自研的 LeGreen 系統實現了工廠碳排放的數字化呈現并拆解出了 102 項碳排放因子進行管理,自研的 APS 高級排産系統更是将産能和能耗聯系起來,在實現産能提升的同時降低能耗,最終,聯想武漢産業基地通過光伏發電、空氣壓縮機漏氣排查、雨水回收、潔具節水、鍋爐餘熱回收、飲水機管理等上百項減碳措施,實現了全年 2.2 萬度電量減耗、1.5 萬噸碳排放量,由此聯想也被全球最大指數公司明晟将其 ESG 評級調到了最高 3A 級。
而當聯想中國區總裁劉軍在 2023 年指出,要全面向 3S 領域全面發力時,聯想其實已經走完了技術積累、内部産線驗證、行業标杆案例打造的全過程,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數字方法論。
結合《中國企業智能化成熟度報告(2022)》,聯想将多年實踐沉澱的數字方法論總結爲三步:
企業智能化轉型三步曲
首先,運用科學的評估系統,通過自我診斷,明确企業現階段的數字化、智能化的水平;
其次,通過建立頂層規劃,制定轉型路線圖,并系統性分步實施;
最後,在實施階段中,企業需通過業務 &IT 雙輪驅動模式,促進 IT 和業務的深度融合,針對動态預算、持續投資、閉環進行數字化效果的價值管理,保證企業數字化轉型效果的最大化。
如今,中國數字化從産業積累進入到社會結構調優階段,聯想也已經完成了從硬件公司到 3S 全棧全周期服務提供商的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 2 月,冠捷、桐昆、陝重汽、紫金雲、高斯(中國)在内的 17 家優秀合作企業案例作爲聯想年度廣告登陸國内各大機場,開啓聯想智慧化解決方案驅動企業跨越式發展的模式。這既是聯想中國面向 3S 戰略發起總攻的前奏,也彰顯了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有序邁進。
在接下來數字中國建設大潮中,憑借先行技術優勢、深厚行業經驗積累,以及由此沉澱下來的數字方法論,聯想注定将成爲各垂直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引導者和有力推動者,聯想 IT 全棧産品解決方案和服務也将陪伴中國企業智能化轉型的每一步。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