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懸念,3000 點又破了!今日(10 月 20 日)早盤,上證指數延續近期下跌趨勢,開盤就失守 3000 點,"3000 點保衛戰 " 再一次上演。
然而,如今的 3000 點已不同往日,經過多年結構化行情演繹,目前 A 股市場存在着 " 時空交錯 " 現象:對一些個股來說,股價對應的是大盤 "1 萬點 " 區域,而對另一些個股來說,現在可能面臨的是 "2000 點 " 曆史底部。所以,當大盤又一次站在 3000 點大關時,A 股不同群體的心态也許會有較大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期北向資金整體持續淨流出,但與此同時,今年 8 月以來,有千餘隻 A 股獲得了北向資金逆勢增持,其中不少中小市值個股令外資越跌越買。
此次 3000 點:
十多年來偏低估值區
在 A 股誕生之初的十多年間,由于長期未能漲至 3000 點,所以也就沒有 "3000 點保衛戰 " 之說,直到 2007 年 3 月大盤首次站上 3000 點,"3000 點保衛戰 " 便開始在之後的多次牛熊輪轉中不斷上演。
細數 A 股曆史上的 "3000 點保衛戰 "(時間範圍從 "3000 點保衛戰 " 觸發至階段性結束),有 6 次總是反複被市場提及:
序号
時間
"3000 點保衛戰 " 概況
1
2008 年
4 月至 6 月
次貸危機 + 重磅利好,觸發 "3000 點保衛戰 "
2
2009 年 8 月
至 2011 年 4 月
大盤欲揚還抑,3000 點成牛市天花闆
3
2015 年 8 月
至 2016 年 1 月
A 股遭遇異常波動,3000 點易破難守
4
2018 年
6 月至 7 月
股票質押危機暴露,3000 點 " 心理防線 " 終告失守
5
2019 年 5 月
至 2010 年 6 月
大盤積蓄向上勢能,3000 點附近頻現拉鋸戰
6
2022 年 4 月
至 2022 年 11 月
内外利空交織,多頭數次險守 3000 點
經過一番回顧,可以發現,曆次 "3000 點保衛戰 " 的整個過程大多不是短期事件,投資者無法因短期指數跌破 3000 點就可以下結論保衛戰就一定失敗,也無法因短期收複 3000 點就可以斷定保衛戰一定能成功。
距離現在最近的 "3000 點保衛戰 ",雖然在最危急的 2022 年 4 月、10 月大盤最低都曾跌破 2900 點,但之後都有驚無險地回到了 3000 點上方。不過即便之後出現超跌反彈,3400 點仍然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天花闆,始終未真正脫離 " 危險地帶 " 的滬指,也給新一輪 "3000 點保衛戰 " 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如今,A 股曆史上又一次 "3000 點保衛戰 " 打響。不過,随着市場的不斷擴容,現在的 3000 點有了更爲豐富的内涵。2008 年首次 3000 點之戰中,如果說市場絕大多數 A 股都在共同迎戰的話,如今 5000 多隻 A 股中,不少成員其實早已在不同的空間維度内運行。
例如,四大行目前的股價對應的大盤點位應該是 "6000-7000 點 ",不少消費龍頭對應的大盤點位超過了 "1 萬點 ";另一方面,對應大盤點位在 "2000 多點 " 的個股也不在少數。
如此錯位之下,現在的 3000 點是否還有繼續關注的價值?某資深市場研究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簡稱每經記者)表示,現在其實對 3000 點無需過于關注,但 3000 點作爲重要整數關口,跌破之後會産生一定心理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滬指近期一直在 3000 點附近圍而不破,但深成指、創業闆指數已經跌破 2022 年4月的低點,也就是說,深成指、創業闆指數目前實際已經位于大盤 "2800 點 " 一帶;另一方面,以中證 2000、中證 1000 爲代表的小微盤指數則顯得較爲強勢,距離去年 4 月的低點還存在較多的溢價。
從 2008 年以來至今年 10 月 19 日的曆史市盈率(TTM)分位數(剔除負值後)來看,A 股各大核心指數的估值水平其實差别較大。一方面,目前創業闆指數、創業闆綜指的估值分位數在 5% 以下,顯示這些指數的估值目前處于近 15 年來的最低水平;另一方面,上證 50、中證 100 的估值分位數在 35% 以上,顯示這些指數的估值目前處于近 15 年來的中等水平。而 3000 點附近的上證指數的估值分位數在 20.7%,爲近 10 多年來的偏低水平。
而這樣的分化,其實也是近些年 A 股市場的最主要特征。有觀點認爲,滬指之所以近年來始終圍繞 3000 點上下做窄幅震蕩,一部分原因,是長期結構化的行情導緻市場中強勢的部分和弱勢的部分相互抵消,而這也是權重比較分散的上證指數今年表現相對抗跌的原因之一。
據 Choice 數據統計,剔除今年上市的新股,今年來(截至 10 月 19 日收盤),有 2352 隻 A 股上漲,有 2668 隻 A 股下跌,結構分化十分明顯。
政策密集釋放
業内:信号意義明顯
7 月 24 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對資本市場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 " 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近 3 個月以來,聚焦投資端的一大批利好政策先後落地,密集程度在 A 股曆史上堪稱罕見。其中不乏像大幅降低印花稅、減持新規、收緊 IPO 再融資節奏這樣的 " 王炸級 " 利好。
如果把 A 股比作一個大水池,那麽,在近期,交易費用、IPO、再融資、大股東減持等抽水機均已被限流。
● 出口限流
8 月 27 日,證監會表示,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 IPO 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态平衡。
9 月 26 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正式發布《關于進一步規範股份減持行爲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破發、破淨以及分紅不達标等标準進行明确,同時明确二級市場減持範圍、增加大宗交易減持預披露等。
《通知》中明确二級市場減持的範圍,是指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或者大宗交易減持股份,明确破發、破淨或者分紅不達标,控股股東、實控人等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公司股份,并明确相關标準,增加了控股股東、實控人大宗交易預披露要求,且未預先披露減持計劃的不得減持。
● 進口引流
9 月 10 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标準的通知》,對于保險公司投資滬深 300 指數成分股,風險因子從 0.35 調整爲 0.3;投資科創闆上市普通股票,風險因子從 0.45 調整爲 0.4。
9 月 19 日,媒體報道,證監會近期拟對《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 3 号——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簡稱 " 分紅指引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簡稱 " 章程指引 ")等一系列規則進行修改,交易所将同步修訂《規範運作指引》,主要調整包括:對于主闆上市公司分紅未達到一定比例的,要求披露原因;對存在長期大額财務性投資但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強化披露要求,督促加大分紅力度;進一步便利中期分紅程序;研究在交易所信息披露評價中進一步向高分紅公司傾斜;鼓勵基金公司發行紅利基金産品;加強對超出能力分紅企業的約束。
10 月 11 日,彙金公司出手對工農中建四大行集體增持,并表示拟在未來 6 個月内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四大行股份。在此之前的 5 次彙金增持的樣本顯示,增持時點基本都在市場階段性底部附近。繼彙金增持四大行後,多家上市公司打出回購、增持 " 組合拳 "。
● 降低交易、投資成本
7 月 8 日,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安排,具體舉措包括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産品,規範公募基金銷售環節收費,完善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披露機制等。
8 月 18 日,爲進一步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證監會指導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自 8 月 28 日起進一步降低證券交易經手費。
8 月 27 日,财政部、稅務總局發布公告,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減半征收。
● 限制做空
10 月 14 日,證監會調整優化融券相關制度,普通融券的保證金比例由 50% 提高至 80%,私募機構的融券保證金由 50% 提高至 100%;取消上市公司高管、核心員工通過參與戰略配售專項資管進行出借;對各種不當套利行爲的監管,紮緊紮牢制度籬笆。
在某券商首席看來,近期在 3000 點關口附近,各類利好政策密集發布,3000 點一帶的 " 政策底 " 特征已十分明顯。
"3000 點保衛戰 " 又打響
" 茅 " 已過去,未來或看科技
從 2021 年抱團股的全面瓦解,到後來各類闆塊的輪番演繹,缺乏領頭羊的行情之下,各類型産品,尤其是主觀多頭确實經曆了至暗難熬的階段。
而長時間的陰跌,考驗的不僅僅是各類投資人的投資能力,更重要的是對其心态和心性的磨砺。
" 可能‘冬天’持續時間比預期長了些,原本大家預期會有比較有力的财政政策。" 在香港的一家中資機構相關投資負責人告訴記者。
博時基金認爲,在經過持續的調整後,三季度末 A 股較海外市場而言已具備明顯性價比。事實上,三季度以來,A 股核心指數的表現已經開始略優于海外美股、歐股等部分市場的核心指數。另外,當前 PB 已處于曆史負一倍标準差,而 PE 僅略低于曆史均值,也指引出當前市場已進入高性價比區,但盈利情況仍較弱,四季度市場核心在于觀察基本面修複斜率。
國投瑞銀基金的基金經理施成在最新披露的基金三季報中指出,2023 年三季度,國内經濟依然在複蘇的前期,未到實際複蘇的階段。在弱複蘇情況下,成長股的表現依然以主題爲主,隻是主題的擴散度更大,從 AI 到機器人,再到華爲産業鏈等等。
記者從市場渠道獲悉,近期知名私募基金淡水泉認爲,對于當前經濟運行的狀态,一方面,從宏觀數據看,随着政策不斷落地,PMI 重返擴張區間,消費、工業企業等經濟指标從低位逐步擡升,表征經濟顯現企穩複蘇态勢。另一方面,從反映微觀感受的 " 十一 " 假期消費數據看,旅遊出行數據繼續恢複但低成本消費特征明顯,房地産銷售短暫改觀後也未迎來傳統的金九銀十旺季,微觀需求依然偏弱。後續需關注經濟修複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這将決定市場信心恢複的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據記者觀察,此前,對于是否跌破 3000 點,各券商研究所的關注度顯得并不高,近 3 個月内标題帶有 "3000 點 " 的相關研報十分罕見。而在 2021 年之前,3000 點還是一些券商研報熱議的話題。相比糾結于 3000 點究竟能否守住,四季度乃至明年的市場展望是目前各券商更爲關心的話題。
在大盤逼近 3000 點之時,安信證券金工團隊 10 月 19 日發布點評坦言:" 中長期看,上證過去 30 多年從未有過年線三連陰,而且過去 30 多年的大級别調整經驗表明,一旦調整進入到 18 年與 20 年均線區域,随後或将迎來較大級别的反彈;當前上證已經進入該區域,或已進入最佳左側時間。另外,對今年四季度保持樂觀的券商不在少數。"
再聚焦個人投資者群體,在不同的時間背景下,投資者對 3000 點的感官也在發生變化。回眸 2018 年那輪令人猝不及防的熊市,對于不少投資者而言,3000 點堪稱是一道 " 心理防線 ",當時在投資者群體中有一種流行的觀點是:"3000 點是不可能跌破的。"
而今,在同樣面臨 3000 點大關時,投資者群體的心态産生了分化。對于 3000 點的得失,一部分重倉 " 各種茅 " 的投資者心态會比較焦急。日前,東方雨虹董秘的 " 靈魂之問 " 引發了市場熱議,而公開信息顯示,其本人持有該股市值幾百萬元。
一些長期沉浸市場的投資者則顯得頗爲淡定。有市場人士最近告訴每經記者:" 不破不立嘛,(3000 點)也不是第一次了,大風大浪都經曆過的,強扭的瓜不甜,跌到位了自然就漲了。大家都被市場教育過好幾輪了。" 而倉位輕的投資者目前的心态更爲輕松。
如何卡位布局?
北向資金逆市大面積加倉
7 月 24 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以來,監管層托底經濟和市場信号明确,房地産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在提振市場的信心。在采訪中,一些國内投資機構認爲,目前市況下,不宜一味看空,保持組合的彈性,爲後市可能出現的轉機做好準備是更理性的做法。
有觀點認爲,從投資角度,市場信心低迷意味着投資者當前預期已處于低位,當下更應該用積極的心态去尋找機會。兩個因素值得關注:
"
(1)自上而下看,政策發力的節奏和力度依然是影響市場預期的關鍵;
(2)從自下而上維度,尋找能夠穿越經濟周期波動、三季報能超預期的企業,仍是結構性機會的主要來源。
"
淡水泉認爲,當前 A 股市場情緒低迷是投資者的共同感受。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在市場較長時間處于底部區域背景下,曆史上也多次出現因爲政策持續催化而扭轉情緒的場景。從投資組合管理的角度,當前的優先目标是,當轉機的場景發生時,投資組合要具備足夠的彈性。
當下市場環境中,要保持組合的彈性,一個常識性的思路,是尋找那些當前被壓得很低但在情緒扭轉時具有足夠反彈性的公司,并進行相應配置。當前市場的悲觀預期,使得很多競争格局良好、盈利能力并沒有喪失的優秀公司估值被壓縮。目前,在電力設備、工業等領域的龍頭公司,以及情緒很低、足夠便宜的優秀銀行标的上,都看到這樣的特征。從以往市場運行規律看,悲觀情緒帶來的超預期下跌,往往伴随着超預期的修複。
" 相比之下,我可能要樂觀一些。我認爲,不一定現在馬上要買,但是起碼不是賣的點。在大金融闆塊,目前我配置了些保險和券商,沒有碰銀行和地産。現在,我還是比較看重公司的基本面,在尋找一些質地優良的公司。" 滬上某基金經理表示。
博時基金認爲,當前市場底部區域,結構配置上應注重攻守兼備,建議 " 順周期 + 成長 " 兩頭杠鈴配置。一方面,關注順周期與高股息的交集,具備上行期權同時可加強組合防守能力;另一方面,增配科技成長,進一步增強組合的進攻性。尤其是經過三季度的持續消化,TMT 等部分方向,當前性價比與微觀交易結構有明顯改善。
中歐基金認爲,若後續市場風險偏好改善,那麽機構投資者低配且估值處于曆史底部的行業,彈性更強。關注以下三類行業:
一類爲估值處于曆史底部、對經濟複蘇高度敏感、且具備高現金價值的周期行業,這些公司同時在利率走低的背景下更受歡迎;
其二是估值在大幅調整後已具備更高安全邊際的新能源和醫藥等行業,以及市場整體調整後更具性價比的細分複蘇行業,如基本面改善的近距離接觸型行業(服務消費、出行和保險等);
第三是開始表現出上行拐點特征的周期行業,如半導體和電子闆塊等,近期華爲技術突破的熱度提升,對科技題材存在驅動。
近期外資的動向也頗受市場關注。據統計,8 月以來,北向資金整體淨流出 A 股近 1500 億元。盡管如此,在此期間還是有近 1170 隻 A 股獲得了北向資金的逆勢增持,其中不少個股,北向資金是越跌越買,而這些個股大多都具有中小市值特征。
某券商自營人士此前曾向記者表示,牛市固然好,但熊市的時候可以爲充分的研究、調研上市公司提供更好的市場環境," 至少不用每天盯盤,擔心踏空了,可以沉下心來作些研究。"
據 Choice 數據統計, 今年 8 月以來,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機構接待量爲 9.93 萬次,去年同期爲 10.23 萬次。市場熱度較高的 2021 年 8 月 -10 月,滬深上市公司機構接待量爲 8.3 萬次。這些數據顯示,雖然近期市場持續走弱,但是各類機構調研上市公司的熱情依然較高。
從近一個月、三個月行業機構調研排行榜來看,TMT、新材料、汽車、醫藥醫療等熱門行業榜上有名。
策劃 |何強 劉錦旭
記者 |王海慜 李娜
編輯 |易啓江
視覺 |鄒利
排版 |易啓江
每日經濟新聞
資深記者 王海慜
E-mail:
資深記者 李娜
記者代表作品:
" 中特估 " 再起風雲 10 大券商首席深度拆解
59 天漲 54%,港股領漲全球股市,誰是推漲主力?
中簽如 " 中彈 "?5 天上市 14 隻新股,過半破發!三問新股破發潮
衆多牛股潛伏,卻已低迷超 1 年 !這一闆塊該上車了嗎?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