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華爲正式發布了智選車業務的首款轎車,智界 S7,一共有 4 款車型:
智界 S7 Pro,售價 24.98 萬元
智界 S7 Max,售價 28.98 萬元
智界 S7 Max+,售價 31.98 萬元
智界 S7 Max RS,售價 34.98 萬元
續航方面,智界 S7 搭載華爲全新「巨鲸」800V 高壓電池平台,使用華爲全液冷超級快充充電 15 分鍾,可補能 430 公裏,CLTC 綜合續航達到 855km。
簡單介紹完基礎信息,下面就結合實際體驗,仔細聊聊它。
智界 S7 的「表裏不一」
看上去,智界 S7 是一輛行政級轎車。
近 5 米的車長,近 3 米的軸距,近 2 米的車寬,智界 S7 的尺寸完全達到,甚至超過了一輛傳統行政級轎車的水平。
但和行政級轎車的代表 —— 奔馳 E 級和寶馬 5 系相比,智界 S7 的車高更爲低矮,僅有 1461mm,這對于一輛純電轎車來說,實屬不易。再配合渾然一體的 One-Box 車身造型,整車實現了 0.203Cd 的超低風阻。
論外造型,華爲顯然已經吸取了問界 M7 撞臉東風風光 iX7 的教訓,智界 S7 有着非常強的設計原創性,與「同父異母」的奇瑞星途星紀元并不相像。
▲上爲 AITO 問界 M7,下爲東風風光 ix7,圖片來自:皆電
▲奇瑞星途星紀元
智界 S7 采用華爲智選車全新家族化設計,特征化最爲明顯的是它的大燈,華爲将燈組與風刀、側進氣簾等部件融入同一元素,圍繞居于視覺重心的水平線,延展出半開放式的弧形翼狀輪廓。
而在功能上,智界 S7 的超廣角照明系統将前方 5 米的大燈照射寬度從 25 米寬提升到了 50 米,但具體照度,華爲在發布會上并未提及。
智界 S7 車身側面水平的水切線也是新一代家族化「天際線設計」的呈現,平直貫通的水切将整個車身一分爲二,結合上下分色的設計,整車視覺效果更加優雅修長,同時也爲低矮的車身帶來了更好的視野。
▲華爲将尾門開啓按鈕隐藏在了字母「D」裏
坐上去,智界 S7 也是一輛行政級轎車。
發布會上,餘承東着重強調了智界 S7 在視野上的優勢,表示「創新遊艇駕艙設計帶來了超大視野」。從董車會的實際體驗來看,智界 S7 的視野确實頗爲可觀。
在智界 S7 上,華爲将前蓋後端的最高點(C 點)前移,使得駕駛員的視野更爲開闊,前蓋左右兩端的隆起,也能方便駕駛員在窄路通行時把握距離。
智界 S7 座艙的通透感,也來自于低矮且平整的儀表台,遠置的 12.3 英寸儀表屏更加貼近駕駛視線,手感飽滿的橄榄形方向盤不會對其造成遮擋。更爲重要的是,與特斯拉的 Yoke 方向盤不同,華爲保留了方向盤的上沿,新方向盤并未對駕駛造成影響。
在月初舉辦的智界 S7 預售發布會上,餘承東稱智界 S7 的儀表台還可以在需要移動辦公時「秒變」工作台,副駕側可以放置筆記本電腦進行操作,若是華爲品牌的筆記本電腦,還可與車内的鴻蒙座艙進行互聯。
但從實際體驗來看,隻有筆記本和座艙間的互聯體驗差強人意,而将筆記本置于儀表台的操作并不實際,對于有移動辦公需求的打工人來說,筆記本還是放在腿上比較好。
舒适,但又不舒适
比起打工,智界 S7 的副駕顯然更适合享受。
零重力座椅一直都是華爲的拿手好戲,早在 2022 年,華爲就将這一配置帶到問界 M7 裏,随後,車圈便掀起了一股「零重力座椅風」。隻是,雖說各家都标榜「零重力」,但各家之間還是存在不小的區别,而華爲的零重力座椅,總是要舒服些。
智界 S7 副駕的零重力座椅支持一鍵懸浮,四向電動腿托長度達到 280mm,最大可調節範圍達 61 °,座椅共可進行 18 向調節和 10 點式按摩,常規的通風加熱自然也沒有缺席。
更爲關鍵的是躺姿。進入零重力模式後,坐墊前端上擡,身體的重量均勻分布于背部、臀部,以及腿部,姿勢更加放松。
很明顯,智界 S7 十分看重座椅的舒适性,這一點在後排亦有體現。
智界 S7 的後排座椅寬大且厚重,高度和座椅柔軟度恰到好處,華爲稱之爲「絲雲座椅」。另外别看它車矮,座椅高度和腿部空間堪比 AION S,那可是網約車世界裏的王者。再加上全平的地闆、手邊的控制按鈕和可拓展的後排屏幕,智界 S7 的後排表現屬實亮眼。
隻是,開起來之後你就會發現,智界 S7 達不到行政級轎車的水平。
先說配置。智界 S7 配備自适應空氣懸架系統,采用 CDC 電控減振系統和空氣懸架系統,華爲還爲它加入了道路預瞄功能,能夠通過前置攝像頭和雷達對路面進行實時掃描,提前将 150 米内的路況信息傳遞到 ECU,并對 CDC 的阻尼進行動态調節。
華爲表示,在這套系統的協同配合下,智界 S7 能夠減少 15% 的路面沖擊,另外還能通過 DATS 動态扭矩調節和自适應滑移率控制前後扭矩轉移,讓平順性提升 40%。在經過減速帶、颠簸路面時保證平穩舒适。
但在上周的試駕中,智界 S7 給人的感覺并非如此,底盤的濾震表現并沒有達到行政級轎車的水平,反而更像一輛運動型轎車,懸挂硬朗,震動傳遞直接,噪聲隔絕也較爲一般。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倘若你對駕駛有着些許要求,智界 S7 也能夠給你提供一定的運動感。在「運動 +」模式下,儀表可以顯示 G 值、瞬時電耗、輸出功率、扭矩和前後輪動力分配比,爲你帶來多維度的車輛信息。
另一方面,智界 S7 還加入了帶有實用主義的主動聲浪。
在傳統的賽車和性能車領域,駕駛員往往會結合發動機聲音和變速箱檔位來估算車速 —— 智界 S7 的主動聲浪也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
相較于目前大部分新能源純電車型的模拟聲浪拟真性較差、聽感浮誇、電子味重,智界 S7 的主動聲浪能夠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聞聲識速」。
動力系統方面,智界 S7 搭載全新一代 HUAWEI DriveONE 800V 碳化矽平台,總功率 365kW,扭矩 679N · m,官方零百加速時間爲 3.3 秒。Brembo 四活塞卡鉗、打孔刹車盤配合米其林 PS EV,帶來的 100-0km/h 制動距離爲 33.5 米。
總之,雖然坐起來一般,但智界 S7 是一輛開起來不錯的中大型轎車。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說完人駕,再來聊聊智駕。
AEB 隻是個小 case,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
11 月 9 日,華爲召開華爲智慧出行解決方案發布會,同時開啓了智界 S7 的預售。在這場發布會裏,餘承東高調宣布智界 S7 将首發無人代客泊車,支持主動避障,随叫随到。
但在當時,華爲并未具體展示這一功能,群衆們隻能按耐住自己的好奇心。
然而就在幾天前,一條華爲無人代客泊車的視頻火遍各大群聊。視頻裏的智界 S7 在無人駕駛的狀态下,熟練完成了禮讓行人、倒車避讓、窄道會車、自動泊車和自動接駕一系列操作。董車會上周對該功能進行了體驗,其實際表現與視頻基本無異。
講一些視頻沒提到的。
這個泊車代駕功能,有點像小鵬記憶泊車的「升級版」,在使用前,用戶仍需要手動帶着智界 S7 走一遍路線。不同的是,當車位被占後,智界 S7 可以主動尋找可泊車位,而小鵬則需要提前手動選擇記憶路線上的可用車輛。
當用戶在手機上激活泊車代駕後,可以在手機上看到車輛前方的實時畫面,以觀察車輛是否順利完成泊車。但就目前的體驗來看,該畫面的幀率較低,卡頓嚴重,現場工程師表示後續會繼續優化。
另一個需要優化的地方在于自動接駕。
在華爲描述的場景裏,智界 S7 支持「車找人」,從商場門口出來的你,隻需要在事先掃描過的車庫地圖上點擊一個位置,車輛便會前來接駕,做到了「指哪打哪」。不過,在目前的 App 中,用戶還無法查看自身位置,容易在地庫中「迷失自我」。
好消息是,現場工廠師表示「這個功能好做,通過手機來定位就行」;壞消息是,盡管華爲描述的場景非常美好,但受限于國内法規,華爲短時間内還無法将這一功能推送給用戶。
華爲表示,該功能的 Beta 版本将于明年一季度,逐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蘇州、重慶、東莞 7 個城市的部分停車場開放。
把「靈魂」握在自己手裏
在智界 S7 發布會的開場,餘承東又給大家介紹了一遍華爲汽車業務的三種模式。
第一種,提供标準化零部件,如華爲的 MDC 智能駕駛計算平台和電機。
第二種,Huawei Inside 全棧解決方案。爲車企提供包含智能駕駛應用軟件、計算平台,以及傳感器在内的智能駕駛全棧解決方案。
第三種,華爲智選車。利用華爲在消費電子業務積累的品牌渠道零售、營銷以及産品定義等經驗,來幫助車企一起來定義更好的産品,在設計、體驗、營銷各個方面助力車企。這種模式現在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鴻蒙智行。
不久前剛結束的 2023 廣州車展中,最火的展台無疑是鴻蒙智行,手握問界和智界,「不造車」的華爲順利成爲了車圈頂流。餘承東在今天的發布會中确認了與江淮和北汽的合作,表示「還有兩個界在等着大家」。
至于 Huawei Inside 模式僅剩的合作方長安汽車,最近也有了新的動作。
11 月 25 日,華爲與長安汽車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經協商,華爲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駕駛系統及增量部件的研發、生産、銷售和服務。根據合作意向,長安汽車及關聯方将投資該公司,比例不超過 40%,并與華爲共同支持該公司的未來發展。
除長安汽車外,鴻蒙智行四家合作夥伴都收到了加入新合資公司的邀請,餘承東還在發布會上表示,希望一汽集團能夠加入他們的行列。
他們口中的「新公司」,實際上就是華爲原來的車 BU,新合資公司的成立,可以說是華爲布局汽車業務以來最大的戰略調整。
截至去年年底,在成立車 BU 後的三年時間裏,華爲累計投入了 30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215 億元,研發團隊達到了 7000 人的規模,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數字平台、智能車雲等方面進行了巨量研發。
結果,并沒有多少車企買賬。根據華爲披露的數據,2023 年上半年,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收入僅爲 10 億元。
上汽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與華爲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在股東大會上,道出了許多車企領導人的心聲。不甘願淪爲一個軀殼,是他們不願與華爲合作的原因。
但伴随着車 BU 的獨立和股權的開放,這樣的局面或将迎來改變。車 BU 不再代表華爲,而是成爲了一家徹頭徹尾的供應商,如果車企願意,甚至還可以入股 ——
用自己家的技術,又怎麽能算出賣靈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