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左靜
沒想到,被一個搞裝修的節目氣到了。
估計節目組也沒料到觀衆反應會這麽大,被罵到連夜關閉評論區。
節目中的兩位設計師,叫張燦的已經被罵到銷号。
另一位叫巫俊逸,他的評論區畫風 ↓
說回節目,《夢想改造家》辦了 10 季,今年主打的就是回歸家庭。
最新一期的主人公名叫小盛,江蘇揚州人。
十歲時,他的父親抛妻棄子,出軌離婚。
無奈,母親被迫帶着小盛搬出了奶奶家的老宅。
幾十年如一日,照顧他長大。
從十指不沾陽春水,到精通所有家務,個中辛苦不言而喻。
父母離異後不再往來,小盛也很少見到爸爸。
直到 2019 年,醫院給他打來一通電話。
" 你的父親偏癱了,半身不遂 "↓
中風患病以後,出軌對象對他棄之不管。
于是小盛經常去老宅幫奶奶一起照顧爸爸。
奶奶去世後,雖然妻子毫無怨言地幫忙分擔壓力,但還是忙不過來。
于是他将父親送去療養院,但父親性格陰晴不定,時常發脾氣。
接回老宅,他要麽抱怨老房子陰冷潮濕,要麽抱怨卧室離衛生間太遠,住得不舒服。
小盛隻好給他租了一個采光好的電梯房,還專門請阿姨照顧他。
結果他嫌阿姨做飯不合胃口,一個月趕走了 4 個阿姨。
心疼兒子兒媳如此折騰操勞,小盛的母親做出決定:
在離婚 22 年後重回老宅,照顧癱瘓的前夫。
爲了方便一家人居住,小盛找到節目組希望重新設計裝修老宅。
在房間設計上,他一直向節目組強調的,都是 " 爸爸開心最重要 "↓
于是,在老宅重修的方案中,幾乎都是圍繞着小盛父親的需求做設計。
獨住一樓,享受足夠大的空間,确保他不被打擾。
考慮到他行動不便,房間裏單獨設計了衛生間,專門定制了洗手台,方便他坐輪椅洗漱 ↓
甚至考慮到了,以後需要有人專門端飯進房間給他吃,還設計了可移動的桌子 ↓
爲了照顧父親的心情,請來揚州疊石專家打造了一個有石榴樹、有流水的小庭院 ↓
歪個樓,甚至連家裏的貓都有 " 小别墅 "↓
然而針對母親的設計是什麽呢?
在二樓給她留了一間房,也沒有考慮她年紀大了,爬上爬下有多不便。
開門就是床,房間大小不及父親的一半。
幾乎沒有調節生活的軟裝,倒是塞了洗衣機、烘幹機,活脫脫一個保姆房。
設計師考慮到父親愛打牌,給他設計了圍棋桌,桌面掀起還可以儲藏紙牌。
癱瘓的父親憶往昔歲月,吹噓起自己當年去北京參加橋牌比賽的經曆。
兒子滿臉笑意開始暢想未來生活:自己要陪着爸爸在這下棋打牌。
其實母親離婚後,也有自己的愛好,還會去南京參加乒乓球比賽。
隻是這幾年爲了照顧前夫,被迫犧牲了自己的愛好和個人生活。
設計師号稱給母親留了一個 " 驚喜 ":
逼仄的廁所裏,馬桶上方懸挂了一副畫,裏面是數個被封印的乒乓球。
說實話,有點窒息。
本該在球桌上跳動的乒乓球,被密密麻麻的排列,無法動彈 ↓
唯一看得出最爲母親考慮的設計,就是廚房區域。
放鍋碗、拿調料的櫥櫃可以順暢拉伸,煮粥煲湯的爐竈會自動斷火 ……
仿佛一個女人在家庭中的定位總被默許成工具人,囿于廚房的方寸天地。
在拉扯兒子長大後,還要被壓榨最後一絲價值,連帶着爲他的 " 孝順 " 買單,犧牲自我。
你要說這樣的房屋設計被吐槽是因爲設計師能力不足嗎?
并非如此。
巫俊逸十年前就參加過這個節目,職業生涯更是獲得獎項無數,堪稱經驗豐富。
張燦曾獲 "IFI 全球設計大獎 " 等多項專業大獎,還是成都天府美術館的設計者 ↓
他們也并非不用心,爲了推敲出更合理的方案,倆人沒少争吵。
但就是這樣的 " 誠意之作 ",反倒更令人不适。
因爲它反映出女性在家庭分工中殘酷的真實處境,以及男性對此種處境的漠視。
除了媽媽,這期節目中還有兩個被忽略的女性角色:
年事已高還要照顧癱瘓兒子的奶奶,嫁作人婦便無止境操勞的兒媳。
女性的悲哀近乎是代際傳承的,因爲她們身上的母性光環是無解的難題。
這其中,既有她們發乎柔軟内心的本能,也有社會規訓的推波助瀾。
一個女性一旦成爲母親,她會經曆什麽?
蹦床公主何雯娜參加綜藝《婚前 21 天》,被婆婆強迫吃十分肥膩的紅燒肉。
強烈的孕期反應讓她根本吃不下,一直撒嬌求饒。
但是婆婆态度堅決,表示:" 小孩需要營養,你不愛吃也得吃。"
(強行吞咽後,何雯娜吐了 ……)
說唱歌手 Gai 和妻子王斯然參加綜藝《新生日記》,在節目後采中回憶産房經曆。
自己初爲人母,還有很多不适應的地方,比如在月子中心喂奶時被圍觀 ↓
回到家裏,老一輩人不理解年輕人對私密性的重視,婆媳也因此鬧别扭。
(該說不說,gai 的處理還是很不錯的)
新手媽媽或許比較能共情,這種被剝奪了性别色彩、沒有隐私可言的尴尬。
懷孕了,要面對順産還是剖腹産的選擇。
生完小孩,要面對母乳喂養還是奶粉喂養的選擇。
小孩逐漸成長,要面對成爲家庭主婦還是職業女性的選擇。
好不容易等他成家立業了,還要做取舍,是安享晚年生活還是繼續幫忙照顧他的孩子。
種種選擇,不過空有選擇之名,并無選擇之實,當中隐含了道德壓力和輿論偏向。
比如:
" 順産的孩子才聰明 "、" 母乳喂養對寶寶好 "、" 沒空照顧孩子不配做媽媽 "……
更多母親,從孩子吮吸乳頭那一刻起,連同乳汁一起被吸食的,還有她們的精力、生命和自我。
我們在解放女性的生産力時,提出了 " 婦女能頂半邊天 " 的口号。
社會推動越來越多的女性湧入職場,擺脫 " 家庭主婦 " 的身份,跟男人在同一賽道競争。
可女性的社會分工變了,但家庭結構中的性别分工卻沒有變," 家務活屬于女人 " 的觀念沒有變。
職業女性往往需要承擔雙倍壓力,在操持家庭和追求自我的極限拉扯中,内心世界一次次被撕裂。
所謂母親爲孩子傾其一生的結果又是什麽呢?
節目中的兒子時刻以父親的喜惡爲第一準則,所有表達的重點都偏向于父親。
以母親犧牲愛好和個人生活爲代價,他的感受卻是 " 很幸福,像回到了小時候一家三口。"
即使是母子,男人也很難共情女性所處的困境。
電影《萬箭穿心》,影片中刻畫的母親,有着類似的處境。
母親看似強悍,實則被置放在 " 孤立無援 " 的處境中。
丈夫出軌,母親一個人撫養兒子,在街頭幫别人扛扁擔謀生。
但是在兒子眼中,父親的行爲可以被美化,卻排斥抵抗攻擊母親。
把家庭破碎咎于母親的強勢,父親出軌的根因在于母親沒能留住男人。
一句 " 都是你害得我十年沒有爸爸 ",真令人心寒 ↓
(李現演得很好,想給他來一腳 ……)
男女對于女性困境的感知能力不同,這點通過男女導演對女性議題的作品呈現也能看出。
不是說女導演的藝術造詣一定高過男導演,而是女性導演具有天然優勢,更容易生出共情。
我們能看到比較優秀的女性主義題材的作品,大多出自女導演之手:
《82 年生的金智英》↓
(講述女性在讀書、就職,結婚生子等人生階段遭受的種種不公待遇)
《芭比》↓
(通過芭比在芭比樂園和現實世界的不同經曆,反映女性主義精神)
《愛情神話》↓
(三個性格和人生經曆各異的女人,對于愛情有各自的求而不得)
《大法官金斯伯格》↓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爲男女平權不斷奮鬥的傳奇一生)
也有一些女導演,在女性議題的創作上難以擺脫傳統叙事的影響。
蘇敏阿姨的故事打動過很多人,也激勵過許多有同樣處境的女性。
她在婚姻中不斷遭到丈夫的否定和打擊,一度患上了輕度抑郁,産生尋死的念頭。
意識到這個問題,她在五十多歲的年紀,毅然決定自駕環遊中國。
掙脫 " 母親 " 和 " 妻子 " 的角色束縛,勇于追尋自我,不懼未知風險,重新上路。
尹麗川導演想翻拍蘇敏的故事,卻遭到了網友群嘲。
明明她一腳油門從不幸的婚姻中沖了出來,卻總有人想将她強行按頭塞回。
在以她爲主角的電影中,依舊被強調 " 媽媽 " 的角色屬性,而非 " 蘇敏本人 "。
電影最後取名爲《親愛的媽媽》↓
網友:突然就明白了《你好,李煥英》和《我本是高山》這兩部電影的名字起的有多好。
一個女人首先應該是她自己,而非一個 " 媽媽 ",或者 " 妻子 "。
當我們過度強調一個身份标簽該背負的責任,必然導緻個體的喜怒哀樂被忽略。
多少意氣風發的女性步入婚姻後,卻在人生下半場斷丢失了向外探尋的勇氣和野心。
曾經有個熱議話題—— " 偷走媽媽青春的不是歲月,而是我 "。
網友自發分享自己的母親在成爲母親之前,是怎樣一個人。
她們有朋克、搖滾的一面,有反叛、自由的精神,她們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懷揣詩歌與遠方。
後來,她們成爲了母親,從此,就隻是母親。
剪得斷臍帶,卻剪不斷千絲萬縷的愛意和無窮盡的付出。
" 照顧者 " 的意識仿佛刻進了 DNA,導緻她們很難完全從無私奉獻的角色中抽離。
就像無限旋轉的陀螺,在油盡燈枯之前永不停歇。
可是萬家燈火,不該以女性的一生燃作燈芯。
最後一句
" 爲母則剛 " 是一種選擇,
而非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