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星雲集,苦等 6 年的《風再起時》如今終于得以公映。
梁朝偉、郭富城兩大影帝首次合作,杜鵑的 " 大嫂 " 自帶氣場,春夏的參演夢回《踏雪尋梅》。
(又或因為近日春夏的敏感事件而匆匆上映,宣傳寥寥)
五帝一後的強強配置,得到的結果卻差強人意,目前豆瓣評分僅 6.4。
口碑兩極分化,票房慘不忍睹,上映六天票房不過 4000 萬。
光從蟬附近的影院來看,排期少的可憐,且安排在飯點,又多了一個觀影的阻力。
和隔壁春節檔的熱鬧是截然不同。
甚至就連評價也天壤之别。
有人一星大罵 " 藝托答辯 ":
" 梁朝偉是欠了什麼錢嗎?"
" 一鍋大亂炖的四不像。"
" 雙影帝加盟也救不了這爛劇。"
有人五星稱贊:
是 " 珍貴的影像,是極緻的浪漫。"
是 " 詩意澎湃,浪漫主義的想象。"
是 " 香港電影的一次華麗詐屍。"
個人觀感 7.5 分。
至于愛或者不愛,先看一看,可能會找到對味的觀衆。
再說,郭富城的 pp(忽略小肚腩)、梁朝偉彈鋼琴和杜鵑服裝秀,任一個都值回票價了。
(本文不涉及劇透,可以放心閱讀哦)
看了一個 " 假 " 王家衛?
導演曾在采訪中明确表示," 我是王家衛的粉絲。"
看完導演沒有騙人,絕對是死忠粉的地步。
畢竟 " 王家衛 " 的味太濃了。
感覺串了《花樣年華》和《春光乍洩》。
但糟糕的也是這裡,一個鏡頭可以讓人啧啧稱奇,太多了則并非妙用。
觀衆會覺得很像他,但又終究不是他。
大篇幅的慢鏡頭加強了藝術性,但部分性的影響了故事的觀感。
不間歇的音樂轟炸,容易中斷觀衆對劇情的專注力。
慢動作 + 音樂,也不怪有觀衆吐槽看了一場 " 港風濾鏡的 MV"。
也正是如此藝術性的呈現手法加之多次外力删改才得以問世的遭遇。
最終導緻了很強的散文感,充滿着意識流派。
也決定了它注定是一種接受度低,一種很新的枭雄片。
所以預告片裡,其實是以 " 動作片 " 的角度來吸引觀衆的:
因為大家都知道,藝術性文學性太強的電影,叫不叫好未必,但一定不叫座。
這是如今内地電影的普遍現象。
但是這種操作很危險,這意味着很多觀衆通過預告片想看的是兩位影帝高手對決的動作爽片。
一進去發現 " 貨不對闆 ",頂着強烈的落差,看了部文藝性十足的愛情片。
你說人家罵不罵?
再看看好評,無不圍繞着 " 浪漫 "、" 迷人氣質 "、" 如癡如醉 "。
也正如主演梁朝偉的評價:" 這部電影很 dreaming,像夢一樣。"
都說這是翁子光寫給香港的一封洋洋灑灑的情書。
也是因為如此,導演個人的感情疊加的更為深厚,商業訴求被明顯減弱。
甚至光是名字,你就能感受到其極高的 " 藝術性 ",畢竟片名和内容聯系性實在不大。
《風再起時》首先想到的是張國榮 2004 年發行的一首經典歌曲。
如同歌詞:" 默默地這心不再計較與奔馳,珍貴歲月裡,尋覓我心中的詩。"
但問起導演其相關性卻是 " 不知道 ",大概就是喜歡就用了。
" 風 " 是細數枭雄風流歲月,還是特定曆史 " 的捕風捉影 "?
大概隻剩下 " 自己意會 "。
像這樣的情節很多,導演都不是直給的,需要觀衆去悟,去參透,去輔以自己的想象。
可一旦有觀衆拒絕思考,或者隻是不熟悉那段歲月曆史,都很大可能隻看到 " 精美和空洞 "。
最終,導演再 " 含情脈脈 " 的鏡頭,在觀衆眼裡也隻是自我感動的顧影自憐。
失衡的結果就是導緻《風再起時》成為一部僞裝成商業片的文藝片。
此外,表演不做細聊。
都又穩又成熟,即使稍有遜色的杜鵑,也有氣質撐場,梁朝偉的内斂的演技則越品越神。
隻有 " 想誇 " 二字。
不想再說港片餘光,
不妨看看它的新
并不像被大多評價所說的散亂,《風再起時》是有内核的。
隻不過藏得深,輕飄飄,愛情的旋律蓋過了其光芒。
導演翁子光選擇的呈現方式也情意綿綿,于是枭雄的 " 氣質 " 出現了偏差。
翁子光是 1979 年出生,經曆了港産片的光輝歲月,見證了香港宏大時代的沉浮。
《風再起時》藏着的是一部 " 香港往事 " 的野心。
可 30 年的跨度,一個《風再起時》裝不下。
更何況是從原本 5 個小時的電影剪成了 2 小時 43 分鐘,濃縮下來的可能隻剩那點精華,湊不成一桌。
鏡頭語言盡善盡美,但叙事邏輯卻剪的粉碎。
可你要說它 " 藝托答辯 " 我是堅決反對的。
人家導演也說了,太刻薄,不禮貌,有點侮辱人了。
喜不喜歡是一回事,再則《風再起時》并非毫無可取,(就我個人而言,我是很願意三刷的)。
有人感慨這是香港電影的餘晖,看一眼,少一眼,已經講爛了的故事還在一遍遍 " 咀嚼 "。
因為,上世紀 90 年代起,香港誕生了一系列枭雄電影。
包括《跛豪》《五億探長雷洛傳》《四大探長》以及近些年觀衆熟悉的《追龍》系列等。
話題老生常談,題材被拍到包漿,但對翁子光而言,再拍 " 四大探長 " 是一種 " 溫故而知新 " 的意義。
正如他所說," 我不希望大家一想到香港就是那幾個固定元素,就隻有陳浩南和銅鑼灣。我想讓大家重溫一下香港更具體的東西。"
而且在《風再起時》我們确實看到了新。
正如電影學者周安華指出的,以 " 新浪潮 " 為航迹的亞洲新電影:
" 癡迷本土生活的深耕,為所處的沖突與融合交織的曆史造像,顯示出獨特的氣韻 "。
到電影制作上,是極緻真實的呈現。
即使微小的細節也沒逃過曆史考據。
是翁子光表達的,所謂 " 從拍攝到後期 , 都耗盡我身心之力的電影。"
且除去片酬,三分之一的經費燃燒在電影的美術上,最後呈現出畫面、燈光無不是視覺盛宴的程度。
再回到電影所呈現的這段曆史歲月。
《風再起時》深入剖析了殖民時代香港社會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
影片重現了香港被日軍侵略、黑幫暴動、毒販肆虐的黑暗過往。
探長磊樂(郭富城飾演)發迹前的凄慘經曆,串聯起香港那段屈辱的曆史。
因為貧寒的出生,磊樂大字不識,但懂得向上攀爬的人情世故,可即使成功後的磊樂也充滿着矛盾。
他有過信仰,而後在屍骨中經曆了信仰的崩塌,感情世界裡強悍又脆弱。
梁朝偉飾演的探長南江和磊樂完全不同,少年時期的他家世顯赫的公子,曾經的經曆讓他多了一份睿智和冷靜。
磊樂是嚣張的外放,南江就是内斂的克制。
" 四大探長 " 的成長背後是香港這座城市的沉浮,充滿血淚的曆程與迷失欲望。
上流社會紙醉金迷,底層社會啼饑号寒。
電影的結尾,飾演廉政公署長官的許冠文,擲地有聲的表達了香港的窘迫困境,和亟需解救的未來。
最後,是振聾發聩的總結," 警察收黑錢不是華人社會裡的‘禮尚往來’,那叫‘禮崩樂壞’ "。
但這次,沒有壞人終得審判的美好大結局。
你說不清最後是内部特赦令,還是警員同事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終他們也不過是攜帶巨款逃之夭夭。
然後,舊日時光殘忍激蕩的風雨雲也終化作一場風流夢。
龐大的野心沒能全面呈現,甚至有些輕重失衡,精雕細琢的畫面沒有撐起故事的邏輯。
缺點是明顯的,但優點和 " 任性 " 也很戳我。
因此,個人不太想将它冠上 " 爛片 " 頭銜,更願意歸類為 " 不一樣的審美 ",甚至有點惋惜生不逢時。
百年際遇,過眼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