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 前十 " 的席位一直都是各省争奪的焦點,而很長一段時間存在感都很低的中部省份安徽,這些年憑 " 實力 " 擠進去了。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全省生産總值爲 35653 億元,同比增長 6.1%;上海爲 33019.23 億元,同比增長 6.0%。安徽領先上海 2600 多億。
這是安徽第三次超越上海,顯示出經濟增長的穩定性。
今年上半年,GDP 總量排在前十名的省份依次爲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湖南和安徽。
這是安徽第二次進入全國 "GDP 前十 "。2023 上半年,安徽生産總值 23073 億元,同比增長 6.1%,上海是 21390 億元,安徽以 1682.83 億元的優勢超越上海,進入第十。
從昔日的農業大省,到如今的 " 科創之都 "、" 最牛風投省 ",安徽經濟超越上海,是有迹可循的。
" 三駕馬車 " 的比拼
安徽經濟對上海的超越開始于 2022 年。
以下是近十年安徽和上海的 GDP 總量對比圖,可以明顯看出,在 2022 年之前,安徽都是落後于上海的。
不過,2018 年之後,安徽的 GDP 總量與上海不斷接近,2018 年的差距是 2000.9 億,2019 年的差距爲 1142.1 億,2020 年進一步縮小到 901.8 億,2022 年以 392.2 億元的優勢,實現了超越,進入全國 "GDP 十強 "。
從宏觀經濟上考量,一個地區的 GDP 總量就是投資、出口和消費的總和,俗稱 " 三駕馬車 ",而人口是基本盤。
以下是近十年上海和安徽常住人口情況,從圖表可以看出,因爲是一個省,安徽的人口一直是多于上海的,但是 2019 年開始,兩地的人口增長情況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上海常住人口增速明顯放緩,而安徽依然保持了穩定增長。
在經濟增長的 " 三駕馬車 " 中,投資這些年一直是很多地方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引擎,從下圖可以看出,在近十年的絕大多數時間裏,安徽的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都是快于上海的,但 2017 年之後,出現了交替領先的局面。
安徽固定資産投資對上海的全面超越,發生在 2021 年和 2022 年,尤其是 2022 年,上的固定資産投資增速爲 -1%,而安徽仍然保持了 9% 的增速。
再來看看消費。從 2018 年到 2021 年,安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絕對值都是超越上海的,但從增長趨勢可以明顯看出,兩地的差距在拉大。
最新數據顯示,2022 年上海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 16442.14 億元,同比下降 9.1%;安徽是 21518.4 億元,同比增長 0.2%,安徽完勝上海。
再來看看出口。以下是近五年上海和安徽的出口情況對比,因爲地域的差異,在出口方面,上海有天然優勢,上海的出口基本上是安徽的 3-4 倍左右,而且保持了穩定增長。
所以,從人口及 " 三駕馬車 " 的對比上看,安徽超越上海,主要勝在人口、投資和消費,而上海的巨大優勢在出口,這也是安徽無法超越的。
" 科教之都 " 的底色
實際上,對比兩個區域的經濟總量,除了宏觀上的 " 三駕馬車 ",内在長遠的經濟增長動力是不可忽視的。
作爲一線城市的領頭羊,上海各方面的實力自然不可小觑,但一見财經通過分析大量數據發現,在固有優勢的基礎上,安徽這些年在科教方面開始迎頭趕上。
以下是上海和安徽這些年高等教育學校的數量,安徽在數量方面遙遙領先于上海,不愧爲 " 科教大省 ",上海雖然有複旦和上海交大,但安徽有中科大和合工大。
以下是上海安徽近四年高等教育學校在校學生數,因爲安徽的高校數量多,所以在總人數方面有優勢,但從學生人數增長趨勢看,安徽這些年明顯快于上海,而上海基本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态。
綜合來看,在教育方面,安徽的整體實力是領先于上海的,而安徽憑借中科大一所國内頂尖高校,在國内高校教育中,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
科教底蘊,讓安徽這些年厚積薄發,經濟增長勢頭異常迅猛,尤其省會合肥,在過去 15 年裏,合肥都是全國城市經濟增速排名第一的城市,排名從 2004 年的 76 名躍升至 2020 年的第 20 位。
不僅經濟總量,在中國省會城市裏,合肥絕對是 " 科技感 " 最足的城市之一。
10 月 24 日,第六屆世界聲博會暨 2023 科大訊飛全球 1024 開發者節在合肥體育中心舉辦,這個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了多年,是安徽的招牌科創活動之一,是合肥市民的 " 科技狂歡節 "。2022 年還被寫入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
這個 " 節日 " 七年前由科大訊飛創立,但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 " 節日 ",它是安徽 " 科創之城 " 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安徽這些年重視科技創新結出的碩果,這個活動上,集中展示了安徽這些年在工智能創新方面的碩果。
在本次活動上,科大訊飛發布了備受矚目的訊飛星火 V3.0 大模型,通用能力已經趕上了 ChatGPT,科大訊飛的開發者生态也更加壯大。
從最初的開放 2 項通用能力,到現在開放 603 項 AI 産品及能力,聚集 553 萬開發者團隊,開發出 196 萬款應用覆蓋 39 億終端設備……成就了今天的 " 訊飛開放平台 ",尤其是在今天的星火大模型賦能下,一個漸趨完善的 AI 開發者生态欣欣向榮。
在一見财經看來,縱觀中國各知名城市的發展和産業演進,金融成就了上海,互聯網成就了北京和杭州,而随着這些年 " 硬科技 " 風頭正勁,安徽合肥乘風而起,成爲繼北上廣深以及杭州之後,中國城市經濟增長的第三極。
實際上,安徽的産業布局不僅有人工智能,随着 AI 對其他産業的賦能," 芯屏汽合 "" 急終生智 " 成爲現象級産業地标。安徽的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人工智能 3 個産業已經入選了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智能語音産業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國聲谷産值規模已超 1300 億。
此外,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安徽早就抓住了這波戰略機遇。安徽有蔚來和亞迪的汽車制造基地,有國軒高科的新能源電池廠。安徽的 IC 産業也不容小觑,有龍頭産業鏈公司長鑫存儲以及量子計算等産業。毫不誇張的說,安徽合肥的很多産業都屬于 " 國之重器 "。
據賽迪智庫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安徽人工智能産業指數位居全國第 6 位,已經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數據顯示,2022 年安徽全省人工智能産業落地項目共 818 個,總投資額近 6000 億。
在一見财經看來,區域經濟的競争,歸根結底是産業和企業的競争,安徽經過多年的積累,有優勢産業,有龍頭企業,想不出類撥萃都難。
科技 " 星火 " 終将 " 燎原 "
從 " 傳統農業大省 " 到 " 新興工業大省 "、再到 " 加快打造制造強省 ",爲什麽是安徽?
以下是 2018 年至 2020 年上海和安徽的教育經費情況,安徽因爲高等教育學校數量多,在校學生數量多,教育經費自然高于上海,但從圖表可以看出,安徽這些年的教育經費增長率明顯快于上海。
" 教育興則國家興 ",這絕對不是一個口号,因爲巨大的教育投入,安徽這些年的專利申請數也呈現快速增長态勢。以下是近四年上海和安徽規模以上企業專利申請數,可以看出,安徽從 2019 年開始,就開始快速增長。
當然,專利數量的快速增長,和科研投入是密不可分的。
以下是上海安徽近 4 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情況,從圖表可以看出,2020 年之前,上海一直高于安徽,但之後,安徽就超越了上海,而且差距有拉大的趨勢。
9 月 18 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2 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全國共有 12 個省份的 R&D 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除了廣東、江蘇、浙江、山東這些經濟強省,北京、上海、安徽憑借自身作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優勢,R&D 經費投入也持續擴大,其中北京達 2843.3 億元、上海達 1981.6 億元、安徽達 1152.5 億元。
科研投入是一個區域經濟實力的象征,也體現了這些省份 " 投資未來 " 的決心。
以下是 2022 年安徽分行業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增速情況,除了采礦、制造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較快外,"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 投資增速高達 24.1%。
人民日報在最近發布的一篇文章中發問:爲什麽是合肥?爲什麽是安徽?
仔細推究,是因爲安徽集聚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大訊飛等科技企業,創新主體實力雄厚,創新人才活躍,一張張 " 硬實力 " 底牌爲創新厚植了優勢。
在一見财經看來,前些年安徽一直默默無聞,在全國的存在感低,那是因爲它在默默的積蓄力量,近幾年時機成熟了,安徽的内涵式增長一發不可收拾。
10 月 19 日至 20 日,吉林省黨政代表團在安徽學習考察,省委書記景俊海,省委副書記、省長胡玉亭都去了,19 日晚,在安徽省委書記韓俊陪同下,代表團到科大訊飛實地考察。
吉林代表團是來學習的,也是來招商引資的,和幾年前相比,安徽能拿得出手的企業非常多,除了科大訊飛,還有很多優秀企業。
這些企業很多都是科創型企業,他們是安徽的門面,也是一個個引領未來安徽經濟發展的 " 小引擎 "。
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