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需要正常的女性角色。
别小看這兩個字,不是什麽生僻字,大家都知道什麽意思,但做起來卻很難,總結起來有三點。
一是可以正常說話的。
也許是從林志玲開始,嗲嗲聲大行其道,後來者雨後春筍,但因那時林志玲當紅,冒頭者幾無聲量,她婚後,鲸落萬物生。
虞書欣有樣學樣,故意夾着嗓子說話,美名其曰夾子音,幾近矯揉造作之态,偏偏還有飯圈将其捧到天上,殊不知,厭煩者不計其數,其中就包括女性。
在《非誠勿擾 3》中,虞書欣其實是可以正常說話的,她非要這麽做,以醜态百出來奪人眼球,無非是爲了紅,這不是個性鮮明,這是給女性招黑。
不可愛,沒演技,不要強行賣萌,大大方方的正常說話即可。
有些人不接受正常說話,說白了就是覺得女性在影視作品中不能有缺點,近可賣萌俘人心,遠能飒爽搞事業,一定要是完美的,但别忘了泡沫經濟,一戳就破。
不過這也不全是觀衆的責任,許多導演、編劇隻會寫好,不會寫缺點也是一大原因,一寫缺陷就各種放飛,各種失真,可以學學《甄嬛傳》《金枝欲孽》等劇。
二是賢妻良母不見了,婦女成了貶義詞
不知從何時起,賢妻良母、相夫教子不再是誇人,而是一種束縛,形容詞性名詞變成了動詞。
如 2023 年,王寶钏獨守寒窯挖野菜的梗火了,盡管人人追捧,但王寶钏這樣的角色依舊不被的當前的影視環境待見。
下嫁薛平貴,與父親擊掌斷絕關系,獨自一人等待 18 年,這是愚,不符合女性主義的核心訴求,自然被抛棄,所以我們有多少年沒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此類角色了。
與其一起消失的還有婦女二字,本是成年女子通稱的簡單詞語,卻變了罵人的話,三八婦女節不讓叫,必須稱三八女神節,否則就是歧視,錯誤且片面的理解女性主義。
三是别再錯誤解構女性主義
2023 年暑期檔女性議題的電影基本都大賣,如《消失的她》,女性複仇者。
作爲一部懸疑片,可以放棄邏輯性、合理性,隻要最後女性能赢就行,突出一種女性的爽感,男人不可靠,姐妹們得團結起來,女性可以獨當一面,讓女性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這樣的做法從表面上看并沒有錯,在影視作品中,女性憑什麽不能變爲強大者。
可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導演是依靠極端對立來塑造女性角色,也就是女性力,面子是發聲,裏子卻是放大矛盾,反而會更加激化男女關系。
以往的影片中,以女性爲主角的電影比較少,大部分都是以花瓶或工具人的身份出現,現在《消失的她》扭轉了這種局面,是一件好事。
隻是這件好事太過功利,隻想利用大火的女性主義賺錢,并沒想改善現狀。
但當下的爽感實實在在讓女性感覺到了,從而讓情緒激昂,暫時忽略内在危害,說好聽點叫和光同塵,難聽點就是損人利己。
真正的強大女性角色并不是打倒一切,而是婦女也頂半邊天。
性别從來不是鑒定能力高低的标準,男性能上陣殺敵,女性也能沖鋒陷陣,如花木蘭、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替父從軍、楊門女将、挂帥西征、抗金英雄。
這些女性角色能夠流傳至今,不是靠制造男女矛盾,是因爲巾帼不讓須眉的豪傑感,是因爲在封建社會中能夠打破偏見、突破禁锢的破局性。
待在深閨做女紅是女性,三從四德是女性,才高八鬥也是女性,建功立業也是女性,女性從來不隻有一面,固有的認知需革新,隻要有機會,女性同樣不輸于男性。
這樣的女性,不論是從精神層面,社會影響,還是榜樣力量,與男性共處方面都是積極的。
不存在誰打壓誰,但這樣的女性,話題度太低,商業價值大打折扣,不會被推崇,創作者們還是會追求《消失的她》《我經過風暴》。
有鴻溝才有熱度,有熱度才有票房,他們隻在乎鈔票,不在乎女性權益,社會矛盾,導緻影視作品中真正的女強人少了,女強人的定義也被誤解了。
什麽是真正的女強人?
不一定是大公司的女老闆,左手事業,右手家庭,揮一揮手呼風喚雨,任何問題都能引刃而解,也不一定動不動就要滅掉三界,爲了愛情對抗全世界。
這種角色太虛浮、太飄渺了,讓真實二字消失了,造神并沒有什麽不對,但神一定是高高在上的形象嗎?平凡女性就不能被稱作神嗎?
如《上甘嶺》中的女衛生員玉蘭,每天的工作就是給傷員打水、打針、換藥、喂飯、洗繃帶、查脈搏,有時還要幫助傷員清理大小便。
以如今的眼光看,這不就是女護士嘛,做的盡是一些髒活、累活,沒有展現女性光輝的一面,可這樣的工作發生在上甘嶺,與背景一結合,玉蘭就變得高大、偉大了。
還有《姐姐妹妹站起來》中的女性角色,她們是風塵女子,在片中沒有做出什麽偉大的功績。
但她們實現了從順從、覺醒、反抗的過程,跟着解放她們的女性戰士一同做一個光榮的人,号召所有受壓迫的姐姐妹妹站起來,這樣的角色又何嘗不是女強人。
可現在的影視作品中還能看到這些平凡的偉大女性嗎?答案是否定的,人都是慕強的,執着于神,卻忽略了神也可以是人,她能做的,每一個女性都能做。
當然,這并不是反對造神,但得有一個前提,不能失真,不能引導對立。
曆史長河中,不單單隻有男性大放異彩,女性也有諸多青史留名者,做了不少在常人看來簡直不可信的事情,她們的事迹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
如《聖女貞德蒙難記》中的法國民族女英雄聖女貞德,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被出賣落入叛軍手中,但她面對審判到處死,以及慘無人道的酷刑,依舊正義凜然、堅貞不屈,無須再描述其他,就能從中感受到 " 女性力 " 三個字的振聾發聩。
再比如《恰同學少年》中的陶斯詠和向警予。
她們不是扁平化的角色,她們代表的是那個時代新青年思想運動的女性力量,她們身上有平權的萌芽。
當被男校拒絕考試後,兩人用 " 勝男 " 報名,其用意就是狠狠打臉性别歧視的考試制度,對千百年來的封建禮制發出呐喊,排除萬難,她們赢了。
反觀現在偶像劇中的明朗少女,她們以口号式的加油假裝熱血,以傻白甜的形象尴尬賣萌,哪個更符合新時代的女性發展,不言而喻。
即便是爛大街的愛情,《恰同學少年》也玩出了花樣。
向警予與蔡和森的相互尊重,他們的愛情都是基于兩人共同的理想,在一條平等的線上彼此扶持的男女之情,沒有狗血、撒潑。
不必妖魔化,也不用放大化,就正常叙事,由裏及外的交代,女性光輝一樣能夠耀眼,怎奈這樣做很累,也需要真功夫,走偏門很快,趨之若鹜。
熙熙攘攘,爲利來往,盤外招取而代之,演變爲主流。
我們的影視作品中不是沒有正常的女性角色,隻是創作者和跟随者選擇了走入歧途,一個不願意改變,一個沒意識到改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