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穿越迷茫寒冬,成爲醫療健康行業的下一個商業之王?
近日,36 氪「尋找确定性」WISE2023 商業之王 · 醫療健康新風向大會在北京舉辦。大會攜手科學家、創業者和投資人,從真實臨床需求、技術革新出發,尋找值得被押注的産業 " 确定性 "。
醫療健康是能夠穿越周期、發展潛力巨大的賽道,需要 "10 年 10 億美金 " 的投入,還需要肯坐冷闆凳的苦功。當下中國基礎研究能力正在勃發,創新勢力正在崛起。大變局中,新生代企業正聚焦臨床真痛點,突破技術卡脖子,跨越市場艱與險,步步爲營,通過創新産品和服務,實現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赢。
在《生物醫藥上遊供應鏈的創新及全球化》高峰對談中,樂純生物聯合創始人兼 CEO 王逢指出,在生物醫藥上遊供應鏈,中國企業已經解決了從 0 到 1 的問題,即實現了供應鏈的獨立自主、安全可控,像培養基、過濾器材、一次性反應器等,中國企業已經完成了從無到有;接下來,中國的抗體藥物、ADC 藥物、細胞基因治療藥物等開始逐漸走向海外,伴随藥企出海,上遊供應鏈企業需要提供性能、性價比更高的國産耗材設備,實現從 1 到 10,未來才具有超越外資 " 四大 "(編者注:賽默飛、丹納赫、賽多利斯、默克)的可能性。
諾和控股合夥人及中國區負責人何泳翔表示:中國一直是諾和諾德全球而言第二大的市場,所以我覺得我們對于中國的信心是非常長期的。随着本土長期創新,中國内部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所以我們長期看好在中國的投資。不管是做生物工藝也好,還是對于做創新藥也好,在過去,出海對于很多中國企業可能是一個 plus,如果能夠做好當然很好,沒有可能也沒有關系。但現在可能對于很多中國企業來說,它已經成爲了生命線的一部分。在諾和控股的内部,我們非常希望能夠跟被投企業合作,一起把國際市場做好。也能看到,在創新藥領域做得最好的這幾家出海企業,往往都是(在目标市場)本土化做得最好的企業。
嘉賓:樂純生物聯合創始人兼 CEO 王逢、諾和控股合夥人及中國區負責人何泳翔
以下内容根據現場實錄編輯整理:
本土生物醫藥上遊供應鏈行業已走完 0-1 的階段
何泳翔:大家下午好,我們現在開始來談今天下午關于生物醫藥上遊供應鏈的話題,在這個話題開始之前,先請王總來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王逢:感謝 36 氪邀請,也很高興能夠同台與諾和控股的何泳翔先生一起來探讨下投資人與被投資企業之間對上遊供應鏈的一些看法,分享一些經驗給大家。
樂純生物是生物醫藥上遊供應鏈企業,我們主要爲抗體、疫苗、細胞與基因治療等創新藥企提供所需的各種上遊設備與耗材,目前一次性耗材及設備、培養基及過濾器産品在行業内都算是比較靠前的位置。
随着我們的發展,希望能夠爲生物醫藥産業提供越來越多的耗材,以保證客戶能夠做出更安全、更好的生物藥品,同時也能助力他們,一起讓中國的生物醫藥順利出海。謝謝大家。
何泳翔:感謝王總介紹。樂純生物也是我們諾和控股在中國投資的第一家企業。提到諾和控股可能大家有點陌生,但是提到另外一個名字,我相信大家會非常熟悉,就是諾和諾德。諾和諾德是我們旗下控股的一家子公司,我們是諾和諾德和諾維信兩家公司的控股股東。
在這兩家公司以外,我們作爲諾和諾德基金會的資産管理人,還在全球投資 160 多家企業,在北美、歐洲和亞洲都有廣泛的醫藥領域和醫藥領域之外的投資。我們中國團隊是 2022 年 5 月份成立的,在上海設立了辦事機構,非常有幸能夠和樂純生物合作,開始我們在中國的第一步。
在過去一段時間裏面,生物工藝其實是吸引了很多投資人和産業關注的領域,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中國本土上遊公司支持了國内大量的創新藥企業的發展。實際上上遊産業鏈非常長,比如培養基、過濾器、生物反應器等等,以及在這些上面應用到的技術和耗材。
先請問王總關于上遊生物工藝領域的第一個問題:整個生物工藝這麽長的一個産業鏈,現在在經曆一些怎麽樣的變化?比如國産化替代方面。您看到了什麽樣的潛力和機會?我們也知道在這個産業裏面長期有外資 " 四大 ",占據着很大的市場份額,已經在很長時間内處于領導地位。
王逢:大家都知道,其實我們國家在生産新冠疫苗的時候,包括樂純生物在内的國産供應鏈供應商,是深度參與了其中的。像 mRNA、腺病毒、滅活疫苗等,樂純都參與了這些疫苗的生産。體現出了國産産品的質量穩定性、安全性以及可供應性,所以我想從兩個階段來談這個問題。
第一階段就是解決 0-1 的問題,就是咱們現在經常提到的供應鏈獨立自主、安全可控,就是說我們在産業鏈上得先 " 有 " 這些産品,像培養基、過濾器材、一次性反應器等等。中國企業已經完成了從無到有,第一步已經成功了。
第二步,現在很多中國的抗體藥物、ADC 藥物、細胞基因治療藥物等開始逐漸走向海外。這時候又給了我們這樣的企業一個機會,就是如何伴随藥企一起順利出海,這時候我們隻要求 0-1 就不行了,要實現 1-10,也就是我們這些國産耗材設備的性能、性價比,能不能超越您剛才提到的 " 四大 "。大家都知道這四大公司幾乎壟斷了全世界 90% 的生物制藥上遊供應鏈份額,新冠期間,在中國的份額有所下降。
随着國産供應鏈、樂純生物這類企業,産品性能質量的逐漸提升,再加上伴随着所服務的客戶陸續出海,我覺着我們能夠逐漸去擴大市場份額,伴随客戶一起到歐美、到全球,依靠質量、性能來占據世界市場的盤子,這是我兩個角度的理解。
本土公司是否能追平 " 四大 "?看平台化及整體解決方案能力
何泳翔:感謝王總,就像你說的,我們也确實看到了中國整個 Biotech 領域在過去短短幾年内有了長足進步,這裏也離不開像樂純生物這樣的企業在上遊生物工藝給予下遊的支持。我們看到了這個行業非常大的潛力和機會,在未來 5-10 年裏面,随着像樂純生物這樣企業的崛起,世界範圍内除了 Big-Four,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的身影。
我們也知道樂純生物去年到今年完成了多起并購,這些并購給樂純帶來了什麽樣的改變?在這個行業内領軍企業需要有什麽樣的優勢?
王逢:樂純生物創立到今年正好是 12 年,在 2021 年以前,樂純的前 10 年專注打造一次性技術産品,我們也把一次性耗材國内市場份額做到了頭部位置;也已經出口了 30 多個海外國家和地區。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開始外延式發展。觀察 " 四大 " 你會發現,Bioprocess 這種上遊産業鏈企業,通過單一産品占領一定市場份額之後,建立統一的銷售平台,加強自我研發的同時,不斷去并購新的技術型企業,是企業發展和壯大的成功之路。可能大夥就會問爲什麽會出現這麽一種情況?
一個核心的原因是,生物工藝是交叉科學,化學、生物、高分子材料學等等,要結合起來,沒辦法完全依賴自我研發。樂純生物這幾年 in-house 研發主要是聚焦在高分子材料 film(薄膜)以及化學成分的 membrane(過濾分離膜),比如超濾膜、除病毒膜、納濾膜等特種 membrane,其餘的我們考慮采取并購方式來補充。
大客戶會問并購後的最終目的是什麽?說到底還是能夠爲生物制藥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更多的産品以及服務,使得客戶能夠用更簡單的方式獲取最經濟、最安全的供應鏈保障,這個是我們将來想打造的服務模式,大概是這樣,謝謝。
2000L 以下,一次性生物工藝更節能
何泳翔:一次性生物工藝作爲這幾年或者是過去 10 年來發展最快的生物制藥上遊領域的制造技術,相比起傳統的制造技術有什麽樣的特點?未來一次性生物工藝會取得什麽樣的發展?
王逢:何總這個問題很尖銳。其實回到 90 年代初,大夥兒圍繞傳統不鏽鋼與 Single-Use 之間就有很大争論。
第一個争論是究竟哪一個方案是最經濟最好的?第二個,從碳排放角度,哪個是更好的、更經濟的、更綠色的?經曆過很長時間的辯論、幾十年的經驗以後,得出了這麽幾個結論:
第一個,我們以抗體爲例,有一個分界線是 600 公斤每年,當單一抗體的年産需求超過 600 公斤的時候,往往不鏽鋼工藝、大型工藝、超大體積的巨型不鏽鋼工藝會帶來更大的好處。但如果低于 600 公斤,會發現一次性工藝會有更多柔性特點,一條一次性生物工藝線可以生産多種疫苗,生産多種蛋白分子,這個是有它的柔性優勢的。
第二點關于碳排放。大型不鏽鋼雖然沒有每次抛棄型塑料這些制品,但是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它需要蒸汽滅菌,需要消耗大量的蒸汽。
另外它每一批之間大量的清洗需要注射用水,所以注射用水和蒸汽的消耗量在它的生産過密的時候會很大。1999 年左右,業内做了一個深度比較,讨論水與電以及一次性耗材的總體碳排放,發現 2000 升以下(使用 SU 耗材)更節約更節能,這也是爲什麽絕大部分生産商(對 SU 的使用)停在了 2000 升這個體積,希望這些能夠回答何總的問題。
上遊個性化創新應對下遊 " 大體積 " 與 " 小體積 " 的不同生産特點
何泳翔:非常有幫助。進入下一個問題:這幾年大家提到 new modality、就是新的治療方法比較多。當然中國确實近 5-10 年在新治療方法上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從一個小分子化藥,而且是仿制藥生産爲主的國家,到現在我們建立了全世界可能是最大的或者是最大之一的抗體生産能力。
從免疫治療到這幾年很火的 ADC,再到 CGT 的生産和研發,中國聚集了很多的頭部企業。在一次性工藝上面,我注意到有一個明顯的特征,随着藥物分子的增加,比方說像大分子,可能都可以做到一針就能解決一輩子的問題,不用早中晚各一次這樣。這種情況對一家一次性生物工藝企業會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王逢:這裏邊有 " 一大一小 " 兩個影響,一個是随着抗體生産對總産量的要求以及連續流生産,對一次性耗材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像在 2000 升如果使用連續性生産,一個一次性産品可能要經受 28 天,這就對基礎物料——高分子材料的剛性提出了要求;第二個是要求它無毒性,或者說毒性盡可能降低,對我們的材料學提起了一個新的生物學層面的需求。
樂純生物技術也是朝着在大體積中的穩定性和無細胞毒性方向去發展,我們做出了不含抗氧劑 168 的高分子多層生物共擠膜,這個性能标準在國内也是率先突破的。以它爲基礎,我們生産出來了各種各樣的産品,比如一次性反應器、反應袋。它可以做到零塑化膠流,對細胞生長的影響也接近于 0 了,這是新的治療方法發展所帶來的一個工藝變化和影響。
另外,我們又會發現在個性化治療上,比如 CGT、幹細胞上,提出來另外一個方向——體積更小,希望在無動力傳質的情況下,也就是不要控制器、不要供氧,直接靠自然空氣中的氧,在一個極小的面積下,封閉系統裏就能夠獲得細胞增長,回輸到病人體内。這就對我們的 film 要求變成另外一種:一要符合醫療器械的要求;第二個是低析出物;第三耐受低溫,因爲整個冷鏈都是負低溫的。
所以我們開發出了 Eva 材質的耐受極低溫的薄膜,符合低析出物、符合藥監管理,能夠超低溫的運輸,同時非常安全,通過這樣的發明來适應個性化治療的需要。
總而言之,随着中國生物藥不停往前發展,我們這些生物制藥供應商也要不斷去在自己的研發上繼續加碼,能夠制造出适用于不同藥物、不同 medical 技術的産品,一起跟着他們往前再走一步。不斷創新,這就是我們認爲應該去做的事情。
何泳翔:感謝王總,非常有啓發。我也相信随着下遊生物制藥企業不斷發展,新醫療方法不斷湧現,對于咱們上遊的生物工藝技術提出的要求是更加的個性化,就像您提到的膜技術,提出了很多創新要求,而這些我相信僅靠具備傳統優勢的幾家企業是不能夠滿足的,這就是未來樂純生物以及中國本土優秀上遊公司不斷增長的最澎湃動力。
全球産業資本視角:決定生物工藝公司能否成功出海的第一關是 " 本土化 "
王逢:我們都知道諾和諾德市值一度突破 5,000 億美金,也給諾和控股投資提供了足夠多的彈藥,諾和控股代表一種北歐比較經典流派的投資公司,投資業務不僅在歐美,同時有非常強的全球化視野。Bioprocess 上遊供應鏈企業将來如何成功出海進入歐洲美洲或者其他亞洲地區的國家,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建議和您的思考和看法?
何泳翔:确實今年諾和諾德業績很好,比如我們的 GLP-1 藥物在全世界銷售都非常好,所以也對我們投資業務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我們需要去捕捉到這個行業下一個發展的契機。
我大概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中國企業當前的機遇,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我們作爲投資人,如何幫助我們的被投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成功。
因爲我們不是一個單純的金融資本,我們有巨大的産業資源。中國也一直是諾和諾德全球而言第二大的市場,所以我覺得我們對于中國的信心是非常長期的。随着本土長期創新,中國内部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所以我們長期看好在中國的投資,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像樂純生物這麽優秀的本土企業,不光能夠在中國市場去挑戰 Big-Four,也能在國際市場上取得非常大的成功。
另外一個話題,不管是做生物工藝也好,還是對于做創新藥也好,出海對于很多中國企業在過去可能是一個 plus、一個加法,如果能夠做好當然很好,沒有可能也沒有關系。但現在可能對于很多中國企業來說,它不僅僅是一個 plus,也成爲了生命線的一部分。就像北歐企業一樣,不能說永遠就隻立足于北歐市場,如果不能做成一個國際企業,它一定不算成功。
在諾和控股的内部,我們非常希望能夠跟被投企業合作,一起把國際市場做好。我覺得國際市場對很多中國企業來說并不陌生,不管是在東南亞也好,在歐洲也好,在美國也好,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還是在于三個字,就是 " 本土化 "。
我們現在也看到,在創新藥領域做的最好的這幾家出海的企業,往往都是(在目标市場)本土化做得最好的企業。以樂純生物舉例,如果我們想在美國、歐洲、東南亞,取得相較于本土品牌和國際品牌的優勢,第一,樂純生物已經擁有跟國際接軌的技術指标和研發資源,這是前提,不需贅言。另外一個,往往我們很多中國企業需要趕上的不是研發和技術,而是如何面對這些跨國公司和當地的本土企業,在當地可能已經花了非常長的時間,十幾年、幾十年,建立起的團隊、客戶關系、供應體系、政府資源等等,我覺得這反而是中國企業在出海當中需要克服的第一個關卡。
所以我們跟被投企業的合作溝通和交流,特别在出海方面也非常關注如何讓一個中國企業能夠在海外市場變得更加的本土化,不管是通過收購,還是自建團隊,使得企業能夠比較快地适應當地市場取得優勢。
王逢:感謝何總的回答。今天時間有限,36 氪這次大會現場有很多咱們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所以有一個問題還是在最後問您一下:是否可以分享一下諾和控股在中國投資布局的重點方向和策略,以及你們在遴選你們标的的時候,會有一個什麽樣的評估标準?請您分享一下。
何泳翔:我快速總結一下:我們在中國市場還是一個非常新的投資人,我覺得第一點我們會繼續本着學習的心态,希望能夠與行業裏優秀的企業、企業家以及同行多合作。第二點我們的投資策略大概分爲兩部分,有一部分我們還是繼續在做一些基金的投資,所以我們在國内也投資了一些專注于中國醫療市場的基金,雖然中國不是諾和控股的本土市場,但是我們也希望在中國能夠像一個本土投資人一樣,向他們去學習和發掘項目。
另外除了投入基金合作以外,我們還是非常相信中國市場本身的研發的資源和實力,就像美國作爲世界第一大的醫療生命科學市場,它的特點無外乎就是一流的院校、一流的市場的資源和潛力。我覺得中國現在已經完全具備了,不管從最基礎的科學,還是到整個中國臨床的資源和市場,很有可能在未來會超過美國。
由此我們也會長期專注于中國市場,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像王總這麽優秀的企業家,像樂純這麽優秀的企業,能夠站在很多西方巨人的肩膀上,青出于藍更勝于藍。和這些中國企業長期合作,不光是在中國市場,而且是在亞洲和國際範圍内能夠一起成爲優秀的全球化的企業。
王逢:再次感謝 36 氪,感謝諾和控股及何總,與樂純生物、與中國本土生物制藥上遊供應鏈行業一起尋找确定性,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