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不打價格戰已有幾年,世界電信日(5 月 17 日)前夜,騰訊雲宣布多款核心雲産品降價,部分産品線最高降幅達 40%;此後不久,移動雲也在官微宣布了降價,最高降幅達 60%。加上此前發布有史以來最大降幅的阿裏雲,國内雲市場釋放出 " 價格戰 " 的信号。
在業内看來,阿裏雲逆勢降價,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特斯拉曾經的做法——對其他在某個細分市場缺乏核心競争力,或在自主研發和成本控制方面有較大短闆的雲企業來說,很可能會造成短期财務壓力。不過僅從目前降價的産品和範圍來看,影響還在可承受範圍内。
時隔三年再打價格戰,阿裏雲起頭,或有做大業績謀求上市的意圖,不過,各廠商接招,也未必全是被迫。國雲建設堪堪一年,天翼雲已經超過騰訊雲擠入國内雲市場前三,今年還放話要将營收做到千億元,而還來不及感歎國雲威力的其它雲廠商,就被卷入了以 AGI(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加速上線大模型,提高上雲智能性;在雲業務底層架構中植入 AI 硬件基礎,成了當前各大巨頭争相競賽的紅海市場。
不過,有自研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的廠商未必會被這輪降價波及。一場 " 擊鼓傳花 " 後,下一個登台唱戲的是誰,還有待分說。
最高降幅超 60%,中小企業是 " 降價潮 " 受益方
雲計算廠商不打價格戰有幾年了。這一次,最先 " 開槍 " 的是國内份額排名第一,且有多次降價 " 曆史記錄 " 的阿裏雲。
4 月底,阿裏雲官宣了史上最大規模降價,其中彈性計算 7 代實例和倚天實例降價最高 20%;存儲 OSS 深度冷歸檔相比此前最低檔價格低 50%;網絡負載均衡 SLB 和 NAT 網關降價 15%;數據庫 RDS 倚天版降價最高 40%;視頻雲和 CDN 降價最高 20%。
5 月 16 日,據阿裏雲官微消息,自上月宣布降價和核心雲産品免費試用以來,已有超過 100 萬人次訪問阿裏雲官網的免費試用。阿裏雲開發者業務負責人孟晉宇透露,未來還将進一步擴大免費試用範圍。
有了吹号的人,市場焦急地等待更多參與者。
響應廠商很快抵達了戰場。5 月 16 日晚,騰訊雲作爲曾經的三巨頭之一率先動作,移動雲則作爲首個跟進降價的運營商出戰。華爲雲和新晉巨頭天翼雲(中國電信)暫未動作。
阿裏雲最高降價 50%,後續出手的兩家廠商,讓利誠意如何?
移動雲整體降價幅度更大,但降價的受衆客群也縮至中小企業。其中,硬件将對通用入門型雲主機降價 60%;通用網絡優化型雲主機降價 60%。數據安全方面,雲安全中心降價 50%;雲硬盤備份降價 50%。
再看騰訊雲,此次降價産品包括三大類:雲網絡、數據庫、雲安全。雲服務器方面針對部分區域雲服務器實例特惠時長進一步加大折扣力度,價格降幅爲 40%。雲網絡将負載均衡 CLB 的 LCU 費降價 18%,标準型 NAT 網關降價 15%。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卉 攝
數據庫方面,騰訊雲數據庫 TDSQL-C serverless 發布資源包付費模式,刊例價對比同規格包年包月産品下降 25%。雲安全沒有具體降幅,雲主機安全基礎版将對全網中小企業免費開放,同時免費開放資産管理和一鍵體檢能力。
從三家降幅來看,主機、服務器等硬件是各家的降價 " 主力産品 ";相比之下,網關和數據的降價幅度要更小。值得強調的是,中小企業客戶是截至目前降價潮中的較大受益方。
不過,5 月 17 日下午,中國移動方面回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本次移動雲優惠是有時效的,活動領券時間爲 5 月 17 日 -5 月 30 日,優惠券有效期爲 90 天。
但記者注意到,除了試用産品的有效期爲 1-3 個月外,大部分直降産品都是包年價格,就算活動有時效,購買企業也起碼可以用上一年或更久。
圖源:中國移動
IDC 中國研究經理崔婷婷總結指出,從目前的信息來看,降價是多維度的,不同産品線和不同時間段具體情況有較大區别。除了産品價格外,咨詢、建設和運維服務同樣是重要的成本支出。另外,公有雲大客戶本身有一定議價權,因此降價行爲折射到具體市場落地中,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阿裏雲降價或爲給分拆上市 " 繡花 " 雲廠商們會否接招?
用性價比吸引中小企業,對天翼雲及其重點客戶國央企業的回避意味有點明顯。
阿裏雲降價的第二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圖從一名中國電信雲業務工作人員處了解更多信息,根據該員工透露,各廠商雲業務的價格戰已經停了 2、3 年的時間,大家都在嘗試去标簽化。至于此次爲何會再次開啓價格戰,上述人士認爲,或許是近期企業上雲需求較爲旺盛,不論是國企還是私企,大家也都十分關注性價比。談及天翼雲是否會跟進降價,該人士稱:" 可能會有折扣,但我們也有底線的。"
不過,不少業内人士并不認爲需求是導緻這次降價的唯一原因。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看來,價格戰再現原因有三:一是雲計算市場增長低迷,競争加劇,加上行業長期缺乏創新,産品與服務同質化,市場競争紅海化,價格成了唯一的武器。
二是市場不振。" 最近兩年,頭部雲計算廠商的市場份額遭遇蠶食,政企市場開拓不力,不得不祭出價格戰的法寶以做反擊。"
至于其三,則是頭部廠商所在企業集團計劃分拆,雲計算業務具備上市條件;爲提升 IPO 估值,需盡快提升業績,以價格換地盤。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的支持。在他看來,阿裏戰略架構重組調整後的第一個市場大招放在了獨立後的雲業務價格戰上,反映出其對自身雲業務的市場優勢和成本控制力有很強的信心。" 一旦阿裏雲實現了市場份額的進一步鞏固,就能爲未來獨立上市奠定大局。從這一角度來說,阿裏雲有比華爲雲,騰訊雲更爲強烈的市場變革意願。"
此外,崔婷婷還指出,随着公有雲 IaaS 資源池的不斷擴大、PaaS 和 SaaS 産品的研發不斷投入以及客戶群體雲消費能力的不斷加強,頭部雲廠商在價格上确實有了更多騰挪的空間。
有趣的是,在國内雲業務市場日益内卷,頭部廠商位次風雲變幻的當下,阿裏雲的做法,讓陳佳想起了前期同樣逆勢降價,引爆電車價格戰的特斯拉。彼時正值國補退坡、廠商提價的關鍵節點,特斯拉能推出全面降價,不僅要頂住來自消費者權益的壓力,更要對當時正值産能爬坡的中國産業鏈和供應鏈有精準掌控。
這招險棋,從銷量及其他中資廠商接招價格戰的事實來看,特斯拉是賭對了。
若繼續對标電車市場價格戰走勢,在陳佳看來,初期各大中資廠商因缺乏成本控制和定價能力,隻能被迫第一時間接招;但擁有核心競争力的比亞迪卻反其道而行之,先提價再優惠,反而進一步鞏固了其全球第一的市場份額。
不過,刨除稱降價是限時活動的移動雲,目前真正下場的隻有兩家。其他雲廠商是否接招,計劃如何接招将是市場演變的核心點。陳佳還提出," 跟進 " 降價不會波及有自研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的廠商,起碼短期内未他們未必會全面跟進降價。
" 以華爲雲爲例,無論是電信基礎設備、物聯網網絡硬件、鴻蒙與歐拉軟件和生态環境;麒麟和 AI 芯片的研發設計,華爲雲雲業務的整合性與完成度很有優勢。加上鋪設雲渠道時通過外包模式對三四線城市進行覆蓋,即便接招價格戰,短期内華爲雲不一定會跟着阿裏雲走,其他大廠亦是各有打法。"
目前可知的是,阿裏雲的價格戰策略對其他在某個細分市場缺乏核心競争力,或在自主研發和成本控制方面有較大短闆的雲企業來說,很可能會造成短期财務壓力。
" 在目前國内雲業務市場本質上已經高度同質化和極度内卷的條件下,被迫接招将會是大多數雲廠商的占優策略。" 陳佳稱。
崔婷婷也認爲,短期内降價必然會對公有雲服務商盈利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從目前降價産品範圍來看,影響應在可承受範圍内。從長遠計,降價是否會對未來雲市場格局造成明顯沖擊還需要對市場持續觀察,在同質化較嚴重的領域,可能會出現更多跟進的行爲。
更爲重要的是,在陳佳看來,本次阿裏降價帶動的市場變革将從微觀市場上逐漸傳導到産業鏈上下遊各端,倒逼全産業鏈自研創新加速,客觀上有利于強化中資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有利于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國雲威力初顯,AGI 來勢洶洶 如何守好護城河?
至于究竟是什麽打法,眼前的大趨勢和市場格局已經十分明顯。
按照時間順序,先回顧格局變化。
國際數據公司(IDC)此前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2 年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2 年下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中,阿裏雲、華爲雲、中國電信天翼雲、騰訊雲和 AWS 市場排名前五位。騰訊雲掉出前三,天翼雲完成上位。
對國内雲市場來說,這一結果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去年 7 月,天翼雲正式官宣加入國雲戰隊,意味着在全面上雲和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求穩的國央企成爲其它競争者不可小觑,又很難觸及的客戶。
4 月 28 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 · 雲生态大會天翼雲展台現場獲悉,截至當日,天翼雲服務的央國企主客戶約在 2000 家左右。
另據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趙世堂在 4 月底召開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雲生态大會上的說法,通過組織中國電信建設央企雲資源池,中央企業上雲覆蓋率達到 86%。
前述天翼雲展台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企業選擇國資雲,一方面是由政府主導,另一方面,國資雲在被選擇前也會有很多考核,技術、兼容性,安全是得過論證的。 這也就解釋了,爲何此輪降價,廠商都瞄着中小企業使勁。
陳佳也從市場格局重組優化的角度對這一排位變化進行了分析。
在他看來,經曆了前期大量粗放式資源投入與圈地式市場策略博弈之後,尤其是經曆了過去三年疫情和經濟下行疊加沖擊之後,雲業務細分市場更爲精細化,同時帶動市場競争策略更爲精準化。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卉 攝
央國企上雲,成本能打到多少?
根據上述展台工作人員介紹,按照上雲程度劃分,其接手的幾個中輕度上雲客戶年化一般在幾百萬左右。" 按統一維度來看,如果全是央企集團總部自用的話,系統不會太多。輕度,中度差不多就能滿足。"
2022 年,天翼雲給中國電信(SH601728,股價 5.85 元,市值 5353.2 億元)帶來了 579 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 107.5%。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還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2023 年天翼雲的目标是收入達千億。
然而,還不及感慨 " 國雲力量 ",全球範圍的新一代 AGI(通用人工智能)革命就快速襲來,微軟、谷歌、亞馬遜等一線廠商開始将 API 算力開發工具深度植入其雲搜索雲計算服務中。
盡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革命浪潮席卷之前,絕大部分龍頭科技企業已經把戰略業務自研創新的重點押寶到了雲業務上,但 AI 力量還是刷新了雲業務的認知。硬件層面,據陳佳介紹,以英偉達爲代表的 AI 芯片在全新的人類數據工業與消費應用場景下的專業表現,甚至彎道超車了傳統的 PC 桌面級芯片和 ARM 的異動芯片組架構。在雲業務底層架構中植入 AI 硬件基礎,成了當前各大巨頭争相競賽的紅海市場。
" 實際上,近期阿裏雲主動采取激進的價格戰,恰恰就是這個紅海市場初見端倪的例證。" 陳佳稱。軟件層面,依托大模型而誕生的一大批新 API 類開發工具,已經急速滲透到全球頭部雲業務企業的産品研發和服務策略中。
被迫也好,主動也罷,雲廠商都得加入這場革新。
例子近在眼前,阿裏雲近期推出了 " 千問專屬大模型 ";中國電信發布了 " 星河通用視覺大模型 2.0",走的都是智能上雲的路子。在崔婷婷看來,AI 能力的提升和底層資源調度能力相結合,其實是有力支撐了雲服務商的成本持續優化。
中國電信星河大模型 每經記者 楊卉 攝
接踵而來的變革中,誰能搶占先機或繼續保持優勢?
張孝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AI 爆發有可能提升頭部廠商地位,削弱尾部廠商競争力,但 AI 雲算力的構成是 GPU 芯片,價格高昂不說,數量也有限,主要由頭部大廠部署,而中尾廠商長期處于虧損狀态,資金有限難以跟進。
陳佳更直言,面對國内雲計算市場格局加速重構和人工智能浪潮,阿裏雲大打價格戰,以先行者的姿态最大化攫取市場份額的戰略意圖是非常明顯的。但國内雲市場,價格戰也好,頭部市場格局重構也好,都是表象,決定整個行業走勢的,是 AGI 爲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已滲透到國内雲業務市場。
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給雲廠商出了個主意:國企公有雲主要占領 IaaS,PaaS 這些屬于基礎設施的雲服務市場;現有民營幾大龍頭企業在這些領域競争優勢很有限,應專注各自擅長的專業領域,通過專業化的雲服務,特别是依靠人工智能賦能的 SaaS(軟件即服務),MaaS(模型即服務),有望成爲利基市場龍頭,從而減少價格戰對收入和利潤的侵蝕。
(實習生肖志文對本文亦有貢獻)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