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來源 | 觀潮新消費,作者 | 青翎,編輯 | 杜仲
職場上的生存鬥争、情感關系中的困頓掙紮、原生家庭的傷害反複以及對未來的迷茫彷徨……種種的現實困境将這一代年輕人逼到 " 發瘋 " 的邊緣。
小紅書上關于 " 内耗 " 的筆記超過了 245 萬條," 内耗型人格 "、" 内耗型家庭 "、" 内耗型戀愛 " 等高頻搜索詞條無一不是年輕人對自我和現實的拷問。
以 95 後、00 後爲代表的 Z 世代多是獨生子女,個體化的成長環境與現代化教育注定了他們自我意識的萌發遠比上一代人深遠,而當他們開始脫離家庭,以獨立的個體身份闖入時代洪流,伴随而來的孤獨感和無力感往往更加強烈," 發瘋 " 的背後是想要被 " 療愈 " 的欲望。
需求養育了市場,那些想要得到 " 出口 " 的年輕人正孕育出萬億級的療愈市場。
全球健康研究所的報告《全球健康經濟:超越新冠病毒》預測,全球療愈經濟将以每年約 10% 的速度增長,到 2025 年,療愈經濟的市場規模将達到 7 萬億美元。
當無數的難題勾連成一張名爲 " 困境 " 的大網,年輕人早已無暇解決一個又一個具體的難題,在環繞四周的困境面前,他們首先需要的是 " 透氣 ",這便是療愈的價值。
困境不死不滅,療愈生生不息。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迎來第一次發展高峰的佛教文化今年又一次闖入大衆視野,而這次帶火它的卻是年輕人。
北京的雍和宮、潭柘寺,長沙的開福寺、洗心禅寺、麓山寺,杭州的靈隐寺、法喜寺,寺廟成爲年輕人的打卡聖地,佛珠手串也成爲當下最流行的社交産物。
在線票務平台的數據顯示,2023 年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近 50%,其中 80 後和 90 後占比超過六成。
年輕人未必真的信佛,但在現實的拷打面前,把難題丢給菩薩似乎是唯一的解決方式。寺廟不隻是寺廟,還是年輕人的靈魂寄托。
比如北京的網紅寺廟卧佛寺,隻因 " 卧佛 " 與 offer 諧音,便引來無數工作沒着落的年輕人慕名打卡,在上進和上班之間,年輕人選擇上香。
神仙不夠," 半仙 " 來湊。
流竄于街頭巷尾、戴着墨鏡貼着神符拿着竹竿坐着馬紮的 " 風水先生 " 們正在消失,但以塔羅牌、看星座爲代表的西方算命(占蔔)形式卻在年輕人中越來越流行。
盡管各大社交平台都給出了 " 純屬娛樂、請勿輕信 " 的提醒,卻依然擋不住年輕人對塔羅牌的關注。抖音話題中 " 塔羅牌 "、" 塔羅牌測試 "、" 塔羅牌教學 " 的播放量分别達到 17.9 億次、29.2 億次和 1.1 億次,B 站不少塔羅牌相關視頻點擊率超過百萬,最高的點擊率甚至逼近 500 萬。
(圖源 B 站)
另一種則是看星座,如今全網最知名的 " 星座大師 " 莫過于陶白白,憑借測算的 " 精準 " 以及随之而來的多次熱搜,陶白白迅速在全網走紅,全網粉絲量超過 5000 萬,本人還榮獲克勞銳年度最具影響力星座自媒體。
除此之外," 免費在線測八字 "、" 線上占蔔問吉兇 "、"AI 智能免費算命 "、"AI 智能人臉看相 " 等新潮算命方式層出不窮。" 我能上岸嗎 "、" 我該分手嗎 "、" 我可以裸辭嗎 " ……年輕人無數次的叩問打造了算命師的 " 鐵飯碗 "。
" 求神問道 " 給出的是對命運的 " 答案 ",但僅有一個虛無缥缈的答案顯然解決不了年輕人實際的困境,于是主打舒緩情緒、排解壓力的正念、芳療、頌缽等新型療愈方式開始出現。
午夜時分,小紅書上的頌缽直播間開始高頻出現,直播間内,主播不再頻頻說話,而是手持缽槌時不時輕敲缽體,讓缽體發出低沉的音質,以此達到助眠、纾解抑郁情緒的效果。
除了頌缽傳出的敦厚之音,小紅書上還不乏利用雨聲、海浪、溪流等多種白噪音助眠的直播或短視頻,光 " 白噪音 " 的相關筆記就有近 30 萬條,甚至還有專門提供白噪音的解壓助眠 APP。
聲音之外,氣味也在治愈年輕人的焦慮,芳療得以走紅。芳香療法結合了藝術與治療的雙重功能,運用芳香植物萃取的精油,按照科學配比的方式進行皮膚養護、情緒調理和療愈身心。
發表在《世界睡眠醫學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曾指出,正念冥想聯合芳香療法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睡眠質量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而芳療的實現并不難,一瓶精油、一個香薰往往就能達到目的,如果想體驗一下高階玩法,也可以參加一些芳香冥想沙龍。
對部分重度焦慮的年輕人來說,隻在家裏療愈遠遠不夠,擺脫當下去往陌生環境或許才更有效,于是禅修成爲不少年輕人短期逃避現實的選擇。
短期禅修花費一周左右的時間,遁入山林寺廟,與佛門子弟同吃同住,體驗出家人的生活,在早晚功課、上殿過堂、誦經禮佛中纾解壓力。
打開小紅書,與 " 療愈 " 相關的筆記高達 305 萬篇,但不同于早已科學化、正統化的心理咨詢,禅修、瑜伽、頌缽、芳療、正念、冥想、靈修等新型療愈方式正在成爲這屆年輕人的心頭好,大有從 " 旁門左道 " 進化爲 " 正統世家 " 的趨勢。
往大了說,算命、塔羅、星座乃至買彩票都能算療愈經濟的一環,本質上來看,所謂療愈即 " 精神按摩儀 ",根治不了問題,但可以讓人舒服,并且合法。
年輕人越 " 瘋 ",療愈的需求越高。
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面臨着職場和生活的雙重壓力,而當下時代的複雜性更加劇了他們對未來的不确定,迷茫和焦慮成爲時代的關鍵詞。
北京知萌咨詢機構發布的《中國消費趨勢報告》對 3000 名 18-59 歲互聯網用戶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 76.2% 的消費者會感覺到焦慮,來自工作、家庭責任、金錢、經濟形勢和家人健康的壓力成爲焦慮的五大主要來源。
長期處于焦慮等亞健康的精神狀态,心理疾病便會随之而來,2021 年 10 月,醫學期刊《柳葉刀》就曾發布報告,"2020 年全球共 2.46 億人患抑郁症,3.74 億人患焦慮症。"
2022 年,在第二屆世界衛生健康論壇上,中科院院士陸林更是直言:" 到今年,全球精神疾病(覆蓋面)已經超過了 10 億人。"
随着心理疾病被更多人擡出水面,行業的市場規模也在不斷壯大,華經産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2020 年,我國心理咨詢業市場規模分别爲 334.5 億元、377.1 億元、406 億元和 480.4 億元,增速分别爲 12.74%、7.66% 和 18.33%。
但同時我國心理咨詢行業依然存在供不應求、入局門檻低、咨詢師良莠不齊、行業定價混亂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心理咨詢仍然沒能完全擺脫污名化,大多數人對此諱莫如深,即便身處精神亞健康狀态,也很難敲開咨詢師的大門。
相比于心理咨詢,療愈聽上去 " 恥感 " 沒有那麽強烈,做心理咨詢等于默認自己 " 有病 ",而做療愈給出的暗示則是 " 狀态不好 "。
另一方面,在許多人眼裏,如果心理咨詢是治療,那麽療愈則是預防,通過療愈及時幹預,避免心理亞健康發展成心理疾病開始成爲共識。
就療愈本身而言,它們也并非如外界猜測那般故弄玄虛,冥想、正念、瑜伽乃至頌缽、芳療、繪畫療愈等手段也有一定程度的原理佐證。
以頌缽爲例,尋常人眼裏的頌缽無異于 " 敲碗催眠 ",玄學感拉滿,但事實上,頌缽屬于體感振動音樂療法的一種形式。
它的原理是通過體感振動有效放松鄰近部位的肌肉,并且調節局部血流量,安撫情緒,強化音樂-情緒-生理反應通路,從而改善亞健康狀态。
而頌缽所屬的音樂治療學早在 20 世紀 40 年代便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在美國,我國則在上世紀 70 年代到 90 年代發展出以傳統五音療法、氣功音樂引導法、笛療法、音樂電療爲主的現代音樂治療,今年 4 月," 音樂療法 " 還被首次納入四川省醫保。
再比如藝術療愈中經典的曼陀羅繪畫,心理分析學派創始人榮格發現,曼陀羅作爲一種原型圖式,通過神秘的幾何結構、能量和色彩,可以連接我們的内在力量,創造出一個強大的能量圈。
在榮格和諸多心理學家的推動下,源自佛教的曼陀羅繪畫開始被引入心理學範疇,成爲藝術治療的重要形式,不少研究結果表明,曼陀羅繪畫有利于減緩焦慮、提高注意力,甚至能用于特殊人群的心理治療幹預。
故而,當心理咨詢尚未被大衆普遍接受時,療愈作爲弱化了 " 恥感 " 同時又有一定依據的解決方案成爲精神亞健康人群的心靈歸屬。
而當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療愈,療愈本身也逐漸成爲一種風尚,即便自己 " 沒病 ",但做做冥想、做做瑜伽總沒壞處。Keep 運動研究院數據顯示,從 2022 年起,每月有 30 萬人在站内搜索「冥想」關鍵詞。
社交媒體上年輕人集體性、自發性地發洩情緒也将 " 療愈 " 逐漸推向台前。
打開小紅書,目光所及之處可謂哀鴻遍野,從原生家庭到戀愛關系再到職場經曆,年輕人不願意承認自己 " 有病 ",卻願意細數 " 傷痕 "。
他們在自己的賬号裏袒露心扉,在别人的評論區安慰鼓勵,社交媒體正形成一種無比包容的結界,任何一種 " 發瘋 " 行爲在這裏都能得到理解,療愈越來越成爲一門 " 顯學 "。
苦難不一定是自己的财富,但一定是别人手裏的财富。
夜深人靜,随手在小紅書點開一個頌缽直播間,正準備聽着缽音入眠時,左下角彈出一個頌缽的購買鏈接,買下它,才算處理完入睡前的最後一件 " 俗事 "。
它們大小不一,價格低至百元,上達萬元,商品詳情頁中通用的 " 手工鍛造 "、" 源自尼泊爾 "、" 人體工學 " 等關鍵詞或許很難解釋百元和萬元之間的差異,至少沒有詳情頁明确寫道,萬元産品比百元産品緩解焦慮更有效。
與此同時,古老的頌缽也開始 " 走近科學 ",一些實用新型頌缽專利悄然出現,其名爲電子頌缽,但實際上隻是以機械設置取代手工操作,避免頌缽中斷,提高冥想專注度,所謂的科技也隻是 " 狠活 "。
(圖源天眼查)
除了通過直播賣貨,另一種賺錢方式是通過線下體驗賣服務,如果說線上參與療愈可類比跟着劉畊宏跳操,那麽線下療愈服務便是在健身房請私教。
但大衆點評所顯示的門店中,真正提供正念、頌缽、芳療等療愈服務的并不算多,盡管部分門店名帶有 " 療愈 " 字樣,但主打的服務卻是面部清潔、毛發管理、美白嫩膚以及理療按摩、瘦身塑形等偏美容美體的項目。
而這些美容美體的服務價格不菲,門店往往會爲高客單價項目配上專業名詞以提高溢價能力,比如瑞士法爾曼面部護理、以色列死海泥裹膚、夏威夷神廟海浪式按摩等等。這些項目與其說是療愈,不如說是保養。
療愈風尚帶火的不止有 2C 業務,以培訓療愈師爲主的 2B 業務也開始潛滋暗長。
這些療愈師培訓往往針對待業在家的人群,比如寶媽、失業年輕人等,他們一方面宣稱療愈經濟時代到來,并提到自己通過做療愈師獲得高額收入,另一方面又極力矮化療愈師入行門檻,宣稱零基礎也能入行。
但和 2C 項目一樣,療愈師培訓也沒有統一标準,收費從幾百到上千都有,所學内容也模糊不清,在提到療愈師具備的能力時,他們往往會使用 " 共情力 "、" 覺察力 "、" 苦難的經驗 " 之類的雞湯話術,甚至有療愈師直言不用在意證書、内容," 真正的自信來自于療愈的實力 "。
(圖源小紅書截圖)
因爲缺乏第三方鑒定,普通人很難判斷這些培訓機構是否是 " 草台班子 ",與心理咨詢師行業對比來看,盡管人社部在 2017 年取消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證,但心理咨詢師從業資格仍需第三方機構認定。
換句話說,心理咨詢師至少是一個需要考證的職業,相比之下,尚在早期的療愈行業才是真正的草莽江湖:沒有入行門檻、缺乏評價體系、非監管部門所涉範圍、所有内容與收費完全取決于個人。
無論是賣貨、賣服務還是賣課,都能看出當下的療愈賽道魚龍混雜。所謂療愈,其概念本就模糊不清,很難講得清何謂療愈,這也就導緻許多具體服務都能被框在 " 療愈 " 二字中,按摩 SPA 雖與想象中的精神療愈相去甚遠,但也很難否認它具有療愈功效。
說到底,有沒有得到療愈,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我們很難一棍子打死所有療愈項目,稱他們在收 " 智商稅 ",但處于模糊地帶的确讓療愈背上了不确定的枷鎖,使其更容易遭受兩極化評價。
當 " 療愈 " 發生扭曲,原本隻是緩解壓力的療愈變成 " 救命稻草 ",而提供療愈方法的人則會被當成 " 救世主 " 一般的存在。
比如近期被曝光的 " 學霸貓 " 及其背後的身心靈組織,其奉行的 " 零極限清理法則 " 主張人們可以百分百對自己負責。如果感到不安,那都是因潛意識裏的擔憂、害怕、期望而起。
在這個世界觀裏,所有的情緒都是庸人自擾,隻要學會 " 清理 " 情緒,痛苦便會消失不見。因此,所謂的 " 窮 " 不是一個客觀狀态,而是對金錢的窘迫心理,隻要克服這個心理,每個人都可以财富自由。
(圖源學霸貓文章《全面放手金錢焦慮!讓金錢自動跟着你走》)
在這種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以及學霸貓成功人生的雙重加持下,她的信徒們不計成本、随心所欲地消費,但這種精神烏托邦顯然難以長久,造成的結果便是其學員負債累累,而學霸貓本人卻可以利用大家對金錢的無所謂,屢屢提高收費标準,甚至不需要作出解釋。
外人很難理解這種顯而易見的騙局爲何能屢屢引人上鈎,但當朝聖的學員背負着巨大的痛苦,任何宣稱能解決痛苦的 " 出口 " 他們都會一試。
但所謂療愈,從來隻是緩解壓力,不負責根治痛苦,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 " 出口 ",如果有,也隻是精心編織的騙局。
沒有真正的 " 救世主 ",除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