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全球最知名的遊戲商之一。
旗下的各種經典遊戲,是無數人的童年回憶。
最近上映的《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就是出自它們家的大 IP。
不過,魚叔今天不說水管工,而要說說任天堂曾經的一段秘聞。
不僅關系到品牌的發家,還涉及到驚悚的政治較量。
最近上線不久的一部新片,就爲我們揭露出了這段鮮爲人知的内幕。
而一切的核心,都源于一款人盡皆知的遊戲——
《俄羅斯方塊》
Tetris
遊戲,想必大家都玩過。
但電影,估計很少人能猜到劇情。
當初得知俄羅斯方塊要拍電影時,魚叔也不禁沉默了。
就那麽幾個方塊,怎麽拍電影?
沒想到,這是一部政治驚悚片。
口碑還不賴。
上線至今,豆瓣評分已經漲至8.1。
爛番茄上,80% 的新鮮度,92% 的觀衆好評度。
絕對是今年值得一看的好片。
主演,是憑借《王牌特工》一炮而紅的塔倫 · 埃哲頓。
這回他特意貼上了小胡子,試圖打破曾經的形象限制。
電影既然以「俄羅斯方塊」爲名,風格上也極盡還原一種早期電子時代的複古感。
片中很多地方,特别使用了 8 位像素的動畫風格。
比如,貫穿全片的各種轉場。
再比如,介紹角色時,會用上老式遊戲機慣有的「PLAYER 1」等字效。
最讓人驚喜的,則是在最後的追車戲。
車輛的碰撞,人物的反應,都變成了小方塊。
如此一來,不僅讓原本有些俗套的追車戲多了些趣味性,也能勾起無數觀衆的童年情懷。
本片講述的是,圍繞俄羅斯方塊這款遊戲展開的一場版權大戰。
這場版權大戰,不僅僅是商業交易這麽簡單。
由于正處于冷戰背景,版權之争也涉及到了當時全球兩個最強大的政治體系。
故事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說起。
前蘇聯的計算機工程師帕基特諾夫,在工作之餘開發出了一款消除類小遊戲。
靈感,來源于童年玩過的拼圖遊戲。
這便是「俄羅斯方塊」的誕生。
1988 年,美國人亨克(塔倫 · 艾格頓飾)在電子展上第一次見到了這款遊戲。
一上手就着了迷。
當即決定,要拿下這個遊戲的發行授權。
他找到任天堂,尋求合作。
恰巧,經典掌機「gameboy」正在開發階段。
如果俄羅斯方塊能和這個掌機一起走向市場,那必然會大賺一筆。
亨克決定冒一次險。
傾盡全部家當,去買遊戲版權。
但,他完全沒有預料到,這款遊戲背後有着無比混亂的版權關系。
彼時,一款遊戲想要走出蘇聯,并不容易。
雖然帕基特諾夫是遊戲發明者,但他是在單位裏使用公家電腦進行的開發。
所以按照法律,俄羅斯方塊的遊戲版權,歸國家所有。
掌握談判話語權的,是蘇聯政府部門。
最初發現俄羅斯方塊潛藏商機的是英國人,斯坦恩。
作爲一名遊戲發行商,他是第一個把俄羅斯方塊帶向蘇聯以外的世界。
也是第一位擁有俄羅斯方塊遊戲版權的外國人。
然而,他的版權關系也不夠明确。
他與蘇聯政府沒有簽署任何紙質合同,隻有一封電報。
字眼上的意義不明,也模糊了版權許可的授權範圍。
想要讓交易合法,紙質合同必不可少。
而受此牽連的還有一位當時的富豪——麥克斯韋。
他從斯坦恩手中買下俄羅斯方塊的版權,并構想出一副宏偉商業藍圖。
從電腦開始,再到電子遊戲、街機遊戲、桌遊等所有的遊戲。
麥克斯韋是英國響當當的大人物。
而且與蘇聯領導人私交甚好。
在克裏姆林宮,他的名氣早就廣爲人知。
如果按照這層關系,麥克斯韋拿下俄羅斯方塊是遲早的事。
問題是,麥克斯韋不想給錢。
他始終堅持用百科全書和蘇聯做交換,遲遲不願履約付款。
正是這股輕蔑的态度,逐漸爲他在這場版權之争中蒙上陰影。
冷戰格局下,商業版權的争鬥逐漸升級,無形間上升至政治對抗。
一款簡單的遊戲背後,利益關系錯綜複雜,國家級别的監控與幹擾,更是牽扯其中。
電影裏也有諸多情節展現這種「對抗」。
比如亨克一來到蘇聯,就已經處在嚴密監視之中。
看似随便找的翻譯,其實是情報機構 KGB 的一員。
再比如,蘇聯官員同時與三方交流版權。
還說自己是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方式,玩了一出以牙還牙。
不過,當時的蘇聯已經處于分裂的前夕。
整個社會都彌漫着一股混亂、不安的氣息。
那位一直給亨克設阻的 KGB,就試圖暗中受賄,爲己牟利。
電影裏甚至還出現了戈爾巴喬夫。
借他之口說出了當時蘇聯遭遇的政治難題。
盡管面前是「好友」麥克斯韋,但戈爾巴喬夫眼下顯然無心幹涉一款遊戲的歸屬。
有一個支離破碎的國家等着他去操心。
然而,無論是雜亂的版權糾紛還是緊張的政治對抗,最爲諷刺的一點是:
整個交易過程中,唯一沒賺到錢的竟然是遊戲的發明者。
不僅如此,帕基特諾夫還因爲與外國人接觸,而遭到監控。
從他的經曆便可以看到,創新人才當時受到的桎梏。
整體來說,将一場版權之争拍成政治驚悚片,大部分觀衆是買賬的。
良好的口碑,也說明了一切。
但,也不乏一些批評的聲音。
主要集中在與真實曆史的出入,被人質疑「夾帶私貨」。
「這部電影全是謊言!」
電影中,确實存在不少添油加醋的成分。
特别是 KGB 對于版權紛争的深度參與。
不過,這其實是很多電影中都存在的現象。
一部電影爲了戲劇性而犧牲一定的真實度,顯然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單純按照真實曆史拍一部商戰片,那結果必然是可想而知的無聊乏味。
要想使一部常規傳記片變得有趣,就勢必要加上特工、打鬥追車等讓人緊張的元素。
再配上精彩的剪輯和配樂,才能把一個故事講得熱血沸騰。
不過,魚叔也不是在說這部電影很完美。
在找來相關紀錄片看過後,還是不免爲電影舍棄的部分真實情節而感到可惜。
版權之争的整體情節,其實與真實曆史出入不大。
混亂的授權鏈、對電腦系統理解誤差導緻的合同問題、任天堂的險中求勝等等。
除了沒有政府的過度幹預,基本做到了還原史實。
相較于電影裏着重渲染政治驚悚感,真實曆史更有濃厚的商業沉浮意味。
就像最後的赢家任天堂,當時正處于困境,遭到了競争對手雅達利的 1 億美元巨額訴訟。
而在俄羅斯方塊版權一戰中的勝利,給了任天堂絕地反擊的機會。
最終反手打敗雅達利,不僅讓自己的産品銷量大增,更是間接導緻雅達利的日漸衰落。
不過相比那些商業競争、政治博弈之類,最讓我挂念的是整個故事裏最關鍵的兩人——
亨克、帕基特諾夫。
兩人初次見面,便一見如故。
雖然生于不同的國家,卻像是一對知己,熱情地交流着遊戲的各種方式。
在蘇聯解體後,帕基特諾夫在亨克的幫助下移居美國。
之後不久,他終于收到了來自俄羅斯方塊的第一筆版權費。
再到後來,兩人共同成立了俄羅斯方塊公司。
赢得的不僅是一款遊戲的版權,更是深厚的友誼。
俄羅斯方塊雖然隻是一款遊戲,但其背後承載的情感價值卻是無比厚重的。
就像是所有童年時玩過這款遊戲的人們。
即便已經很久沒再碰過,但再次想起它時,還是會會心一笑,回味起小時候沉浸其中的快樂時光。
這款簡簡單單的遊戲,打破了國家壁壘,勾連起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建立起相同的情感連接。
而這,恰恰也是電影《俄羅斯方塊》最可貴的地方。
全文完。
助理編輯: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