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沒有一部電影像它這樣,在還沒正式上映,就掀起如此大的波瀾。
雖然電影主創們帶着委屈和受害幻想,将這場紛争視作挑釁與蓄謀;但事實上它僅僅隻是網友 " 期之深,責之切 " 的憤怒。
最近在風口浪尖兒上的《我本是高山》電影主創們,恐怕難得一日安眠。
當然了,輾轉反側的絕對不止他們。
在雲南山區學校深耕 40 年,牽頭創辦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将超過 2000 失學女孩送出大山的 " 奇迹校長 " 張桂梅女士:
無兒無女,散盡積蓄的她,以一種自我燃燒的方式,爲促進貧困山區的教育公平做出傑出貢獻,曾數次令全網潸然,被評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張桂梅女士的創舉足以獲得七一勳章表彰,事迹被寫進共和國簡史,她是一個躬身奮鬥在教育基層,信念堅韌,品性高潔的女戰士。
圖源:張桂梅相關紀錄片
在數月之前,根據張桂梅事迹所拍攝的電影《我本是高山》曾獲得過全網期待,包括蟬主也曾帶着滿心期盼寫文呼籲大家重點關注。
然而,口碑的坍塌來得如此迅猛,所有人始料不及。
沒上映先翻車,
矛盾分歧在哪?
點映看過正片的觀衆首先對片中多處情節提出質疑——
1,女學生貪玩逛街去網吧故意逃學的例子,有違貧困山區的真實情況,也不符合采訪紀錄片中多次強調女孩因父母重男輕女,被迫辍學的大概率事件;
圖源:網友找到未辦女校前,
張老師班内男生逃學上網的記載
2,每當張校長遇到辦學挫折,就頻繁出現張校長亡夫的片段閃回,仿佛對亡夫的緬懷成爲她的精神支柱,卻鮮少提及張桂梅女士多次在采訪中提及的信仰和力量;
3,片中高濃度地呈現出女老師的負面印象:
帶頭搗亂上天台吃燒烤,嘲笑 " 那老巫婆腿腳不好 ";破壞團結叫嚷着不幹了要拆夥,背後講張校長是非;
圖源:網友評論
沒有主心骨地盲從男友來支教,受不了條件艱苦逼問男老師 " 要我還是要她們(學生)" 的……都是女教師。
用女老師的鄙陋,反襯男教師堅守陣地,無怨無悔支教,從不嚼舌根講是非的偉岸;
4,以及主創重點塑造出來以作後續反轉的 " 農村酗酒母親 ",更是大範圍遭到有農村生活經驗網友的反駁:以農村裏女性地位之低,勞務負擔精神壓力之重,喝農藥的女人比酗酒的多;
圖源:張桂梅相關紀錄片
5,片中的張校長總處于一種應激狀态,譬如面對從華坪女高畢業,又回到女高教書的女教師,指責她意外懷孕,因她要照顧病孩需要請假而大發雷霆,勒令辭職交接……顯得苛刻而不近人情。
明明是一部爲了宣揚偉大女性的電影,卻頻頻惹上 " 女冠男戴 "、" 男罪女背 " 的争議,讓網友怒火湧動。
事實上,藝術作品被打低分是常有的事,哪怕豆瓣榜單 TOP 10 影視作品的評論區也一樣有差評。
争議不可怕,但将這星點的小火花引爆成一場大範圍輿論的,卻正是電影主創自己。
面對質疑,主創們沒有拿出調研筆記,或者給出人物原型的采訪,更沒有拿出探讨态度。而是進行了一番失态,發癫式,顧左右而言他的攻擊。
圖源:編劇發言
編劇自比高山,罵異見者是懦夫;官号自封公主,甩鍋境外勢力;平台下場控評,大範圍删号捂嘴……
多番騷操作徹底激發了網友的逆反情緒,罵聲越盛,将電影踩得一無是處。
近幾日來,創作團隊回過神來想拉張桂梅女士和華坪女高師生到現場,靠他們做背書給自己撐腰。
殊不知反映後現場采訪時,張桂梅女士拒絕評價,三個電影裏的原型人物:教育局長,辦公室主任,曾是女高學生畢業後回到女高任教的女教師,則在憶苦思甜後委婉地表示——
他們沒有吼過張老師,張老師也沒有吼過他們;電影篇幅太短不足夠展示故事,期待電視劇;張老師對自己很好,沒有(像電影中)那樣。
圖源:電影路演直播
導演和主持人隻好一而再地解釋:
電影角色不是 100% 符合現實人物,和原型不一樣,存在藝術創作,可以看做是平行時空的故事。
不少網友哂笑:破案了,那一開始大家質疑的時候你們在跳腳啥呢?
主創的自我意識已經強過了傳記電影中的人物。編劇情緒失控是真,倒怪觀衆污蔑是真;未正面回應争議,沒拿出誠懇态度,反而甩鍋網友惡意挑撥是真。
總總操作下,作品口碑的滑坡已經無可挽回。
它被全網炮轟,
僅僅是罵還不夠。
有一說一,咱們說句公道話。
片中除了争議,其實也有很多感人的女性故事:
比如山英山月兩姐妹的故事,提到賣女兒換彩禮補貼兄弟娶妻的陋俗,指出女性出嫁後遭到家暴在孤立無援中死去的問題,整體脈絡強調張校長對女孩們的激勵鼓舞救贖……
這也是主創們委屈感的來源:
我明明講了很多女性互助互救故事,哪怕有細節不對,充其量就是 " 瑕不掩瑜 ",怎麽全網都喊打喊殺了?一定是有人想搞我。
站在同爲創作者的角度,始終願意帶着善意去估測:創作方不會沒事砸錢去故意拍一部抹黑主角、激怒觀衆、砸自己飯碗的電影。
圖源:《我本是高山》
但最終這部作品搞砸,得歸咎于:
他們對張桂梅女士信仰的誤解,是因爲潛意識不相信女性能擁有家國大義和精神信仰。
一個簡單的例子:男性偉人的傳記電影裏,感情線和配偶都是花邊,你絕對不會在 "XX 元勳 / 之父 " 中強調他爲初戀回國,他爲亡妻奮鬥。
卻有太多打着女性旗号的作品,把女主角喊作 "XX 女兒 ",給傑出女性頒發 "X 先生 " 證書。
人非草木,思念亡夫是正常,但将對亡夫形象的過度渲染,拔高到成爲幫助她扛過辦學困難的精神支柱,其實是對張桂梅行爲動機的否定。
亡夫不是感召她行動的主宰者,她也不是亡夫遺志的執行人。
我們來梳理一下張桂梅女士人生經曆的時間線——
丈夫去世,悲痛中外調來到華坪,化悲痛爲力量教書(初始狀态與影片對得上);
但在任教期間,捉襟見肘的她也确診了腫瘤,是貧困但淳樸的縣政府和鄉民們五塊十塊的捐款合力救助了她,張桂梅決心要報恩,做點實事回饋當地鄉民;
于是她申請入黨,爲自己尋找一個強大精神信仰;她自告奮勇擔任孤兒院負責人;
又在孤兒院事務中發現:院中男少女多,男童若非殘障絕不會流落到孤兒院裏,卻有太多健康女嬰僅僅因爲性别而被抛棄……
她意識到了重男輕女的觀念,是如何将陋俗和貧窮代代傳播的,這才萌生了要創辦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
拿她緬懷亡夫的人生片段,拍成貫穿終身的愛情高光,就是一種以偏概全。
若真要回放支撐她迎難而上的精彩高光,也該用鄉民爲她湊醫藥費慷慨捐助,身無分文徒步回家的片段,更合情合理。
評價一個女性 " 巾帼不讓須眉 ",誇的不是女性本身,而是通過一位優秀女性襯托整個男性群體。
藝術作品的三觀,不可能反超創作者本人的三觀。
如同一個熱評說的那樣:
" 他們非要在一個純粹偉大的女戰士的故事裏塞進很多男人的影子,他們想讓她做事的動機是因爲男人的思想、成功是因爲男人的幫助,他們不信一個女人能有很高的覺悟和成就。"
從創作技法和後期營銷的角度推測:
片中許多愛情戲份、内部撕 X、情侶鬧掰等争議片段,大概率來源于主創團隊爲了商業上的好賣,将大女主搞事業 + 愛情感情線 + 正反派配角等多個賣點糅雜。
提前将可能會引發熱議的橋段生硬嵌套進去,預埋沖突矛盾,方便後面熱搜營銷。
結果熱度是真的有了,但不是全網爆紅的 " 爆 ",而是引火燒身的 " 焚 "。
藝術創作應該拔高和升華,而不該是篡改、栽贓、歪曲事實、制造矛盾。
"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對于一部原型尚在,網友對細節記憶猶新的真實故事,大家并不需要多麽花哨的叙事手法和炫技特效,僅僅最平實樸素的紀錄片就已經足夠令人落淚了。
圖源:張桂梅相關紀錄片
不過,表示失望,說明曾經有過期待;提出問題,不意味着全盤否定。
即便《我本是高山》在沒正式上映之前,罵戰已經激烈至此,但在這仍然不支持喊打喊殺,要挾下架。
正如媒體人 @蘿貝貝 所說:" 雖然有失望,但我們是需要越來越多的探索,而不是‘看吧這題材不好弄以後别弄了’。"
電影裏的功過,交由大家去讨論和辨析。
我始終相信:真實自有萬均力量。
争議發生後,我花了一整晚時間重看張桂梅女校長大部分的紀錄片和采訪内容。
比起通過濃厚的影視濾鏡去了解被加工過的張桂梅校長,在這裏更想給大家分享我在紀錄片中印象深刻的:《關于張桂梅,我們可能忽略的幾件小事》
她的鐵腕和柔情
無需否認:近乎開天辟地一般,創辦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張桂梅女校長,性格裏一定包含了強勢和執着屬性的。
沒有強大的意志,不敢做這種 " 前無古人 " 的創舉;不夠堅韌,熬不過女校初創時承受的口水和唾罵。
愛之深責之切,她不允許任何人在女高随随便便混 3 年。
她足夠嚴厲,甚至列出的個别規定顯得專橫,說一不二,休想讨價還價。
因爲華坪女高招手女孩不設分數線,所以收進來的女孩成績天差地别。但張桂梅女士要求老師得嚴抓教學,哪怕從小學、初中的課程開始補,填鴨教育也得把水準不一的女學生送進一本。
這需要教育者又當老師又當爹媽,有放棄個人時間和生活的覺悟,全天候陪護在女高,随時給予課程輔導,包攬晚上巡邏,突發就醫時守夜等監護職責。
也要求所有姑娘拼盡全力,早 5 晚 12 地苦學,三年如一日軍訓一般,10 分鍾吃飯洗碗,午休時加塞一堂課,下晚自習後走廊繼續學到宿舍熄燈。
是很苦,但奮鬥的苦必須要吃。
張桂梅女士和她的老師們,是在和女孩的父母搶人,和女孩未來的丈夫搶人,和大山的命運搶人,如若不夠強勢彪悍,就扳不過傳統的手腕。
但她的強勢背後,也飽含着太多的深情:
她以身作則,嚴于律人,也嚴于律己。要求别人的,都是自己要先做到的;
明明是在做扶貧救弱的事業,但她堅決強調,不讓大家把華坪女高的學生稱作 " 貧困女孩 ",而應該叫 " 山區女孩 ";
前兩年曾爲華坪女高捐款過, ( 依稀記得 ) 某位接洽人提及,張桂梅女士不接收 " 二手衣物 " 捐助,不願讓姑娘們留下低人一等的意識,以此來捍衛她們的尊嚴。
之前 " 秋天第一杯奶茶 " 走紅,平日頗爲節儉的她掏腰包給每個女高學生買奶茶,頗有一種 " 别人女孩有的,我的女孩也不能輸 " 的嚴母的寵溺。
她的神性和孤獨
張桂梅女士曾在采訪中說,她不是從開始就奔着奮鬥終身去的。但辦校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讓她深陷在這個事業中,不知不覺就堅持了數十年。
這種坦白和轉變不會折損她的光輝,反而讓她更貼地有真實感。
最剛強的女戰士如她,也有孤獨脆弱的時候。
爲了女高的募捐奔忙,而沒能見哥哥姐姐最後一面,遭到最親近的家人誤解,以爲她被名利迷了眼,被榮譽熏了心。
夜深時看着學生夜讀,恍惚間回顧這一世:遠離故土、親人離散、孑孓一身,在使命和責任的嫌隙,孤寂寥落情緒也是難免。
張桂梅女士吃肉容易吐。
本來是有肉食習慣的她,因爲長期的家訪散盡工資獎金補貼女孩家庭,而常年捉襟見肘,爲了省錢習慣了吃素。若偶爾吃太多葷腥,反倒腸胃不适。
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女高,罹患二十多種疾病的張桂梅女士,常年靠貼膏藥吃止疼藥度日。
有次突發暈倒,被送去醫院搶救。以爲自己活不了的她,清醒過來的第一句話問能不能預支自己的殉葬費,想親眼看着花到孩子們身上。
華坪女高創辦十餘年,從來都沒有 " 畢業典禮 " 和告别儀式。
張桂梅女校長千辛萬苦踩把超過 2000 位女孩從貧瘠的大山深處拉出來,不願成爲妨礙她們遠行的那根線。
所以敦促考出華坪的女孩不要回校,不要詢問她的病情,工作後收到薪水不要捐款而應用來改善家人生活;她勉勵女孩們放下思想包袱,輕身上陣,希望她們能像雌鷹一樣飛往她們的廣闊天地。
因辛勞和病痛枯瘦,但精神爍矍的張桂梅女士,常年過得如同苦行僧一般。而對信仰的堅守,對女孩的關愛就是她的修行的 " 道 "。
她是真正的戰士。
隻要一息尚存,她就永遠不會離開她的戰場。
點擊 " 一鍵三連 "
明辨真僞,向張校長緻敬!
蟬創意專注于人類腦洞開發的事業
對藝術作品、潮流文化、網絡熱點進行播報
【未經許可 |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