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網 4 月 19 日消息,由《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社主辦,騰訊教育協辦的 " 行家縱談 " 線上會議第二期召開。此次會議以 "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園建設 " 爲主題,來自高校信息化建設一線的專家們分享了智慧校園建設經驗,共同探讨了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前沿趨勢。
中山大學網絡與信息中心主任何海濤、東南大學網絡與信息中心副主任胡轶甯、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化技術中心副主任 ( 主持工作 ) 喬秀全出席并發表了主題報告,江蘇師範大學智慧教育學院院長、教授楊現民主持了本次會議。
何海濤、胡轶甯、喬秀全分别介紹了中山大學、東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的信息化建設曆程、各階段解決了哪些問題以及對未來進行了展望。
01
中山大學:破解校區分散難題,打通人與服務 " 最後一公裏 "
中山大學作爲一所全國名校,在廣州、珠海、深圳共分布有三個校區五個校園。何海濤表示," 學科的布局各有特色,必然帶來教育資源的不平衡 ",物理空間上分散布局給中山大學帶來了資源分配的挑戰。
爲此,中山大學提出了 " 未來中大 " 新藍圖,旨在打造智慧化、泛在化與生态化的校園。何海濤介紹,針對三校區五校園的業務特點,中山大學的信息化建設起了以師生爲中心的 " 一事 "" 一碼 "" 一門 "。
中山大學網絡與信息中心主任何海濤
" 一事 ",即打造跨校區便捷服務。中山大學分析發現," 蓋章 " 問題是阻礙事務智慧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使線上填寫了相應材料,仍需線下審核蓋章。中山大學與騰訊教育合作建立了電子簽章系統,打破了原來 " 線上提交、線下審核 " 的線上化瓶頸,爲師生連接起智慧校園服務的 " 最後一公裏 "。
" 一碼 ",即連接 " 人 " 與 " 服務 "。中山大學爲包括教職工、學生、訪客、校友、科研合作者等在内的所有人員賦予了線上身份,該身份不僅是校園師生的消費卡,更是校内外人員的身份證,連接起了線下服務與線上數據,解決了線上線下的身份割裂問題。
" 一門 ",即提供以 " 我 " 爲中心的精準服務。中山大學應用大數據和 AI 深度學習技術,結合企業微信、微信小程序等應用服務,結合中山大學門戶、USC 等場景的服務問答數據,打造 " 中大小微 " 校園智能服務助手,學生可直接通過問答形式獲取辦事入口,打破 " 人找服務 " 的傳統高校信息化瓶頸,實現 " 服務找人 "。
何海濤提到,中山大學希望打造服務創新生态,做成一個開放平台,六個能力中心,配套标準規範,能适應未來快速的叠代。
02
東南大學:構建流動的數據資産,實現校園管理與人才培養雙向賦能
東南大學的高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分爲 " 東大網、東大雲、東大智、東大盾 " 四大闆塊。通過 " 東大網 ",實現了全校 122 棟宿舍樓、9700 間宿舍 " 一張網 "; 通過 " 東大雲 ",實現純國産化本地雲平台;通過 " 東大盾 ",搭建起管理與技術并重的校園網絡安全體系;通過 " 東大智 ",構建起 " 移動 App+ 一網通辦 " 的智慧校園服務,實現了高校全域業務覆蓋。
" 東大網 " 與 " 東大智 " 爲師生帶來了更爲流暢智慧的校園業務辦理體驗。據胡轶甯介紹,2019 年,東南大學便實現了全校業績數據免填報。過去,教師的科研成果、學生數據等需要手動錄入系統提交,在拉通了全校 11 個業務系統後,教師直接在系統中對自己的相關數據進行确認即可,無需重複數據輸入。
在此基礎上,2021 年,東南大學建立起了自己的 " 數據超市 ",構建了統一的數據門戶,無論是師生應用端還是管理審核端,都實現了數據的可知、可查、可享、可管。
東南大學網絡與信息中心副主任胡轶甯
" 東大雲 " 和 " 東大盾 " 則離不開東南大學師生的協同共建。胡轶甯表示,促進核心業務的發展是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目标。對于高校,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便是 " 核心業務 "。
人才培養方面,東南大學将校園信息化建設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在日常的系統開發中,讓學生們充分參與到學校信息化建設中來;在 120 周年校慶這樣的特殊活動中,東南大學還組織學生參與設計了騰訊會議專屬背景、App 個性化圖标等,用實踐路徑促進信息化協同育人。
科研創新方面,有了 " 數據超市 " 作爲基礎支持,東南大學還搭建了科研交叉創新平台。以往,學生或學者在尋找特定領域的導師、研究者時,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尋找與溝通,而通過科研交叉創新平台,師生可以直接根據學科方向看到對應領域的研究者,研究者的合作關系、科研興趣範疇、科研成果、聯絡方式等都可以便捷獲取,打造了一張科研 " 社交網 "。
03
北京郵電大學:用科技支撐科研,将信息化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深度融合
在科技高速發展、各行業都在開展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 " 三位一體 " 的統籌安排。
面對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體的新要求,北京郵電大學實施了 " 數字北郵 " 行動計劃,搭建教育雲平台,并将平台建設與高新課程建設、智慧教室建設、教師信息化能力培訓工作三者聯動,服務學校雙一流建設。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化技術中心副主任 ( 主持工作 ) 喬秀全
北京郵電大學迄今已經建設了百餘年智慧教室,第一種是基礎性智慧教室,這以互動教學系統功能爲主體 ; 第二種是互動型智慧教室,這以直播錄播系統爲主體 ; 第三種是特色型智慧教室,結合學科特色,通過虛拟仿真、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技術,實現沉浸式、遠程交互等特定教學場景。
" 學科特色型 " 智慧教室是北京郵電大學的一個創新,這是基于學校本科專業分布特點,按照教學技術與授課模式相契合的原則,推出人文類、經管類、理工類、藝術類四類學科特色性智慧教室,充分适應不同學科的專業特點,突出專業特色。
科研方面,喬秀全介紹,北京郵電大學不僅自身在推進 " 數字北郵 " 建設,同時也是重要的國家信息化相關技術的重要科研基地。北京郵電大學擁有 2 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 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5 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涉及網絡、信息、通信、災備、安全等多個領域的重點研究。
針對目前有組織科研的新需求,北京郵電大學同樣爲這些科研項目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化支撐。喬秀全介紹,學校打造了靈活、可配、安全的科研專網,支撐新技術、新業務的實驗驗證,提供支撐校内相關技術團隊針對新型網絡、6G 網絡、工業互聯網、算力互聯網、衛星互聯網、車聯網等領域開展協同創新攻關。
北京郵電大學啓動數據治理計劃,用大數據支撐人才培養。喬秀全介紹,北京郵電大學通過數據彙聚、數據治理、數據應用三個層面,分别賦能教師綜合評價與學生綜合評價,統籌資源投入與産出,全面培養創新領軍式的人才隊伍。
北京郵電大學還面向學校二級單位、學院提供了可快速創建辦事流程服務的可視化低代碼開發工具,二級單位信息員都可以随時創建、維護自己的 DIY 場景,不僅實現了業務提效,還全面加強了師生的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
04
學校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本次線上會議的圓桌論壇環節,中山大學網絡與信息中心主任何海濤、東南大學網絡與信息中心副主任胡轶甯、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化技術中心副主任 ( 主持工作 ) 喬秀全三位專家探讨了信息化落地進程中的體會。
何海濤表示,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設的視角是從統籌角度出發,而對于單一的部門、個體而言,常常會難以接受信息化帶來的改變。
胡轶甯認爲,在校園中,行政與師生的需求不同,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設不能用同一模闆套給所有人群,而是要明确服務對象,形成差異化服務,滿足各方利益訴求,讓系統真正運用起來。
喬秀全認爲,高校信息化工作不能隻專注于 " 怎麽幹 ",更要做好不同單位間的溝通協調," 要跳出信息化看信息化 ",明确職責劃分與決策流程。他表示,在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大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設已經 " 不僅僅是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問題 ",而是涵蓋教育、科技、人才培養在内的 " 大工程 "。
可以說,當前,學校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