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單成疾?
條漫 | 孤獨如冰山,深而不可及
JOHN CACIOPPO
SHULEVITZ
孤獨的緻命性
SARNER
Cody Delistraty
JACINTA BOWLER
久單成疾:孤獨感會增加患精神疾病的風險
JIM DAVIES
孤獨的處方:幻想夥伴
LAURA ENTIS
孤獨是門好生意
█ 質問愛情
NR
STEPHEN WHYTE
LARISSA MACFARQUHAR
一見鐘情不過是持續五分之一秒的腦子進水
SPRING1879
你擁有的戀愛關系可能隻是一場控制與被控制的平衡
JUDITH SHULEVITZ
OSCAR DAVIS
來自古希臘的晚宴:真愛需要自我犧牲嗎?
JANKOWIAK & NELSON
戀愛自由與婚姻包辦,殊途同歸,還是背道而馳?
HAOJING
發現網友戀愛對象出軌,評論區的各位會怎麼辦?
XHAIDEN
█ 步入愛情
STEVEN PHELPS
愛撫是神經元的抒情詩
ALICE FLEERACKERS
Timothy Meinch
ElLIZABETHi SVOBODA
DEBRA SOH
性與愛,誰是誰的延伸?
YASMIN ANWAR
"孤獨不是社交隔離,它是在情感上與社會隔離。"芝加哥大學的卡喬波說道。人們對社交活動的預期和現實的錯位,導緻了孤獨。孤獨者并不會僅僅因為有人陪伴,就能得到緩解寬慰。
- Moya Sarner
雖然孤獨可能會引領我們走向可怕的地步(孤立、抑郁、自殺),但它也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觀察社會,更多地掌握自我的生活。
——Judith Shulevitz
單身人士,
你孤獨嗎?
UCLA孤獨量表,通常用于測量孤獨,完整版本有20個問題,但為防止太多人對研究者使用的數據變得熟悉,而歪曲了測試結果,開發人丹尼爾·羅素(Daniel Russell)設計了一個更簡短的版本。來看看你有多孤獨吧?
用不同的量級回答下列問題,量級分為1-4,1表示"從不",2表示"偶爾",3表示"有時",4表示"總是",然後計算您的總分。
你為獨自一人做這麼多事情而感到不快的頻繁程度?
你感受到沒有人可以說話的頻繁程度?
你感到對獨處忍無可忍的頻繁程度?
你感到沒人理解你的頻繁程度?
你發現自己在等待别人來電或緻信的頻繁程度?
你覺得自己完全孤單的頻繁程度?
你感到與周圍人群無法溝通的頻繁程度?
你渴求陪伴的頻繁程度?
你覺得難以交到朋友的頻繁程度?
你感到被别人排斥的頻繁程度?
得分
點擊下方空白查看你的孤獨水平
你的得分是:
20 :此調查的平均水平
25或更高:表明你有相當高的孤獨感
30或更高:表明非常高的孤獨感
孤獨又怎樣?
"孤獨不是社交隔離,它是在情感上與社會隔離。"芝加哥大學的卡喬波說道。人們對社交活動的預期和現實的錯位,導緻了孤獨。孤獨者并不會僅僅因為有人陪伴,就能得到緩解寬慰。相應地,社交自由者也并不會因為在一段時間内獨處而感到孤單。
就像那些存在軀體壓力症狀的孤獨學生并不是沒有幾個朋友的人,而是那些因為沒有親近的朋友而内心不滿的人。而這種低質量的社交關系加劇了人的死亡風險,其程度與吸煙、飲酒以及其他被人熟知的因素如缺乏活動、肥胖是相同的。
孤獨會削弱人的意志力,讓我們更傾向于沉溺在自我打擊的行為中。我們會冒險作出糟糕的決定——從不健康的飲食,到拒絕鍛煉身體。社交孤立感同時也會增加心理健康風險,比如焦慮、壓力、抑郁和飲食紊亂,這些都能對我們的身體造成破壞。
雖然基因及後天都在我們還年幼時就為日後孤獨的出現添磚加瓦,但是缺乏一對有愛心、可靠的父母,同時沒有任何補救措施的話,我們整個後半生都将會在孤獨這條小徑上越走越遠。不僅如此,孤獨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我們将會變得易怒,悲觀,害羞,自我懷疑,以及對批評高度敏感。最近研究發現,這些後天的情緒反應了我們的大腦自出生那一刻起是如何被塑造的。
關于孤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悖論。雖然它可能會引領我們走向可怕的地步(孤立、抑郁、自殺),但它也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觀察社會。我們會有多個角度,更多地掌握自我的控制權,因為孤獨驅使人們熱愛生活。重要的是,孤獨能确保我們的生活是我們的。曆史上——甚至神話裡——孤獨,是我們通向美德、道義和自我認知的唯一狹路。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功地脫離孤獨的狀态,但是那些做得到的人——他們重新審視自我并且成功地再融入社會——對自我和他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我們需要在孤獨中取得一個平衡,這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事情。
當然,經曆孤獨并不是說一定會變成高尚的人,但是它仍有一些其他的益處:根據一份2015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感覺到社交孤立(或者像一些戶外藝術家或者作家宣稱的處于社會邊緣)會使我們更好地關注和監管社會,使我們的觀察力得到提升。
中央蘭開夏大學發展心理學領域的一名研究者帕梅拉·奎爾特(Pamela Qualter),在他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孤獨,但又不是那麼孤獨——一種既允許我們立刻成為自我,同時又使我們成為更廣泛的社會的一分子的狀态——這是生存的一個重要部分。
奎爾特的研究表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孤獨後,一旦你跨越了某個既定的因人而異的孤獨的界線,你就會感受到一種"重入渴望",會生物學上地使你重新與他人建立聯系。任何年紀的人都擁有這種力量,它會使孤獨感轉瞬即逝。除開這種想要重新和他人建立聯系的沖動之外,我們也要承擔被困其中的風險——雖然我們孤獨,卻沒有想要擺脫的欲望。雖然孤獨會給我們帶來一些痛苦但很重要的感受,但人類的常态就是迷失。
虐狗重災人群
重度社交愛好者
社交媒體、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等一系列發明創造直接或者間接地使人們避免了孤獨。這些科技發明保證了人們總是相互聯系的,或者更準确地說,憑借着蘋果手機、互聯網以及假以時日的人造人,人們一直處于在虛拟陪伴當中。但是,正如奧利維亞·萊恩(Olivia Laing)在其書《孤獨的城市》(The Lonely City)(2016)中說的那樣,那些承諾要将我們和他人更密切地聯系起來的高科技,反而将我們和接觸他人的機會隔離開來了。
為了調查社交媒體的急劇增長與加劇的孤獨之間的聯系,匹茲堡大學的布萊恩·布裡邁克(Brian Primack)調查了1700位19至32歲之間的被試。他對比了社交媒體使用的時間和頻率和使用者的情感變化:"支持社交"或"情感隔離"之間的關系。布裡邁克本以為孤獨會出現在社交恐懼和社交狂熱這兩個極端,但事實上,據他所說:"我們發現重度社交愛好者更加孤獨。"
"最糟的情況是,人們消極浏覽網站,拖動他們新聞動态的進度條,漫無目的地逛主頁。"密歇根大學的伊桑·克羅斯這樣說。這大概是因為,人們會裝飾他們的主頁,讓他們的生活看上去比實際更好,這讓消極浏覽這些主頁的人們感覺更糟,而不會影響那些使用網站聊天或交朋友的人。他還發現,你在網絡社區裡從未謀面的朋友越多,産生情緒問題的風險更高。
緩解孤獨
鄧巴說,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你需要付出40%的努力去社交以維持你的關系,"這意味着你需要規律地與他們見面。"一些微小改變,比如删減社交媒體上的熟人,給現實中的朋友的狀态更新設置通知,花時間與一個核心團體相處,這些都能幫助我們減輕孤獨感。
此外,約翰·卡喬波也研究了四種主要的治療方法。第一個是社會參與。将孤獨的人群聚集在一起沒有用,因為這種做法混淆了孤獨和獨處。
第二個是社交技能:基于人們孤獨是因為不善交際的觀點。事實上,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幾乎所有人都有良好的社交技能,但是當你經曆孤獨時,你開始越來越關注自身,你的大腦進入自我保護狀态。你未必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是你開始像離群的動物一樣處于群體邊緣。如果你感覺自己很脆弱,你不再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因此失去了社交技能。
第三個方法是社會支持。這意味着孤獨的人有了周圍人的支持,就會被"治愈"。這不是答案,因為走出孤獨需要互惠關系而非單向關系。如果隻是支持的話,人們在醫院不會孤獨,因為周圍都是支持他們的人。但是我們知道,住院的人經常感到孤獨。
在最後的方法中,卡喬波觀察孤獨的人如何看待他人,幫助他們理解大腦進入自我保護狀态時會發生什麼。比如重新訓練士兵們與他人相互交流:如何解讀話語、眼神和姿勢。然後告訴他們什麼是錯的,告訴他們用客觀法探索交流的不同方式。
STEPHEN WHYTE
約會變成了一場交易,必須有備而來。但如果約會能讓男女們少點幼稚多點謹慎,少點購物的狂熱多點為親密而做的練習,那麼,約會這樁生意一定不會讓人如此不滿。
- Judith Shulevitz
一見鐘情,不過是持續五分之一秒的腦子進水。
——Stephanie Ortigue
單身狗真的
不想談戀愛嗎
單身久了還想戀愛嗎?答案可能是否。對性生活的滿意度越高,單身狗對結婚的欲望就越弱,對找伴侶的渴望也越弱,也越傾向于認為不結婚也可以很快樂。即使是考慮了整體的生活滿意度以及性生活頻率,這些結論依然成立。
友情能彌補缺少愛情的苦嗎?能。友誼質量越高,單身狗越傾向于認為不結婚也可以很快樂,對自己的單身生活也越滿意。不過友誼質量和單身狗對于結婚和伴侶的态度無關,畢竟,和朋友鬧了矛盾也不太可能讓我們對結婚喪失興趣。
那親情能彌補缺少愛情的苦嗎?不能。家庭對人們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和諧的家庭關系能夠滿足人們的親密需求,降低單身帶來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單身狗會遭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家庭聚會上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父母安排相親,這些都有可能讓單身狗對單身生活深感沮喪,甚至是對結婚找對象喪失信心與興趣。
單身狗在尋找什麼?
就選擇伴侶這件事而言,男性和女性的偏好沒有絕對差異。他們都渴望伴侶具有同樣的品質,隻不過優先級略有不同。人們通常認為,女性更喜歡男性富有情感、個性、智慧和責任感等品質,而男性則更注重外表。但近來性别研究、社會和演化心理學領域中的最新理論反對了這種絕對差異的概念。它們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偏好上的相似性遠比之前認為的要高。
研究者發現男性和女性都渴望伴侶具有同樣的特質。性别差異僅體現在不同生命階段對于每種特質的相對重視程度不同。無論是男性和女性,他們都認為美學特質和人格特質都非常重要,而收入則不那麼重要。随着年齡增長,男性和女性都變得更不在意外表吸引力,而越來越看重人格。此外,對于男性,20~40歲是最有可能表現出嚴格偏好的年齡段,女性則是35~50歲。
可以說,我們的戀愛目标,就像我們對偏好的側重一樣,也會随着時間的推移發生改變。
約會就是一場交易
莫伊拉·韋格爾(Moira Weigel)說,約會是消費主義的副産物。十九世紀的工業化讓這個時代充滿廉價的貨物,生産者們需要賣出更多的商品。與此同時,年輕的女性來到城市工作。在這裡,她們每天遇到中意的男士足有過去幾年多。男人們也開始帶女性去娛樂場所——遊樂園、餐館、電影院、酒吧……"娛樂場所的老闆提供了約會的平台"。韋格爾認為他們産業的繁榮得益于此。從此,浪漫不再與責任和承諾挂鈎,而是分離出來。在結婚前先享受一番約會的快感成了新的信條——所謂先試後買。
在韋格爾看來,赤裸裸地将性愛的歡愉商業化有百害而無一利。它讓我們的生活失去精緻的同時,加重人與人之間的刻闆印象。那些竭力掙脫舊有性别認知的人們慘了,因為他們将陷入難熬的困境。"我的朋友們大多認為約會如同演話劇,你和約會對象每晚上演不同的劇本。作為一個演員,你能做的隻有發揮演技。"韋格爾這樣寫道。
盡管約會可能逐漸演變成演戲,但這并不會降低女人們參演的難度。如果說這種演變有什麼影響的話,那便是讓男人們更好地從中享受。女人們必須面對高強度、快節奏的壓力:一是用隻言片語給人留下好印象;二是在荷爾蒙燃燒殆盡之前,拿下約會對象。為了應對這些壓力,從古至今的女人們在身體上下的功夫越來越多,避免看起來"太肥、太吵、太土、太婊"。
"你對那個人無微不至的呵護組成了你那至死不渝的愛情。" 韋格爾這樣提醒她的讀者。毫無疑問,呵護中勞累與快樂并存,但這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付出。我們以及後代們的未來寄托在它身上。如果約會能讓男女們少點幼稚多點謹慎,少點購物的狂熱多點為親密而做的練習,那麼,約會這樁生意一定不會讓人如此不滿。
被放棄的婚姻
傳統觀點給女性打上了依賴丈夫、照顧家庭等标簽,而越來越多的當代女性在職業上有所成就——她們不再需要其他人(尤其是男性),也能過得非常舒适,婚姻隻是女性生活的一種可能選擇。同時,在尋找伴侶時,男方的經濟狀況是女性尤為看重的一點,而女性的收入水平一直在提高,男性則維持穩定甚至有所降低,能夠達到女性對伴侶經濟狀況需求的男性越來越少。澳大利亞的一項大規模(N=12000)追蹤調查發現,女方收入超過男方會伴随着雙方關系滿意度的降低。
離婚後,相較于男方,女方會受到很多負面影響,包括但不限于收入降低、貧困風險劇增,而男方的收入隻會稍有降低甚至增加。很多夫婦離婚後孩子由女方撫養,這也降低了女方再婚的可能性。盡管如此,相較來說,女方更有可能發起離婚,且在離婚後獲得了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婚姻不是必需的,種種因素導緻現代女性對婚姻越來越失望。女性能頂半邊天,但女性不是必須要頂半邊天,累覺不愛,人之常情。
特别是在你還年輕的時候,很難知道年紀更大以後,有了貸款,家務,還有孩子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和一個人約會可能很開心,但是在一起之後,每天的互動會變成什麼樣卻難以想象。我們不怎麼考慮這個。
- Charlotte Markey
如果你非要堅持"大海撈針"的求愛方法,那你可能得失望離開——你可能會做出比預期差的選擇。選擇太多其實讓約會更"累人"而不是"喜人"。
——Elizabeth Svoboda
你會和夢中情人
在一起嗎?
我們真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嗎?相關實驗對此提出質疑。在愛情的問題上,很多人會傾向于認為自己有喜歡的某一類型,并且他們知道那個類型是什麼樣的。但吉安·斯帕克斯(Jehan Sparks)的實驗表明,這就是個幻覺。"我們是不是就是在描述大家都想要的一些優良品質呢?"她說,"我們可能還不太明白自己的偏好。"
這個結果和之前維瓦諾拉大學心理學和腦科學系教授帕特裡克·馬基(Patrick Markey)的一項實驗一緻。他說,"很難預測你最終會和什麼樣的人共度一生。"馬基發現人們會說他們想要和自己相似的伴侶,因為相信同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在一起會讓自己快樂。但是他們最終交往的,特别是長期交往的對象,往往在不可預料的地方與他們自己有所不同。
"特别是在你還年輕的時候,很難知道年紀更大以後,有了貸款,家務,還有孩子的生活會是什麼樣。"馬基說。"和一個人約會可能很開心,但是在一起之後,每天的互動會變成什麼樣卻難以想象。我們不怎麼考慮這個。"
生物人類學家海倫·費希爾(Helen Fisher)的研究也支持這個觀點。她的研究通過腦成像技術定位了三個使我們産生愛情渴望的獨特但互有重合的神經系統:欲望——也就是"性欲";愛情吸引力——在我們陷入愛河時首先感受到的沖動;依戀——和伴侶積年累月地相處而感受到的舒服,穩定的連結。這之中的每一個系統都有自己的腦模式和激素活動。
費希爾認為,每一個系統的發展,都是為了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确保我們這個物種存活。欲望刺激我們去追求很多性伴侶,探索和嘗試可能的"配偶"。吸引力鼓勵我們變得有選擇性,節省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和更明确的人配對。最後,依戀确保伴侶會在一起足夠長的時間,養育他們自己的孩子,來滿足産生下一代的需求。
比起用嚴格的标準來評判可能的約會對象,她鼓勵大家更開放一些——嘗試去愛,看看會如何發展。"跟着感覺走,"她說,"這會比依照理論上你認為你想要的更靠譜。"
約幾次才能找到真愛?
限制選擇能夠持續地帶來更好的效果。他認為,選擇太多會讓我們不知所措,甚至讓我們郁郁寡歡——這便是他所說的選擇悖論。施瓦茲還提到,選擇太多其實讓約會更"累人"而不是"喜人"。
當你有更多選擇的時候,你可能給自己施加了更大的壓力,期望做出萬無一失的選擇——而當選擇一旦不如預期,你恐怕會更加失望。"即便你做出了正确的選擇,你最終也會失望。"施瓦茲如是說,"你深信不疑的是,即便你的選擇無誤,你本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
這一觀點基于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著作,他們的研究表明,"失去"的悲傷遠比"得到"的喜悅來得更強烈,施瓦茲還說,當我們眼前有着許多選擇的時候,預期裡更多選擇所帶來的喜悅,會被可能做出錯誤選擇的潛在失望抵消。
網絡約會的老手們可以作為證據:在他們點開了數十約會對象的個人介紹後,他們的眼神變得呆滞。而當你沒有明确方式來評價你的選擇時——當滿屏的女生全都有着一頭深色秀發、風趣幽默以及喜歡攀岩——你可能會感覺像一頭在草地上不知從何"吃"起的笨驢。"你見過的人越多,越有可能空手而歸。"費舍爾這樣說道。
如果你非要堅持"大海撈針"的求愛方法,那你可能得失望離開——你可能會做出比預期差的選擇。台灣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當網絡交友用戶有更多的搜索選項時,他們可能會花更少的時間去篩選每個潛在對象,以及更難決定孰優孰劣。
挑戰自己的認知極限,正如這項研究所指出的,這往往會讓你在無關痛癢的細節上被麻痹,并使你分心,從而無法關注那些你認為最重要的擇偶标準。這表明,要評估那些你認為對象應當具有的重要的品質——比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便是誠實、靠譜以及幽默感——你應該深挖洞,而不是廣撒網。
深情對視,幾秒合适?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持久的注視會讓人感到尴尬、過度親密或不合适。時間過短的注視或反複掃視則會令人感到不安或讓一些人看起來不可信或不靠譜。事實上已經有研究指出,眼神交流存在最佳時長(sweet spot)。
一般來說,3.3秒是人們偏好的或認為是"正常"的注視時長,不同的人之間存在輕微差異。而當注視達到4秒時,一般可能會開始感到不适。研究者将眼神交流描述為一個"交流意向、調節交互和表達親密的非語言的通道"。
愛情的溫馨時刻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利文森(Robert Levenson)說:"我們關注那些轉瞬即逝的時刻——你們一起開心了起來,體驗突然的喜悅、親密和親昵。"
他補充道:"我們發現,擁有這些短暫的共享時刻,即‘積極共鳴’,能夠強有力地預測我們未來将會有多健康、能夠活多久。"
當兩個人在生理和行為上突然體驗到溫暖、幽默和愛意的相互湧動,并達到一種合一的感覺時,積極共鳴便産生了。恐懼、焦慮和自我懷疑都會阻礙這種聯結感。
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心理學教授、愛情科學領軍學者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所說,這些細微時刻是健康、長久關系的一個關鍵因素。
整理/排版:光影
封面:moon皓玥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神經現實",謝絕轉載到其它平台。如需開設白名單,請在後台回複"轉載",查看轉載規範。公衆号改版,星标"神經現實"公衆号,不錯過任何一條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