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出行一客,作者:潘桢甄,編輯:王靜儀,題圖來自:視覺中國,題圖來自:AI 生成
2024 年上半年,國鐵集團扭虧爲盈,負債水平也在降低。
8 月 31 日,國鐵集團披露了 2024 年上半年财務決算:營收 5794.31 億元,同比減少 0.22%;淨利潤 17.37 億元,去年同期虧損 110.86 億元。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負債水平由去年同期 66.16% 下降至如今的 64.55%。數字顯示,上半年國鐵集團總負債 6.21 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1.8%;同期總資産 9.62 萬億元,同比增加 4.34% ——這是自 2015 年國鐵集團前身鐵路總公司負債率達到 65.6% 後,10 年來負債率首次回落至 65% 以内。
《中國經營報》援引國鐵集團人士報道,近年來,國鐵集團積極推進權益性融資,資本運營成效顯著。其中鐵路客貨運輸的不斷向好以及多元經營帶來的穩定現金流,使國鐵集團總資産增幅連續大幅跑赢總負債增幅,負債率水平終得以下降。
鐵路改革正在持續加速。2024 年 7 月 21 日,中國共産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再次釋放出 " 推進鐵路體制改革 " 的信号。
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副教授、交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左大傑告訴我們,鐵路系統複雜、龐大,改革涉及的方面衆多,核心環節是準确界定鐵路行業的自然壟斷環節和競争性環節,按照公益性與商業性分類對鐵路基礎設施和運輸服務進行區分,這是進一步全面深化鐵路改革的 " 牛鼻子 "。
站在負債率回落至 10 年前水平的節點,鐵路改革走過了怎樣的曆程?未來又有怎樣的發展方向?
鐵路作爲大多數中國人長途出行的第一交通方式,種種改革牽動人心。
而鐵路市場化改革作爲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龐大工程,已有約 40 年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
相比石油、煤炭、民航、郵電等産業,鐵路體制改革的路走得尤爲漫長、艱難,在這幾個産業中,鐵路是最後一個實現 " 政企分開 " 的。
早期中國鐵路市場化改革可謂一波三折。
早在 1998 年,受到财政赤字等問題的影響,針對柳州、南昌、呼和浩特和昆明等鐵路管理局,時任鐵道部開始實行 " 資産經營責任制 " 試點改革,将部分權限下放到各地路局,在允許地方自主經營的情況下,以是否能自負盈虧來考核地方路局領導。
當時中國經濟正彌漫 " 國退民進 " 的風潮,越來越多大型企業試水體制改革,随着電力、民航、電信陸續推出改革方案,鐵道部的改革壓力與日俱增。
2000 年鐵道部明确提出 " 網運分離 " 方案,對全路進行 " 網運分離 " 改造,把客運、貨運與路網分開。但鐵道部經濟規劃研究院拟定的《鐵路體制改革方案》卻始終未獲得國務院的批準。
2002 年時任鐵道部部長傅志寰回應改革方案推出遲緩時,提到了兩個因素:一是鐵路運能緊張,需要國家宏觀調控," 比如說春運,我們隻能停下一部分貨運來保證客運,這時候的客運并不賺錢 ";二是 " 鐵路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大系統,這個系統的改革要十分小心。"
彼時,中國鐵路有獨立的鐵路公檢法系統、通信網、教育系統和衛生醫療系統,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鐵路改革持續緩慢推進。
最終在 2013 年,鐵路改革終于邁出曆史性的 " 關鍵一步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決定(草案)》,批準《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
方案明确,實施鐵路政企分開改革,撤銷鐵道部,組建國家鐵路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
64 歲的鐵道部正式退出曆史舞台,一分爲三:一部分企業職能剝離出來,成立總公司;一部分屬于綜合性管理職能,比如規劃、政策、法規的制定等,劃給交通運輸部;一部分安全生産監管的職能,專門成立國家鐵路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
次年中央領導來中國鐵路總公司考察時稱,國務院機構改革,撤銷鐵道部,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是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過去,鐵路通過扭住政企分開這個 " 牛鼻子 ",在轉觀念、改體制、換機制上啃 " 硬骨頭 "" 革自己命 ",做了大量工作,各項改革平穩有序,轉型發展成效明顯,對國企改革具有示範作用。
2013 年,鐵路實現 " 政企分開 " 的這一年,中國鐵路總裏程達到了 10.3 萬公裏,其中高速鐵路運營裏程達到了 1.1 萬公裏,位居世界第一。
2017 年,中國鐵路總公司制定了 " 三步走 " 戰略,即按照 " 非運輸企業 - 鐵路局 - 總公司 " 來完成公司制改革。
在此背景下,18 個鐵路局加快公司制改革步伐。2017 年年末,中國鐵路總公司所屬鐵路局均改制爲集團有限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基本形成,新舊體制實現平穩過渡。
2018 年,鐵總通過股權轉讓确定與騰訊、吉利控股攜手建設經營動車組 WiFi 平台,這也成爲鐵總萬億級混改的第一單。
2019 年 6 月 18 日,"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 正式挂牌,标志着自 2017 年始的鐵總公司制改革 " 三步走 " 順利落定,鐵總改制完成最後一躍。
改制後的國鐵集團,既能更靈活地參與市場化競争,又爲推動公司股份制改造創造了先機。
同期,中國鐵路發展持續踏步前進。
2013 年至 2023 年 10 年間,全國鐵路固定資産投資 7.7 萬億元,是上一個十年的 1.9 倍,全國鐵路營業裏程由 9.8 萬公裏增加到 15.5 萬公裏,較十年前增長 58.6%,高鐵由 0.9 萬公裏增加到 4.2 萬公裏,增長 351.4%,還開出了 6.5 萬列中歐班列。
剛剛過去的 2023 年,成爲國鐵集團經營業績曆史上最好的一年,1.25 萬億元的總收入與 33.04 億元淨利潤,雙雙打破曆史紀錄。
中國高鐵實現了從 " 追趕 " 到 " 引領 " 的重大跨越,但改革的任務遠遠沒有完成。
左大傑認爲,盡管中國鐵路發展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具有四個 " 世界一流 ",即基礎設施世界一流、技術裝備世界一流、運作管理世界一流、職工素質世界一流,但長期以來,中國鐵路運輸難以完全适應市場化,盈利能力偏弱,還本付息壓力大,投融資渠道有待通暢,可持續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從負債水平來看,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國鐵集團負債 6.13 萬億元,較上年同期 6.11 萬億元增加 0.33%,同期總資産 9.35 萬億元,同比增加 1.63%。由于國鐵集團總資産增幅跑赢總負債,使負債率明顯回落,由 2022 年的 66.38% 減少到 2023 年的 65.54%。
進入 2024 年上半年,負債水平繼續降到 65% 以下。同期國鐵集團總負債 6.21 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1.8%;同期總資産 9.62 萬億元,同比增加 4.34%。
高負債的背後,是中國鐵路 " 籌錢難 ",引入社會化資本成爲必需。不過,鐵路建設投入大,投資回報率不足,仍是鐵路運營的重要問題。
以開通了中國首條民營控股高鐵的浙江省爲例,浙江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宗心曉在《關于浙江省合資鐵路改革發展面對問題及應對策略的思考》中表示,據測算 2020 年浙江省地方控股合資鐵路經營虧損約 10 億元。随着地方控股鐵路相繼建成,2025 年起,預計全省地方控股鐵路平均每年虧損約 50 億元,且有進一步擴大趨勢。省方控股和獨資的存量鐵路經營存在較大的現金流缺口。
2024 年 7 月 21 日,中國共産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再次釋放出 " 推進鐵路體制改革 " 的信号。
這份綱領性文件,重點部署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其中提到,鐵路行業要進行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争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健全監管體制機制。
怎麽樣讓社會資本更多地參與,一直是鐵路改革的重中之重。左大傑告訴我們,劃分自然壟斷環節和競争性環節,就是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的好方法。
一般認爲,自然壟斷環節的特點是資本密集型、長周期投資和高度市場準入壁壘,競争性環節的特點是投資回報快、市場競争激烈。從鐵路行業角度看,前者包括鐵路網絡中的基礎設施,後者包括運輸服務等,從鐵路網絡來看,前者包括國鐵集團管理的鐵路幹線,後者包括地方鐵路和市域鐵路。
" 以前鐵路主要是從技術屬性和投融資主體來區分,分爲國家鐵路、地方鐵路、專用鐵路、鐵路專用線。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種分法可能并不能解決問題。新時代鐵路改革必須引入新的分類維度,按照公益性與商業性分類,把鐵路基礎設施視爲壟斷性、公益性環節,把運輸服務視爲競争性、商業性環節,則二者各得其所。" 左大傑指出。
在實踐層面,瑞銀證券研究部總監徐賓對我們表示,這意味着 " 網運分離 " 的改革趨勢,将重資産和輕資産的部分分離。" 網 " 是基礎設施,建設動辄數百億元、數千億元,社會資本較難參與;" 運 " 是鐵路運營,可以引入國企、民企的多元主體,讓各類資本各得其所。
左大傑分析,未來鐵路改革的目标,一是自然壟斷環節與競争性環節由不同的市場主體經營,自然壟斷環節保障基礎設施的供給質量,競争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客運票價和貨運運價與市場接軌,有升有降,各種供給多樣化,全方位滿足市場需求;二是投融資渠道暢通,國有資本優先布局于自然壟斷環節,非國有資本主要布局于競争性環節;三是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造,盤活鐵路存量資産。
" 中國鐵路投資的回報率還不夠高,如何讓社會資本更多參與,這是鐵路改革的重點環節。" 徐賓認爲,要提高投資回報率,首先要将輕資産的運營環節單獨拆分,其次允許實行市場化的票價水平、盤活鐵路沿線以及車站沿線的土地資産。有了合理的回報率,才能引入更多社會資本。
中國鐵路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如何通過改革的深化,持續保持領先地位,是下一階段的核心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