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車産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News
作者:毓肥
昨天的 NIO Power Day 2023,沒有搞什麽大新聞。
用秦力洪的原話說,就是 Power Day 的原意,其實也不是一場大發布會,而更像是對于 NIO Power 年度工作的「溝通會」。理念、心得是主題,而不是大爆料。
昨天的 NPD 2023,蔚來複盤了 Power Journeys 加電絲綢之路的建設過程,回顧了蔚來過去一年充換一體「終極補能」的關鍵數字,以及 NIO Power Cloud 蔚來能源雲系統的最新進展。
NIO Power 的任務很特殊,它有點像是蔚來的京東物流,既讓蔚來擁有獨一無二的能源基建「物流」體系,同時也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和價值——另外,它們剛誕生的時候,也都遭受過非議。
而如果我們用類似于基建、物流的眼光看待 NIO Power,堅定、堅持、堅韌,就成爲了尺子,用來衡量 NIO Power 是否貫徹願景,始終如一。
這個願景,2017 年 NIO Day 的時候李斌就說過:「汽油車能去的地方,電動車也能去」。
NPD 2023 是第三屆,從 2021 的體系陽謀,到 2022 第 1000 座換電站雖遲但到,再到 2023 年的加電「絲綢之路」,蔚來是否實現了當初那句「加電和加油一樣方便」?或者說,蔚來是不是更有可能實現這一點的「能源企業」?
NIO Power Day 2023 24 小時後,我們好好聊聊。
星羅棋布,愚公移山
7 月 9 日,蔚來上線了「充電地圖」檢測網站,可以實時觀察累計換電次數、換電站、超充站、目的地充電站等新增數據。
截止到我們發稿,充電地圖上一共可以看到 1566 座換電站、1511 座超充站、1308 座目的地充電站。
蔚來能源副總裁沈斐是圍棋愛好者,他昨天說「看到這張充電地圖的時候,真的有種下圍棋的感覺」。
而回到 2018 年 11 月,我們第一次在高速上體驗 NIO Power 的時候,換電站才剛剛打通第一條縱向高速:G4 京港澳的 14 個服務區。
從 G4 京港澳算起,到目前前線貫通 6 縱 4 橫 8 大城市群高速公路,以及覆蓋熱門旅遊目的地的 60 條 Power Journeys 等一系列路線,蔚來的充電地圖用了 56 個月。
到了昨天,秦力洪說這樣一張充電地圖,讓「油車能去的地方,電車也能去」的意思「差不多出來了」。
另一個差不多體現這個意思的數字,是 73%,「電區房」覆蓋率。
2021 年 NPD 的時候,電區房概念正式公布,當時沈斐透露的平均覆蓋率是 29%。即使是當時最高的深圳,也不過是 62%。
到了今年,最高的也還是深圳,但覆蓋率已經達到了 90.61%。2021 年電區房覆蓋第五的上海僅有 44%,而今年排第十二的常州,都達到了 80.54%。
現在回過頭去看 2021 年沈斐立下的「2025 電區房覆蓋率 90%」flag,以及這個概念引發的一系列非議,時間可以結束很多争論,同樣可以創造很多記錄。
比如「全世界最長的布有充換電設施的高速公路」,從連雲港一路到霍爾果斯,全長 4244 公裏。
這八千裏路雲和月裏面一共有 38 座充換電站,但蔚來的本意并不是爲了最長而最長,用秦力洪的話說,這是充換電站開多了之後,「無意中」創造的記錄。
像這樣連接朝九晚五和一往無前的「Power Journeys」,蔚來目前一共建了 60 條,北至漠河,南到三亞,東及漠河,西眺霍爾果斯。
60 條線路裏面不乏一些冷門地點,比如甘南、比如黔東南。秦力洪總結稱「蔚來一直在幹一些很多人不理解,覺得有點傻的事,但這樣的事情我們還會持續的做」。
于是依然回到那句「油車能去的地方,電動車也能去」。
這個目标不像 800V 架構,不像城區領航駕駛那樣,可以用幕後研發 + 發布會宣告的形式把事情做明白。從 NIO Power 成立之前,蔚來就已經在點點滴滴中靠近目标。
「像愚公移山一樣做」,秦力洪總結稱。
最終蔚來堅持的愚公移山,造就了充電地圖上的星羅棋布。這張網絡目前已經實現了 2540 萬次換電,而截止到我們發稿,電區房的覆蓋率已經來到了 73.2%。
秦力洪總結稱,雖然還沒完成 9 縱 9 橫 10 大城市群的布局,但「這個事兒」已經有了一定的階段成果。「量變到質變,大家不應該再有裏程焦慮了」。
換電,能源公司的充分條件?
第三屆 Power Day,一個很明顯的變化是「宣傳」——比如下圖,昨天蔚來總結的「換電 9 大好處」:
換電跟加油一樣快;
消除裏程焦慮,去哪都方便;
不用下車,全程自動,比充電更舒适;
靈活升級,市區小電池長途大電池;
車電分離,買車不用買電池,降低購車門檻;
每次換電都是體檢,電池更安全;
優化充電電流,相比超快充電池壽命更長;
電池靈活拆卸,便于電池回收再利用;
車網互動,主力削峰填谷,減少能源浪費。
其實這 9 大好處放在 2017 年 NIO Day 上面說,同樣成立,因爲蔚來的車電分離戰略從一而終。放到現在的關鍵,在于上一段秦力洪提到的「質變」。
從 0 到 1566 的換電站,從 0 到 73.2% 的電區房覆蓋率,從 0 到接近 60% 的車主換電占比(相對于充電),蔚來選擇的是先做再說。
先做再說的一個副作用,在于橫亘過去六年的質疑;好處則在于質變之後,NIO Power 會成爲檢驗其他車企補能網絡成效的尺子,甚至于讓蔚來本身也發生質變,成爲一家能源公司。
1. 比如「消除裏程焦慮」。
蔚來官方對于消除裏程焦慮的定義,是在 2025 年底實現中國城區電區房覆蓋率超過 90%、中國骨架高速網絡每 150 公裏以内必有換電站。
而今年火熱的一個概念,是 800V 超快充,同時也被認爲是更能消除裏程焦慮的補能方式,也被認爲是蔚來換電路線的最大挑戰者。
事實是,蔚來已經在 100 天内上線了 500 根 600kW 超快充樁,而三代換電站的終極形态,也是集成了超充站的「充換一體站」。
從三代換電站到 600kW 超快充,蔚來已經走在了消除裏程焦慮的最後階段,秦力洪表示「一年半之後就是交作業的時候,下一步就是收官」。
到了 2025 年,甚至隻算現在的 2023 年,國内還有哪家車企可以建成對标蔚來的補能網絡?歡迎大家評論區補充。
2. 再比如「節約」。
電動汽車與節能伴生,這裏強調的,是對社會資源的節約。
昨天蔚來公布了一個數據:一共有 1012 座換電站參與了錯峰充電,累計削峰填谷電量高達 5455 萬千瓦時。
充電站的負荷基本與人類作息同步,也就是說單純的充電站幾乎隻會增加電網負擔。而換電站的「時空分離」,反而可以将補能負荷轉移到閑時,減輕電網負擔。
沈斐舉過這樣一個數據:蔚來換電站的電力容量利用率是充電站的 2-3 倍以上。甚至由于時空分離的特性,一些完全不适合建充電站的電力容量,也足以支撐一座換電站。
像是 G4 高速上一些初代換電站隻有 50kW 電力容量,每天也服務了 25 輛車接近一年半的時間,直到電力擴容成功。
另一個可能不太符合直覺的節約,是電池資源。
秦力洪透露,剛推出 100 度電池的時候,大小電池的比例是 50:50,最近變成了 10:90。站在公司的角度收入減少了,但這說明靈活升級本身,讓用戶放下了對于永久持有一塊大電池的「執念」。
而由此,靈活升級導緻的大小電池購買比例,可以爲蔚來起碼節約 17% 的電池原材料。
3. 再往深處聊,就是車電分離 + 補能網絡賦予蔚來的能源企業屬性。
昨天蔚來發布了 V2G 20kW 直流家充樁,支持并網放電和離網放電。離網放電,指的是你可以用你的車通過樁給家裏 / 廠子裏供電;并網放電指的就是 V2G,将車子的電加入到電網調配。
沈斐表示,他自己 2007 年的時候已經做過 V2G 的研究,但他自己判斷到了 2023 年,V2G 才有足夠的條件,因爲電動汽車不僅是出行工具,還是能源的載體。
往更高的維度看,蔚來 2020 年已經開始建造光儲充一體站,并且最近在祁連山建成了全國首個 V2G 光伏自循環體系——而蔚來也成爲了第一個接入電網調度虛拟電廠的汽車品牌。
目前浙江省的 110 個換電站,已經可以接收電網調度中心的指令,直接爲電網放電。
換電站的儲能屬性,甚至延伸到了海外。
沈斐 7 月 11 日發過一條微博,内容是德國的負電價,也就是你幫助電網消納容量可以獲得報酬——當天蔚來德國一個換電站換了幾單,倒賺了 130 多歐元。
「換電站就是個智能産品,跟電網做好協議和技術對接,就跟股票的自動交易一樣」,沈斐解釋說市場上如果有一天會出現很大的變化,不是那個時候再做準備就來得及的。
而換電網絡,乃至于賣出去的每一台車,都已經成爲蔚來應對電力市場新變化的「棋子」,最終成爲沈斐口中的「新型電力系統」。
下一個百年的補能方式?
昨天蔚來全新的發布并不多。
比如上線換電不斷電、優化二代站換電速度、優化換電自動泊車速度、上線 100 度電池日租(50 元 26 小時)等等,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石破天驚。
但昨天的蔚來很完整,經過三屆 Power Day,NIO Power 即将迎來質變時刻,甚至在相對發達的城市,換電已經極難被質疑。
基于此,昨天秦力洪的一些表态會顯得很有自信:「我覺得卷換電速度這幾十秒意義不大」、「對于換電站來說,部署得多不多更重要」、「超快充的期貨有點多,我們回到最基本的标準:有多少根樁可以在市場上用」。
與此同時,秦力洪也表示,即使是蔚來現階段的補能網絡,放在電動汽車曆史上,也可能是很早期的探索。
「也許再過 100 年,全世界都是電動車的時候,回過頭去看蔚來的換電站,就像今天去看 100 年前挨家挨戶的加油方式一樣。」
但站在當下,秦力洪認爲蔚來的願景依然是讓加電和加油一樣方便,而 NIO Power Day 的目的,是讓大家看着蔚來一點點把量變變成質變,「一點點把願景變爲現實」。
你相信蔚來的換電願景嗎?你覺得,它已經成爲現實了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