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 動力 "(The Drive)網站 " 戰區 "(The War Zone)欄目在 21 日的一篇報道披露,五角大樓高級監管部門在一份新報告中,對美國海軍過快推進 MQ-25" 黃貂魚 " 艦載無人加油機的進度表示擔憂,并認爲可能會帶來新的風險。
近期,美國軍方宣布,波音公司将額外獲得 3600 萬美元撥款,以用于支持 MQ-25" 黃貂魚 " 艦載無人機加油機的持續開發,特别是作爲初步設計審查環節的一部分,更新 " 至少六個子系統中的過時組件 "。不過,美國國防部監查長辦公室(Department of Defense ’ s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DODIG)昨天發布了一份經過編輯的針對 MQ-25 項目管理的審計報告。
波音 MQ-25A 演示飛行器 T1
報告的摘要中提到,美國海軍官員嘗試與(MQ-25)項目辦公室協調,計劃在項目辦公室進行開發測試和評估(Developmental Test and Evaluation, DT&E)以驗證符合作戰能力要求之前,就爲 MQ-25 項目做出投入生産的關鍵決策。報告表示,在跳過 DT&E 與初始作戰測試評估(Initial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 IOT&E)階段,就直接做出的生産決策,會增加 MQ-25 項目無法滿足操作能力需求,導緻反而延遲在航母上部署的風險,還可能讓計劃成本上漲。
2018 年,波音赢得了美國海軍 " 艦載空中加油系統 "(CBARS)的競标,按照計劃,美國海軍将總共采購 76 架 MQ-25A,根據 DODIG 的說法,在這 76 架當中,将包含 7 架演示性代表生産機、12 架低速生産批次,以及 57 架全速生産機。
根據開發計劃,部署 MQ-25 的 " 尼米茲 " 和 " 福特 " 級航母還将加裝一個無人機控制站,以便操作員能監控 MQ-25 的飛行,此外爲進行測試、培訓和其他目的,還将在其他地方部署額外的地面控制站。
MQ-25" 黃貂魚 " 的地面站設備 圖片來源:美國海軍
2019 年 9 月 19 日,首架 MQ-25 演示飛行器 T1(原型機)首飛,2021 年 6 月 4 日,MQ-25 首次與一架 F/A-18F 完成空中加油測試。2021 年 12 月,MQ-25 演示飛行器 T1 在 CVN-77" 喬治 · H · W · 布什 " 号航母上進行了海上測試,但僅包括調度指揮、連接彈射器和清理着陸區等甲闆操作演示,T1 飛行器也是在 2021 年 11 月 30 日被起重機從碼頭吊運至艦上,而 MQ-25 至今也沒有進行過公開的實際航母着艦和艦上彈射起飛測試。
2021 年 6 月,MQ-25" 黃貂魚 "T1 演示飛行器首次與 " 超級大黃蜂 " 進行空中加油測試 圖片來源:波音
2021 年底,MQ-25A 演示飛行器 T1 在 CVN-77" 布什 " 号航母上進行了一系列甲闆測試,但至今尚未公開進行實際艦上起降
作爲一項 "1B 類主要國防采購計劃 ",MQ-25 的總估成本爲 165 億美元,其中用于研究、開發、測試和評估的費用爲 31 億美元,126 億美元則用于采購,7.47 億美元用于軍事建設,美國海軍預算文件估計,在 " 不包括各種輔助項目 " 的情況下,每架 MQ-25 的平均單位成本将 " 略低于 1.5 億美元 "。
報告還補充說,國防部副部長方面将 MQ-25 計劃指定爲 " 關鍵性能參數降低試點計劃 ",以使得美國海軍能夠專注于比此前要求的六個更少的幾個主要作戰能力上來。比如美國海軍目前對 MQ-25" 隻有兩項明确的作戰要求 ",首先是其能夠在 " 尼米茲 " 級和 " 福特 " 級航母上部署和作戰,今年早些時候五角大樓發布的(截至 2022 财年末的)MQ-25 單獨采購報告則包含了第二項要求,即 MQ-25 必須能夠在距離航母 500 海裏(926 千米)的距離上提供至少 14000 磅(6350 千克)的加油能力,但希望最好能提供 16000 磅(7250 千克)。
美國海軍希望 MQ-25 能爲現有艦載機提供 " 深入對手防空圈 " 的加油能力
作爲主要目标集中在空中加油能力上的項目,MQ-25A 的主要目标是幫助美國海軍現有艦載機聯隊擴大其有效航程與活動範圍,并解放此前用于執行夥伴加油任務的 " 超級大黃蜂 " 戰機,以節省成本并提高整個 " 超級大黃蜂 " 機隊的戰備狀态。此外,美國海軍還确定了 MQ-25 的情報、監視和偵察等輔助任務。
DODIG 在報告中指出,作爲美國海軍第一款航母艦載無人機,MQ-25A 是 2040 年實現航母艦載機聯隊無人化達六成的關鍵環節,因此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表示,盡快實現 MQ-25 在航母上的部署至關重要。而報道中還提到,由于 MQ-25A 能夠擴大航母艦載機的航程,幫助航母遠離對手的防禦範圍,這些要素對美國未來在太平洋地區 " 與中國的高端沖突 " 中十分關鍵,這也是美國海軍急于加快推進項目的驅動力之一。
在這份報告中,許多具體計劃日期和時間表進行了修改,然而 DODIG 仍擔心美國海軍所制定的時間表可能會被 " 危險地縮短 ",報告表示,由于美國海軍官員做出的計劃中,MS-C(即 " 裏程碑 -C" 生産)決定前沒有進行開發測試評估,IOC(達到初始作戰能力)前也沒有進行初始作戰測試和評估,因此 MQ-25 計劃無法滿足其作戰能力要求的可能性增加,而在開始生産和宣布 IOC 後再進行開發測試評估和初始作戰評估,将發現成本高昂的問題,且會推遲在航母上的實際部署。
盡管沒有明确說明,但後一點通常被稱爲 " 并發性 " 過程,這一情況已經給美軍許多主要軍事項目帶來了嚴重問題,如美國海軍的瀕海戰鬥艦項目就明顯存在這類相關問題,美國海軍作爲 F-35" 聯合攻擊戰鬥機 " 項目的一部分參與者,也應當意識到這一經驗中的 " 潛在陷阱 "。
F-35:差不多得了,我還沒到邊造邊退役的地步
更加典型的則是超級航母 " 福特 " 号,作爲新一代 " 福特 " 級航母的首艦,CVN-78" 傑拉爾德 · R · 福特 " 号不僅相比于此前的 " 尼米茲 " 級全面更新,還與其後續艦在如雷達配置等許多關鍵方面上有所不同。爲不違反美國聯邦法典第 10 卷(武裝部隊)第 8062 條(美國海軍的組成 / 功能)的 B 小節中 " 美國海軍作戰力量應包括不少于 11 艘作戰航母 " 的規定,美國海軍在 " 福特 " 号航母的建造與測試中采取了 " 雙階段交付法 ",即船廠在完成基本的艦體、動力等大部分建造和少量先期測試後即進行交付,後續進行完整測試和功能升級後進行 " 第二階段交付 "。
這使得 2017 年首階段交付服役後的 " 福特 " 僅具備理論上的基本作戰能力,後續也有大量艦上設備遲遲無法通過測試投入使用,更是至今仍未具備搭載運用 F-35C 的能力,導緻服役近 6 年後才以無法使用 F-35 的姿态首次投入實際作戰部署,這種爲了賬面好看而狀況百出的 " 雙階段交付 ",在二号艦 CVN-79" 約翰 · F · 肯尼迪 " 号上被改回了傳統的完全測試後再行交付的單階段模式。
采取 " 雙階段 " 交付法的 " 福特 " 号至今不具備 F-35C 的完全使用能力
但美國海軍仍然辯稱其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減輕其中大部分風險,包括使用實際的演示試飛樣機(代号 T1),同時使用 " 廣泛的數字建模和仿真測試 "。盡管理論上來說,數字工程和模拟仿真已被證明 " 非常有用 ",但現在其具體能夠在項目中起到多少好處,卻越來越被人質疑。
例如同樣是波音公司爲美國空軍所開發的下一代高級教練機 T-7A" 紅鷹 ",盡管其同樣被宣稱爲 " 數字工程的典範 ",波音此前也曾在 2015 年放話稱,基于數字工程的功勞,T-7 已經建造的兩架 " 預生産型 " 飛機(即兩架用于競标的波音 - 薩博 T-X 樣機)" 不僅僅是個演示原型 ",而已經是一架 " 可以投入量産 " 的飛機。然而根據最新的報道稱,T-7 實際投入生産的時間已經推遲到了 2025 年。
同樣作爲波音的産品,T-7A" 紅鷹 " 某種程度上成爲了 " 數字工程 " 的反面典型
DODIG 表示,盡管美國海軍向其提供了最新的風險與進度評估文檔,但其仍認爲美國海軍需要 " 進一步審查其計劃 ",要求美國海軍确認項目辦公室能提供有關 MQ-25A 最新的延遲風險管控文件,其中包括有關進一步延遲的所有可能風險,特别是 MQ-25 的部署錯過預期日期的風險。
總之,MQ-25 項目由于各種原因,實際上已經被大幅推遲,成本也不可避免地有所增加。當 2018 年波音赢得艦載加油機的競标時,外界普遍期望海軍在 2024 年即可接裝 MQ-25,并在 2025 年達到 IOC 階段,然而這一交付時間表先是被推遲到 2025 年,在今年的預計中又被推遲至 2026 年;此前的規劃中,第一批預生産型 MQ-25 在 2022 年底開始交付,然而實際上在波音公開宣布的消息中,交付海軍的第一架 MQ-25A 在今年 9 月才下線,并開始靜态地面測試。報道最後表示,美國海軍能否避免 MQ-25 項目産生進一步拖延,以及總成本可能上漲多少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