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82 度(ID:jianxiaojoy),作者:82 度,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最近,一條關于阿根廷和中國的新聞上了熱搜。
7 月 31 日,阿根廷宣布,将動用人民币償還 17 億美元的債務,并且特别感謝了中國的幫助。阿根廷在全世界開創人民币償還外債的先例。
我看網上大家普遍關注兩個問題:阿根廷以前很富的,怎麽變得這麽窮了還欠了這麽多債,還要用人民币還債?中國這段時間着力穩彙率,這些人民币給到阿根廷,對我們是好還是壞?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阿根廷這個人均 GDP 曾進入世界前 10 的國家怎麽現在這麽差錢了?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 " 發達國家 " 變成 " 發展中國家 " 的國家,怎麽弄的?以及,我們爲什麽要幫阿根廷?
一、阿根廷是怎麽富起來的?
大家知道,阿根廷有一個稱呼——說西班牙語的意大利人國家。這個南美洲的國家,白人特别多,現在整個阿根廷,有至少 60% 的人口是意大利後裔。
阿根廷在美洲大陸這個錐子形狀的南段,被形容爲 " 南錐體 ",形狀就像錐子頭。南美洲這個地方有個特點,就是資源豐富,物産豐饒,是美洲最好的土地。
這個地方以前沒歐洲人,歸印加帝國統治,到處都是印第安人。但美洲的印第安人不團結,整個美洲大陸有幾千個印第安部落分支,互相敵對。
後來歐洲人發現了美洲大陸,看到這裏物産這麽豐富,最早殖民美洲的西班牙人想在美洲建立據點,方便掠奪。
這些印第安部落的敵對狀況給了西班牙人可乘之機,後者跟一些部落聯盟,對付其他部落,各個擊破。同時,歐洲人還給這塊土地帶來了疾病,印第安人被弄得七零八落,這塊土地逐漸被征服。
西班牙人花了兩百年時間,在美洲共建立了四大總督區。其中,由于資源不占優勢,拉普拉塔總督區是四大總督區裏頭建立最晚的一個,也是最不受重視的,它不是直接建立的一個總督區,而是 1776 年才從秘魯總督區分出來的。後來的阿根廷就隸屬于它。
那這塊區域是怎麽發展起來的呢?
1542 年,在南美洲的波托西發現了大銀礦。波托西的銀子得運出來,這時拉普拉塔總督區的阿根廷這塊位置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波托西的銀子運輸出來分兩條線,北線從秘魯阿裏卡港出,經巴拿馬到西班牙的卡迪斯;南線從今天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經裏約熱内盧到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大家知道,布宜諾斯艾利斯現在是阿根廷首都、南半球最大的城市、大西洋岸重要港口。
作爲運輸波托西銀子的重要樞紐位置,阿根廷才慢慢發展起來。
最早到拉普拉塔總督區的西班牙移民,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爲中心,慢慢在這建起了學校、醫院、郵局、劇院等等,并逐漸有了一些紡織、造船、食品加工業。
法國大革命之後,西班牙在歐洲被拿破侖打敗,國王也被法軍俘虜了。宗主國變弱,法國又想來管理,南美這塊殖民地上的離心力越來越大。終于在 1810 年,阿根廷爆發革命,随後獨立建國了。
插一句,阿根廷成了一個國家,而且是以白人爲主。當時整個拉普拉塔區的西班牙移民也就小幾十萬人。由于這裏的氣候不适合搞種植園,所以不需要黑人,印第安人又被殺光了,所以就成了一個以白人爲主的國家,白人占到總人口的 95%。
阿根廷爲什麽又成了說西班牙語的意大利人國家呢?因爲後來意大利開打統一戰争,一大波意大利人爲了避禍跑美洲來,其中一部分人來到阿根廷定居,至少有 200 萬人之多,在數量上超越了西班牙人意大利這股大移民潮到 1955 年才結束,當時意大利裔占全國 36.7%,西班牙裔占 25.7%,德裔占 20.2%,經政府培訓,大家都統一說西班牙語。一直到今天阿根廷 4400 萬人口裏,有近 3000 萬是意大利血統,占全國人口的 60% 以上。
在擺脫殖民者的過程中,南美也随之進入類似軍閥混戰的局面。
獨立後的阿根廷一邊跟巴西智利周旋,一邊向南方進攻,到 1884 年,南方的最後一批印第安人向阿根廷投降,印第安人從此失去了所有的國土。無國土可以征服了,阿根廷開始轉入大建設時期。
阿根廷是怎麽富起來的?簡單地說,是憑借" 以英國爲主的國際資本大量投資阿根廷 + 農産品出口外貿模式 + 意大利爲主的大移民 "三大源頭。
穩定下來後怎麽發展經濟?外面看了一圈,當時英國正在鼓吹自由貿易,美國也在搞自由市場,阿根廷就也開始搞自由化。
阿根廷有優質的農業資源,能産出高質量的牛羊肉和糧食。于是,阿根廷開始發展農業貿易。
自由化政策下,阿根廷國内地主和寡頭把持住整個國家的資源命脈,比如草原、礦山、耕地等資源型生産要素。
農産品怎麽生産,賣給誰,怎麽運出去呢?就需要建工廠、找買家,建鐵路等等。阿根廷就引進外資,讓外資盡情地進來投資,修鐵路,建工廠。
這個過程中,除了法國,英國是出錢出力的主力,阿根廷的鐵路和工廠大都是英國人修的。
這些投資家在阿根廷獲得了巨量财富。阿根廷給出的回報,是優質農産品,還有鐵路沿線兩側 15 公裏土地的所有權,另将大量土地低價賣給他們。
主要在英國人的幫助下,阿根廷建成了發達的鐵路網。最鼎盛時,阿根廷人均鐵路超過美國,密度達到 173 公裏 / 萬平方公裏。
同時,因爲阿根廷當時人力不足,所以放開向全世界吸收移民。阿根廷的貨物與人流運轉也吸引了大量移民遷居到這裏。
阿根廷曾經有多輝煌?
縱橫的鐵路明顯提升了效率,把更多的牛羊運到海外,英國那樣的國家 1/3 的肉類都是阿根廷供應的。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阿根廷的肉類、礦産、糧食、棉花的出口量位居全球頂級水平,被稱作 " 美洲的肉庫 " 與 " 世界的谷倉 ",阿根廷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到了十九世紀末期,阿根廷已成爲全球第 7 大經濟體,還被稱作 " 南美的美國 "。随後,歐洲移民紛紛湧入阿根廷。
" 一戰 " 時期,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已經看齊了美英等列強。1914 年,阿根廷人均收入持平荷蘭,略高于西班牙,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羊毛出口國和第三大畜牧生産國,布宜諾斯艾利斯在美洲的繁華,僅僅落後于紐約。
阿根廷 1945 年的人均收入是巴西的三倍、墨西哥的兩倍,1950 年還能跟加拿大、挪威差不多富裕,就是得益于他們的優質物産 + 鐵路網絡。
但注意,阿根廷富的主要是地主和寡頭,可以說一個個富可敵國。而阿根廷底層是非常窮的。就像現在,阿根廷的富人區和貧民窟,緊緊挨着,泾渭分明。
二、阿根廷是怎麽變窮的?
一個看起來如此富裕、人均收入這麽高的國家,是如何變得債務纏身、經濟停滞的?
前面說了,靠外商主要是英國的投資,阿根廷發展起了農産品外貿,靠這個賺了很多錢。結果,一戰、二戰打起來了,這造成兩個主要後果,一是英國自顧不暇,阿根廷的外資減少了。
二是歐洲人進口阿根廷農産品的變少了。這一下,阿根廷的收入大量減少。
能不能出口别的?阿根廷的主要出口産品就那幾樣,主要就是肉類、礦産、糧食、棉花。前面也說了,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重要的海運港口,那物流二戰後怎麽樣了?不幸的是,二戰後全球貨船都經巴拿馬運河,也不打麥哲倫海峽過,所以阿根廷的物流也相較以前變差了。
同時,阿根廷内部的開支沒少。前面說了,阿根廷敞開吸納移民,人口多了、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于是,手頭就越來越緊了。而且,這個過程中,阿根廷國内的通貨膨脹升高。
說到這裏,再看阿根廷的經濟興衰,就有些資源詛咒的意味了。因爲農業資源豐富,發展農業是順理成章的。不像有的地方,因爲農業資源少,隻能想别的活路,就像美國的馬薩諸塞州,種地不行,就是海裏可以打漁,隻好發展打漁。但打漁就得就得造船,造船就需要冶鐵、釀酒等等。于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得上,結果開啓了工業之路。再慢慢地修運河、鋪鐵路,發展地越來越旺。
那爲什麽單一靠農業發展不長久,而工業卻能越發展越強呢?
非常基本的一點是,農業的産出受到自然界條件的限制太多,工業可以擺脫很多自然資源的束縛,進而有更強的自我繁殖的功能。
工人們有了錢就有了購買力,需求多了,商家就可以擴大再生産,繼續雇傭更多的工人。這樣經濟就循環起來了。而且,發展工業就需要不斷更新知識,改進技術,進而進一步提高生産效率。
當然,最開始大家可能都沒意識到這個問題,隻是因爲資源差異,大家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所以說阿根廷有資源詛咒的意味。畢竟,和利用現有豐富資源順勢相比,工業之路一開始是很艱難的。一些國家是在偶然中發展起來工業,結果形成了持續的發展引擎。而且,發展工業還得有買家,能賣出去才可以。當時的阿根廷要靠外資出錢出力去發展,而它與英國等歐洲國家之間,在農産品方面的互補性更強一些。
後來阿根廷自己有沒有意識到單一發展農業帶來的增長問題,有沒有想過其他的能持續創造财富的 " 生财之道 "?
有的。阿根廷有嘗試過發展工業,但都沒成功。2021 年,制造業隻占阿根廷全國 GDP 的 15%。
阿根廷轉型發展工業失敗的原因,簡單地說,可以歸爲兩點:一是隻關注總量,不關心分配,使得内部矛盾大;二是長期内耗,政局動蕩。這兩點使得阿根廷容易越沒錢越容易爲了短期需要傷害長期利益,形成惡性循環。
前面說過,阿根廷的兩極分化非常嚴重,富人很富,窮人很窮,泾渭分明。國家财政好的時候,可以掩蓋問題。但财政不好了,矛盾就突出了。
" 一戰 " 開打後,盡管阿根廷沒參戰,但引發了劇烈的通貨膨脹,各種矛盾都被引爆了。例如,強烈要求政府不準再繼續引進移民,因此還引發了暴力沖突。
一戰剛結束,緊接着就迎來了 1929 年的 " 大蕭條 "。經濟危機爆發後,各國都樹起高關稅打貿易戰,依靠出口的阿根廷遭到重創,大規模裁員,通貨膨脹,人們生活越來越難,原本劇烈的階級對抗白熱化。
1930 年,阿根廷軍隊在人民的呼籲下推翻了總統。從這個時候起,阿根廷進入了軍事政變的循環中,此前堅持的自由化經濟路線也完結了。
這個期間,英國、美國等大家都在搞貿易保護,爲了保護本國農民,阿根廷也搞起了貿易保護。同時,像德國一樣搞起了國防工業,生産武器來帶動就業。
這樣亂哄哄地搞了十幾年之後,貝隆上校帶領軍官團又一次發動政變,推翻政府,随後貝隆作爲工黨領袖當選總統。
貝隆宣稱三條:政治主權、經濟獨立、社會正義。
做法簡單來說就是沒收歐美公司的投資、收回英法鐵路、把這些資産國有化;在冷戰中不站隊;發展本國工業;給窮人修住房、建學校、醫院、養老院,給窮人發福利等。
想法很好,像鐵路這些很賺錢的,但是以前的利潤都被資本家賺走了,國有化之後就可以給工人多發點工資。
但一方面,阿根廷的國有化并不成功。沒有搞國有化的經驗,阿根廷搞國有化之後人浮于事,内部腐敗等問題明顯。
另一方面,來阿根廷投資的外商紛紛離開,大量銀行倒閉,農牧業産量下降,食品石油天然氣價格都開始飛漲。到 1952 年時,工資水平上漲了 35%,但物價卻上漲了 73%,年通貨膨脹到了 30%。同時,高工資和高福利又搞得大量私企不堪重負。
總之就是經濟沒出成果,先急吼吼搶一波分錢。結果,衰退繼續,老百姓繼續鬧,終于在 1955 年又一次發生政變,軍隊逼迫貝隆辭職,他辭職後軍政府開始朝着 " 去貝隆化 " 的方向猛踩油門,把貝隆那一套都拆除掉。
但軍政府更加不會管經濟,加上内鬥嚴重,常年内耗使阿根廷經濟停滞,失業率和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
總之,從 1946 年之後,阿根廷就沒有一屆正常的政府。1982 年還爆發了馬島戰争。馬島當時在英國人手裏,1970 年代在馬島周邊發現了石油,1982 年時阿根廷總統希望從英國人手裏收回馬島。結果阿根廷輸掉了馬島戰争,成了國恥。
但通過這一戰,阿根廷軍政府倒台,阿根廷政府就瘋狂削弱軍方,同時軍隊曾經控制的化工、鋼鐵、電器企業也被私有化,航母、驅逐艦相繼退役。
回過頭來看,阿根廷從一戰一直到現在,基本上嘗試了所有的經濟模式,同時基本上每隔一些年就政變一次。從 1930 年到 1983 年,阿根廷隻有三任總統完成任期,其他的都被推翻了。阿根廷的經濟部長更是平均每年換一次,甚至偶爾一年換三次,阿根廷經濟政策的亂糟糟可想而知。
在接下來的歲月裏,政變、示威遊行、通貨膨脹、債務違約,都成了阿根廷的日常。
到 1990 年代,阿根廷錯過了二戰後整整 50 年的黃金發展周期,錯過了從農業國向工業國升級的時機。
總之,阿根廷想要搞工業,沒錢就去借錢,欠大量外債;想要用進口替代,又傷害了本土工業,命脈掌握在别人手裏,還經常導緻輸入性通脹。
近些年,阿根廷還向跨國集團借錢挖阿根廷的資源,結果資源挖完之後人家跑了,阿根廷還得繼續還錢。
于是,隻能平時就靠賣點農産品和借外債維持家業,但不斷借債和受國際市場波動造成的農産品價格不穩定,阿根廷經濟也未能再回高光;同時花錢的高福利社會機制還在,債務越積越高,經濟惡性循環。
三、我們爲什麽要幫阿根廷?
大家知道,去年初,随着美國的通脹水平升至 40 年來最高水平,2022 年 3 月開始美聯儲開啓本輪加息周期,把利率推到 22 年來的最高水平。
這讓全球很多國家都比較緊張,尤其是阿根廷這樣的國家就很危險。
因爲美國的加息周期,就是它的 " 收割季節 "。收割誰呢?主要是那些手裏美元儲備不多、同時有大量美元債需要償還,并且金融市場開放性強的國家和地區。
這樣的國家面臨債務違約的風險,一旦沒有足夠的美元去還債,本國的核心資産就有可能被外資低價收購。
這也是美國收割全球慣用的套路:第一步,放水,大量美元進行海外投資,擡高新興國家資産價格;第二步,加息,驅動美元回流。使得這些國家的美元急劇變少,美元升值,其他國家的貨币貶值,資産如房價和股價大跌;第三步,美元卷土重來,抄底便宜又優質的資産,從而賺取巨額利潤差價。這個過程中,很多國家由于實施徹底的經濟自由化,甚至使得外資控制了國家的核心産業。
這時,這些新興國家不僅手裏美元少了,而且還可能不得不向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借錢去還債。這都讓美國的資本家們賺得盆滿缽滿。
美國就是通過制造這樣的 " 美元潮汐 ",也被稱爲 " 美元周期 " 來收割全球,屢試不爽。而經曆資産價格泡沫破裂的國家很容易一蹶不振。其中,在曆次美聯儲加息周期中,受傷最深的總是新興市場,尤其是拉美、東南亞。
手裏美元儲備不多、同時有大量美元債需要償還,現在的阿根廷就是這樣的狀況。
截至 2022 年底,阿根廷的外債規模達 2767 億美元,但外彙儲備隻有 446 億美元。這時的阿根廷賺外彙也遇到困難,由于幹旱天氣,阿根廷今年的玉米和大豆出口遭受了重創,導緻其外彙儲備大幅下降。今年上半年,阿根廷外彙儲備累計減少超過 100 億美元。再加上 2016 年,美元不斷加息造成阿根廷嚴重的資本外逃和貨币貶值。
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向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借貸。結果阿根廷深陷債務泥潭。
當前,阿根廷正面臨着近 20 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困境,似乎又有重新陷入曆史上曾經發生過的貨币危機、金融危機以及經濟危機交織的局面。
于是,爲了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同時不違約,阿根廷做了一件開先河的事:用人民币償還外債——向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償還的 27 億美元債務,其中 17 億美元以使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特别提款權的方式支付,其餘 10 億美元以使用人民币結算的方式支付。
阿根廷的這些人民币是哪裏來的呢?
自 2009 年以來,中國和阿根廷一直保持雙邊貨币互換協議。在 2023 年 6 月續簽的協議中,貨币互換協議擴大,中阿兩國本币互換規模達到了 1300 億元人民币 /4.5 萬億比索,可自由使用額度提升至 700 億元。這相當于我們爲阿根廷的金融市場提供低成本融資。
我們這時爲阿根廷解圍,其實是有冒風險的。
一方面,現在阿根廷貨币貶值風險高。在美元仍走強的情況下,我們這個時候手裏換了一堆阿根廷貨币,随時可能再貶值。那我們去買阿根廷的貨物呗,要知道,阿根廷國内的通貨膨脹率現在已經超 100%。
另一方面,我們現在正在穩彙率。怎麽穩,簡單地說,就是保證外彙市場上人民币的供應量在一定範圍内。因爲跟商品一樣,在外彙市場上,一國貨币稀缺就會升值,泛濫就會貶值。
現在我們跟阿根廷擴大貨币互換規模,并把阿根廷可自由使用的人民币額度提升至 700 億元,一旦阿根廷用于還債的人民币被債主抛售兌換成了美元,相當于增加了外彙市場上人民币的供應,就會增加人民币貶值的風險。
那爲什麽我們仍選擇在這個時候出手相幫呢?當然是長遠看,主要有兩個點:一個是爲了促進跟阿根廷的貿易合作,要知道阿根廷的糧食和礦産是很豐富的;另一個就是可以在人民币國際化的道路上将有很好的示範效應。人民币國際化,簡單地說,就得讓更多國家手裏有更多人民币,相信人民币,願意用人民币。阿根廷作爲拉美第三大經濟體這個示範作用是很典型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82 度(ID:jianxiaojoy),作者:82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