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 發現最近韓劇開局都很猛啊。
《假面女郎》女主在床上運動中反殺渣男。
兩個女生用紅繩,絞殺家暴男。
《國民死刑投票》,動用私刑,讓全民投票來決定一個逃過法律制裁的 " 惡人 " 是否被殺。
《絕世網紅》是來自網紅的複仇,揭開網紅運作機制的潛規則、黑料、向網暴者複仇。
絕的是,女主靠網紅混到上層後,看到富人家庭服務,傭人跟着總裁回房間的腳步,神不知鬼不覺地幫他脫掉鞋。
發現了嗎?
這些韓劇都套着時下熱點話題:擦邊直播、女女互助、階級黑暗 ……
噱頭十足,全是我們想看(又不能拍)的。
韓劇高度内卷,快速叠代,稍微一段時間沒留意,它就以你意想不到的面貌出現。
但。
也有一個問題。
前期追得越上頭,可能爛尾的時候越破防。
爲什麽呢?
韓劇雖爽,Sir 也推薦了不少,今天要聊一聊它 " 副作用 "。
01
話題制造機
這兩年韓劇爆款頻出,一個強勁的發動機就是——
海外流媒體平台入局。
Netflix 和 Disney+ 開拓亞洲市場,韓國是一個重要的跳闆。
看看《鱿魚遊戲》有多火就知道了。
今年,Netflix 預計将推出史上最多的韓國影視作品,一共 34 部韓劇。
Disney+ 去年 11 月推出的 50 餘部片單中,韓國以 13 部占據最大比重。
海外的 OTT 平台也在韓國制作方手裏,占據了新的優勢。
韓國内容振興院去年的韓國制作公司問卷調查顯示,制作節目簽約優先考慮順序是:海外 OTT ( 77.8% ) 、綜編台(JTBC,tvN 等) ( 74.1% ) 、本土 OTT ( 63% ) 、三大台 KBS、MBC、SBS 59.3% ) 。
Netflix 不僅帶來的資金,也帶了美劇創作風格。
因此像美劇那樣快節奏的爽劇和複仇劇也變得越來越多,這類故事更容易刺激觀衆,在網絡上引起讨論。
Netflix 首席執行官特德 · 薩蘭多斯在韓國參加活動時就曾說過,"Netflix 要做的是選擇故事,選擇講故事的人。目标是盡可能支持它,使它達到最大的期望。"
最近熱播的《假面女郎》,在 Netflix 平台上拿下了非英語區第一名的成績。
爲了能在最短時間内獲得反響,流媒體平台通常選擇投資那些最容易激起網絡情緒的題材。
而大量的作品又提供了數據庫——
什麽會爆,他們可太懂了。
于是一大批敢拍、大尺度、社會批判的韓劇誕生。
香是香了。
但這樣一套模式,能持續很久嗎?
02
爽過之後
韓劇爛尾,一直是一個保留項目了。
如果說過去的爛尾是因爲編劇創作乏力。
那麽現在經過大數據題材激化後的韓劇,爛尾幾乎是先天決定的——
管殺不管埋。
噱頭先行,把人騙進來再說。
《假面女郎》結尾不顧劇情邏輯,走上爽劇路線,落入了俗套。
朱五男是一個隻能對着充氣娃娃釋放性欲的宅男。
他的母親金慶子(廉惠蘭 飾)得知兒子被殺後,也不了解兒子被殺的原因,而是學習各種計算機技能、購買槍支,找到金貌美複仇。
就算金貌美最後自首進了監獄,她也要禍害她的女兒,到處散播她女兒是殺人兇手的消息,甚至計劃殺掉她女兒。
最後的結局,她卻被趕來抓越獄金貌美的警察擊斃了。
讓一個年近半百的老人,購買槍支、去整容、潛伏在女主女兒身邊,就隻是爲了複仇?
以複仇驅動人物去做遍所有瘋狂的事情,反而丢掉了潛藏在人物裏更豐富的人性。
就算複仇母親的人物形象非常瘋批,足夠深入人心,甚至韓國人都在說應該給廉惠蘭的演技頒獎。
但有什麽意義呢?
像《假面女郎》這樣的韓劇通過複仇爲單一的目的導向,反而稀釋了當中隐藏的社會問題,消費了大衆的情緒,卻沒能緩解焦慮。
面容焦慮的女主,最終還是走上了整容、殺人、進監獄的路,并沒有得到更好的結局。
大衆情緒隻停留在了對劇情評價的表面,除了憤怒,也沒有更深入的可思考的空間。
03
" 一次性 " 的社會議題
爽劇模式。
開頭,通常一個人是如何受盡了社會的折磨,再開啓 buff 技能。
《假面女郎》金貌美在公司被評論外表、工作能力等等,導演用俯視的鏡頭,讓人感到壓抑的社會氛圍。
用鏡頭展現了沉重的社會氛圍之後,迅速讓女主迎合大衆潮流走,最終走向不歸路。
《國民死刑投票》裏,展現了一個爲有罪之人執行死刑的民間組織,開啓了預告殺人,與韓國最近的新聞事件形成了現實映照。
劇中卻變成了警方和犯罪方的鬥争,用輿論讓大衆站對他們有利的一方。
忽視了預告殺人的犯罪者這一群體内心的刻畫。
在現實中他們是一群因爲被社會抛棄而報複社會的人。
7 月 21 日,韓國首爾一地鐵站發生故意傷人事件緻 1 死 3 傷;8 月 3 日,韓國京畿道發生無差别傷人事件,緻 1 死 13 傷。
△ 圖源視覺中國,韓國光州," 殺人預告 " 事件頻發,警察在公共場所巡邏
韓國的《中央日報》報道,其中開車撞人的 22 歲青年,未能考入特殊目的高中 ( 藝術、體育、外語、科學、國際、師範類高中 ) 。
失落之餘他從普高退學,離開家人獨自生活。在社會中屢屢受挫導緻他于 2020 年被确診爲分裂性人格障礙,從此進入社會孤立加劇的惡性循環。
中央大學社會學教授申鎮旭表示," 最近的事件讓我們看到了韓國社會底層凝聚着多大的攻擊性能量。"
與此同時," 殺人預告 " 言論在韓國社交網絡上猛增,引發民衆恐慌。
8 月 8 日,韓國警察廳表示,截至 8 日上午 9 時,共有 67 名 " 殺人預告 " 發帖者落網,其中 34 人未滿 20 歲。
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室室長周元指出 " 難以進行健康的社交生活的青年正在出現 "," 最近事件集中在青年層,與經濟困難不無關系 "。
韓國青年 ( 15-29 歲 ) 失業者和非經濟活動人口 2020 年飙升至 81.8 萬人。
△ 圖表制作:金走源記者
社會氛圍的壓抑,和劇中的極緻爆發,二者形成了呼應和互補。
漸漸地。
創作者不再深入反思社會病态的肌理,因爲他默認,就是這樣的,懂的都懂。
同時,也越來越忽視鋪墊主角的心路曆程,因爲他默認,沒人關心,大衆隻需要最直接的發洩。
于是,幾乎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公式——
社會黑,主角瘋。
看似社會議題更多被讨論了。
但也隻是,短暫地關注了一下,發洩完即走。
04
影響力的反噬
當然。
批評韓劇一定會帶來反對的聲音——
" 自己都拍不了,怎麽好意思挑剔被人拍得怎樣。"
當然得承認。
韓劇是可以改變現實的。
《素媛》《下一個素熙》的上映,推動了相關法律條文的完善。
再者。
即使沒有直接推動立法,改變社會。
指出問題,本身就有其意義。
這也是爲什麽我們一次次會說韓劇 " 真實 ",哪怕有不少誇張的成分,也依然說出了一些身邊刺痛我們的事實。
但。
也正是因爲珍視表達。
我們才更期待,用好這份表達。
而不僅僅是,利用社會上各種極端事件,讓人們變得恐懼和焦慮,再将改變社會的渴望寄托到電視劇裏的複仇英雄身上,來制造幻覺。
甚至。
觀衆也開始恐懼韓國影視劇裏展現複仇爽劇的激烈現象,也會造成現實模仿事件的發生。
其實我們在韓國影視劇裏看到更多的是小人物反抗社會的階段性勝利,大家都知道真正的社會問題靠個人是遠遠不能解決的。
在韓國也有律師針對《國民死刑投票》裏大衆參與死刑投票的事件進行法律分析,從法律上講,這被認爲是幫助主犯(逃亡)犯罪的從犯,在法律精神上和無形上幫助(鼓勵、應援)也屬于殺人幫兇。
多年前,我們對韓劇的初印象,是細膩的愛情、鮮明的人物,帶着濾鏡的氛圍。
後來,《燃燒》《寄生蟲》等韓影以其鋒利的現實話題、從文藝推進社會改良的力量再次走上國際舞台。
從甜美浪漫,到苦澀壓抑。
韓國影視劇的轉變,緊貼社會需求。
而在不同的節點,也都牽動着國内觀衆的神經,不由聯想——
這根漫長的引線。
會不會在多年之後點燃我們的未來?
也正因如此。
Sir 不期待韓劇那麽 " 爽 ",暴烈地展示黑暗,又用複仇一筆帶過。
而是想看到它慢一點,真一點。
這樣才可能留存得久一點。
久到等有需要的一天,我們還能拿出來複習參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坂元家的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