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1
對于科學家們來說,獲得諾貝爾獎是他們終生追求的終極職業成就,然而功成名就也可能讓有些人晚年患上諾貝爾病。
2
諾貝爾病通常用來形容諾獎得主經常出現的傲慢和毫無根據的自信,這促使他們晚年追逐不可能的、僞科學的或徹頭徹尾的瘋狂想法。
3
固态晶體管的發明者肖克利患有諾貝爾病,促使所謂的 " 八叛逆 " 離職,他們後來創立了英特爾、發明現代芯片技術以及創造集成電路。
4
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萊納斯 · 鮑林晚年提倡各種替代醫學,宣稱維生素 C 可以治療衰老、癌症甚至精神分裂症。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要宣布得主了。對于科學家來說,獲得諾貝爾獎堪稱是終極職業成就。這個榮譽如此受人崇敬,以至于諾貝爾獎得主可能會覺得他們的想法和判斷永遠不應該再受到質疑。這種超然的地位,加上名望帶來的巨大壓力,可能會導緻諾貝爾獎得主在晚年追逐不可能的、僞科學的或徹頭徹尾的瘋狂想法。
在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可能是世界上最值得驕傲的成就。在專業領域,諾貝爾物理學、化學或醫學獎得主可以在他們選擇的任何地方度過他們職業生涯的剩餘時間,研究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獲獎者将成爲各自領域的代言人,他們也可以領導研究所或政府機構。他們代表了人類成就的頂峰。
但成名也有不利的一面。獲獎者經常被要求對他們專業領域之外的事情發表評論。這可能充滿危險,特别是如果話題涉及廣泛的公衆利益,比如政治、宗教抑或是外星人。雖然霍金不是諾貝爾獎得主,但他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而且他經常說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蠢話。
此外,他們的職業生涯也可能遇到挫折。雖然大多數成功的科學家都在解決容易解決的問題,但諾貝爾獎得主往往發現,除了最重大的挑戰之外,他們很難專注于其他事情。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有大量驚人的發現,他本可以再獲得四次諾貝爾獎。然而,他把晚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追求虛無缥缈的 " 大統一理論 "(或稱萬物之理)上。
同樣,該領域的另一位巨擘史蒂文 · 溫伯格 ( Steven Weinberg ) 花了幾十年時間鑽研弦理論,追求自己的 " 終極理論 "。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 · 漢明(Richard Hamming)是這樣描述另一位獲獎者的:" 現在他隻能研究重大問題了。"
然而,研究重大問題的不利之處在于,它經常導緻獲獎者患上所謂的 " 諾貝爾病 "。
何爲諾貝爾病?
《懷疑論者詞典》對諾貝爾病的定義是 " 一些諾貝爾獎得主遭遇的痛苦,導緻他們接受奇怪的或沒有科學依據的想法,通常是在晚年發生。"
瑞士弗裏堡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實驗室的神經科學研究員塞巴斯蒂安 · 迪蓋茲(Sebastian Dieguez)解釋說,這些傑出的科學家之所以堅持可疑的理論,是因爲他們 " 有意追求最奇怪、最禁忌、最令人震驚的東西,對科學界嗤之以鼻,以此展現自己的與衆不同、大膽、開放。簡而言之,展示自己的偉大之處。有些人認爲他們永遠是對的,即使他們是錯的,他們也有權提出挑釁性的、不同尋常的觀點 "。
諾貝爾病的另一個特征是,諾貝爾獎得主開始研究他或她沒有專業知識的課題。
迪蓋茲補充說:" 在獲獎之後,你可以發展出一種浪漫的科學觀,這種科學觀不是基于對理性和推理準則的服從和尊重,而是基于一種将自己置于直覺層面的能力。無論如何,這種能力可能顯得有點非理性,敢于提出被禁止或禁忌的問題。"
簡而言之,智力并不能防止非理性。
肖克利令人震驚的行爲
威廉 · 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是貝爾實驗室現代固态晶體管的發明者之一。由于這一發現,肖克利及其同事約翰 · 巴丁 ( John Bardeen ) 共同獲得了 1956 年的諾貝爾獎。但以謙遜、随和著稱的巴丁厭倦了肖克利争名奪利的行爲,離開了貝爾實驗室,成爲了一名大學教授。在這個位置上,他轉而研究超導問題。這份新工作反而幫助巴丁赢得了第二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另一方面,肖克利卻患上了諾貝爾病。他在後來被稱爲矽谷的地方創立了第一家晶體管公司,他的聲譽和智慧天賦吸引了無數頂尖的年輕物理學家爲其工作。然而,獲獎釋放了肖克利最糟糕的特質,他偏執到強迫員工接受測謊。他自負地想要被視爲一個偉大的天才,他讓人們爲他聰明卻不切實際的想法去努力,當這些任務失敗時,他又公開羞辱他們。
肖克利的傲慢最終迫使許多才華橫溢的成員辭職,其中就有被他稱爲 " 八叛逆 ( The Traitorous Eight ) " 的年輕學者。這些人後來因自己的傑出工作而出名,包括創立英特爾、發明現代芯片技術以及創造集成電路等。
在這場災難之後,肖克利重新回到了學術界,但逐漸離開了物理學領域,開始研究關于種族和智力的問題,最終導緻他成爲優生學的代表人物。肖克利貶低他的第一任妻子,因爲她的基因 " 低劣 " 導緻他的孩子變得不那麽聰明,肖克利把精子捐贈給一個特殊的諾貝爾獎得主精子庫。到去世時,肖克利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瘋子。
從科學到僞科學
物理學家布萊恩 · 約瑟夫森 ( Brian Josephson ) 因 22 歲時獨自完成的博士論文而獲得諾貝爾獎。在接下來的 40 多年裏,他怎麽能再次達到這樣的成功呢?沒有人會質疑約瑟夫森追求新想法的才華或判斷力。因此,他對超驗冥想産生了興趣,這導緻他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進行研究,有時還支持心靈感應、超心理學、心靈能動和其他新時代的巫術。約瑟夫森并沒有被同行的嚴厲批評所吓倒。他繼續尋找真正的靈媒和超自然現象。他也熱衷于冷聚變。
美國化學家、物理學家、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萊納斯 · 鮑林(Linus Pauling)晚年提倡各種替代醫學。他大力宣傳維生素 C 可以治療從衰老到癌症再到普通感冒的各種疾病,甚至聲稱大劑量的維生素 C 對精神分裂症有效,其發表的研究充滿了偏見和錯誤。然而,盡管許多研究人員對維生素 C 的效果提出了質疑,但直到今天,許多人在開始感到不舒服時還會大量服用維生素 C。
其他幾位獲獎者在後來的職業生涯中也遭遇了類似的情況。比如美國生物化學家、DNA 結構的共同發現者詹姆斯 · 沃森(James Watson),他後來成爲知名的種族主義者;呂克 · 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是艾滋病毒的共同發現者,後來成爲各種邊緣醫學理論的公開支持者;美國生物化學家卡裏 · 穆利斯(Kary Mullis)因發現了聚合酶鏈式反應 ( PCR ) 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否認臭氧層空洞的存在和人類在全球變暖中的責任,甚至聲稱自己遇到過外星人。
并非隻有諾獎得主才得病
當然,諾貝爾病并非隻發生在諾貝爾獎得主之中,它也存在于某些不受歡迎的科學家身上。似乎智力并不能使一個人免受認知偏見的影響。因此,即使是非常聰明的人,當他們沒有足夠的動力去鍛煉批判性思維技能時,尤其是當他們确信自己是對的時候,也可能會忽視這樣做。
由于人格研究表明,極具創造力的科學家往往比其他科學家更自信。而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所有人的智力之高不容置疑。因此,諾貝爾獎獲得者必須警惕 " 智力超限 " ( 對自己的能力假設過高 ) ,即錯誤地認爲,因爲一個人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他也很可能在其他領域表現出相當水平的專業知識。
請同情諾貝爾病患者
人們很容易嘲笑和輕視那些死于諾貝爾病的獲獎者。誰會爲一個滿嘴胡說八道、固執或傲慢的人感到難過呢?然而,我們必須記住,古怪往往伴随着才華橫溢。如果再加上名望帶來的巨大壓力,這可能會把一些古怪的人推向邊緣。
因此,我們應該對諾貝爾病患者抱有同情心。對有些人來說,這種疾病往往是功成名就必須付出的代價。(文 / 金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