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瞰學社創始人兼 CEO 黃有璨在 GET2023 教育科技大會現場分享
芥末堆 Siyi 10 月 18 日 報道
2023 年 10 月 17 日至 19 日,芥末堆在北京舉辦 " 活力更始•教育與科技的再進一步 "GET2023 教育科技大會。在 17 日的領袖論壇上,有瞰學社創始人兼 CEO 黃有璨發表了《時代轉折後,一個中年人的毅然 " 出走 "》主題演講。
在見證并經曆教育行業特别是在線教育的全周期之後,黃有璨對行業和人生進行了切換視角的全新思考。他表示,今天一定不每個創業者都有機會走向資本化,小創業的邏輯是當下正在發生的。" 讓自己成爲一個服務型的手藝人,這是一件有長期複利的事。"
以下爲演講實錄,經編輯:
我的演講題目也是初九給的命題作文,我說這兩年也沒有做什麽,可能比起其他嘉賓,我的分享是最沒有幹貨的。後來初九給了我一個理由,她說我覺得你在這兩年活的不太一樣,你代表了我們教培創業者,代表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這一下讓我無法拒絕。今天我就在這裏給大家講講故事,講我這幾年的心得體會。
首先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個十二年的教培行業從業者,嚴格意義上是在線教育從業者。我 2012 年開始創業,那一年正好是在線教育的元年,慕課興起。我完整見證并參與了過去十幾年在線教育是如何崛起、如何瘋狂融資、如何瘋狂燒錢,以及最後如何倒閉。我完整見證了這個周期,我跟初九也是十年前相識,一路走到現在。
這個行業裏,我有過三、四段創業經曆。2015-2021 年,我和幾個夥伴一起做了一家新職教公司——三節課,上一波資本化浪潮過後,我們判定這個打法走不通,所以做了轉型,C 端業務收縮。現在它還在穩定運轉,但我離開了。我寫過一本書叫《運營之光》,這本書累積賣了 100 萬冊,所以我曾經是一個知識網紅,現在已經過氣了。
從三節課出來之後的這幾年裏,我一邊在思考人生,一邊換了一種活法。到目前,團隊越做越小,事做得越來越輕松,人也變得越來越簡單快樂。
過去四年,我見證了行業的巨變,見證了很多賽道消失,不僅是在 K-12,可能還有職業教育的部分形态。今天,大家不再相信職場可以晉升,就業率是一個巨大問題,當大家看不到希望,消費意願和消費動力都在急劇縮減。經曆了這一切,惆怅是必須,重新思考人生也是必須的,所以我用了很多時間重新思考人生,重新思考這件事值不值得幹,以及自己到底在這個行業怎麽自處或者何去何從。
在過去這幾年裏,作爲一個創業者,我經曆了從高度不自洽再回歸到高度自洽的狀态。這個過程中,我們來看有幾組詞特别有趣的詞彙。我發現自己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裏狀态不好的時候,基本上就是這幾組詞之間在打架;過得好的時候,基本就是這幾組詞之間自洽了。
第一,向外求和向内求。向外求是要看行業、看機會,我們對未來要有預判。過去十幾年,在線教育崛起、發展、再到高峰,這個行業的主旋律一定是向外求。2015 年 -2016 年之間,我跟行業裏的人交流,當時大家有一個判斷,教培行業裏最後是不存在小而美是的。因爲那個階段一直持續到 2019-2020 年之間,經曆過這個過程的人都有體會,在那個階段一定要早點擴大規模,做平台型生意。
經曆過去這三四年之後,時代有了一個轉折。今天很多人向外求會遇到一個巨大的阻力,未來是不可預判的。之前我也親身經曆過上個月做了戰略思考,制定了各種計劃,落地跑了一個月之後,發現所有的戰略思考和判斷都被推翻,完全失效了。從今天往後看十幾、二十年,整個世界存在太多變量,不光是政治、經濟、産業結構。
對應的是向内求是什麽呢?先讓你自己成爲一個自洽的能量體,因爲這樣你就可以往外輸送能量,也一定有人會接收到你的能量,他們或許就會願意爲你的能量付費。如果在未來确定性很強的狀态下,外求更好。當未來确定性沒有那麽強,内求帶來的收益不見得比外求低。
第二是機會主義和長期複利,第三是所謂的大創業和小創業。大創業是典型的上個時代要拿資本、看戰略,從産業格局層面做分析。如果做不到一定規模,這個事就沒有價值和前途。小創業是不看規模的,小創業看的是開心和利潤。小創業在很多時候優先守住的是自己,如果做一家公司,你的公司經營利潤至少不低于 30%-40% 之間。
這幾組詞意味着創業者和一家公司兩套截然不同的操作系統,我自己也是在經曆了過去的事、見到了身邊不同人的境遇、思考人生之後,完全切換一套操作系統,切到了小創業、向内求、長期慢慢做,在這個狀态下,我變得極度自洽,而且越來越開心。目前我的成績沒有太多,就是小公司或者個體創業者。我們有一個小社群,有一個小産品,一年幾百萬收入,但能确保自己開心且不累。
創業者重要的能力在于要能以自己爲中心去重構這個世界。不需要辦公室,和員工沒有勞動雇傭關系,但是我們可以很高效的協作,這對很多人來說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它确實正在發生。
我是一個對教育有情結的人,是想一輩子做教育的。但作爲教育從業者和創業者,我也産生過對于方向的迷茫。有一天,我突然有一個念頭,教育最本質的樸素形态是什麽?是師徒制。今年我自己找到很多關于産品上的靈感,關于方向上或者未來一些思考,都是真的把自己放在老師的立場上,徒弟和學生對你的需求不是簡單的知識和技能傳授,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過去 10 年我一直在做偏互聯網或者知識技能密集型行業職場人的學習和培訓,還有知識付費。在過去兩年我強烈的感受到,在一些知識智力密集型的行業如果你的業務做不到超大規模,雇傭制可能真的會是一種越來越落後的生産關系。
很簡單,今天絕大部分的職場人,尤其是知識、智力儲備越高的職場人,大家一定有一顆未來某天想單幹的心,因爲沒有安全感。經曆過去幾年各種裁員和 " 畫餅 ",你的員工越優秀、認知越高、知識智力儲備足夠強,大家會越來越不甘于隻是一個打工仔。
今天對很多公司而言存在另一種選擇,如果業務無法往大規模去看,也許可以考慮換一種角度思考,把所有的員工都變成項目合夥人,對他們的管理也許不管過程,隻管結果,也許可能會更輕松。甚至在整個組織架構上也可以有所改變,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的公司做成平台,鼓勵所有的員工都成爲代理商,成爲合夥人,所有員工都往這個方向走,鼓勵大家出去創業。這樣員工和老闆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融洽了,大家不再猜疑了,管理成本和管理損耗大大降低。
讓自己切換一個身份,做一個服務型的手藝人,這就是一件有長期複利的事,而且這個複利是長在你身上的。教培行業本身就是一個服務行業,今年以來我提到一個詞叫做 " 保底手藝 + 适度加杠杆 ",我認爲這可能是很多人在未來十幾年最好的生存策略。
在小創業的語境下,大創業的目标一定是追求資本化和上市的,今天一定不是每個創業者都有機會夠得到大創業,甚至很多在追着大創業邏輯走的公司組織和老闆們他們在負重前行。今天大家更需要看到小創業的邏輯。
我跟一些朋友有過交流,我們大概有不成型、非定性的判斷。對大部分教培公司或者服務業公司而言,可能公司 30-50 人,年收入 3000-8000 萬之間,這是這家公司綜合社會價值最高的時候。它的利潤率也最高,員工幸福感也最高,用戶口碑也最好,作爲創始人的幸福感也最強。
我做教育這麽多年,自認作爲教育創業者還是隐隐約約有一種感覺,教育這件事是要面向未來播撒希望的,而不是要站在當下收割焦慮。不管做 ToB 還是 ToC,不管做多小還是多大,但凡作爲教培行業從業者,能向未來播撒下更多希望才可能讓這個行業有重生的基礎。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思考和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面向未來,多播種希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