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一場盛會,改變一座城。
北京、深圳、成都三次大運會,見證了大國崛起,也成了城市能級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擡升的見證。
" 謀賽 " 與 " 謀城 " 同步,體育競技與城市建設齊飛。
北京借助大運會爲 2008 年奧運成功 " 預演 ",深圳通過大運會一路東進,成都更是借助大運會全面邁向 " 三城三都 " 的建設之路。
辦好一場會,搞活一座城。大運會,讓成都迎來高光時刻;後大運時代,成都火爆依舊,盛會效應持續放大。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黃金周,成都全市共接待遊客 2586.8 萬人次,位居全國之首;實現旅遊收入 237.8 億元,僅次于上海。
成都大運會,給 23 個區(市)縣帶來了什麽?後大運時代,誰能一路領跑?
一
大運會,給成都留下了哪些 " 遺産 "?
滿城盡是體育館,是許多人的第一印象。作爲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大運會給成都留下了 49 個場館,各大區(市)縣都能從中受益。
這些場館,13 個新建,36 個爲改建,覆蓋從中心城區到外圍區域的 15 個區(市)縣,從一開始立足于體育設施的均衡布局,與城市規劃相契合,避免大拆大建和鋪大攤子建設,将可持續利用放在首位。
這一變局,不僅讓衆多新城區彌補了體育設施不足的缺憾,還讓衆多老城區完成了體育設施的 " 城市更新 ",更帶動一衆區域率先跻身賽事經濟和演藝經濟的高地。
成都行政區劃圖 圖源:民政部官網
作爲數一數二的産業大區,成都高新區、東部新區分别借助高新區體育中心、天府奧體公園,補足了體育短闆,從産業大區向着綜合強區邁進。
錦江區等多個中心城區,借助成都大運會,讓一衆老場館煥發新顔。承載幾代老成都人記憶的城北體育館、猛追灣遊泳館的改造升級,還帶動周邊片區的全面更新,帶動體育、文創、旅遊的全面提升。
在龍泉驿區和金牛區,東安湖、鳳凰山兩大綜合體育場的拔地而起,在爲整個城市帶來新的體育地标的同時,還帶動了賽事經濟、演藝經濟的齊頭并進,讓 " 體育 + 效應 " 闡釋得淋漓盡緻。
作爲中超新賽季成都蓉城主場的鳳凰山體育公園,幾乎場場爆滿。數據顯示,今年中超主場場均觀衆 3.9 萬人,與英超持平,幾乎是中超平均上座率的近兩倍," 金牌球市 " 名副其實。
而作爲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主場館的東安湖體育公園,正在成爲大型演唱會的紮堆地,僅在最近幾個月就集聚了薛之謙、五月天、劉雨昕、蔡依林、張韶涵等明星,吸引上萬歌迷從全國前來。
目前,成都正以 " 三城三都 " 爲定位,劍指世界文創名城、世界旅遊名城、世界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國際音樂之都、國際會展之都。
作爲大運最顯著 " 遺産 " 的體育館,在其中扮演着關鍵角色。
這幾年,體育經濟,作爲經濟增長和提振消費的新亮點而備受關注,而以世界賽事名城爲定位的成都,走在全國前列。
根據國際專業體育智庫量子咨詢與英國杜倫大學商學院最新發布的 " 全球體育之都報告 ",北京和成都雙雙入圍全球前十,其中北京憑借 " 雙奧之城 " 的優勢排名第四,成都則位列第八。
大運會之于成都,堪稱關鍵的一躍,但還隻是開始。近年來,成都拿下了 2024 年羽毛球湯尤杯、2025 年世界運動會舉辦權,吸引了亞洲體育舞蹈聯合會、世界冰壺巡回賽亞太總部落戶。
根據規劃,成都未來每年舉辦國際級和國家級賽事 50 項以上,體育産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過 2%,對各區經濟的長遠刺激效應可見一斑。
與體育經濟相比,演藝經濟,因其強大的流量效應和消費拉動效應,成爲後疫情時代各大城市競逐的新賽道。
" 爲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 "。一場演唱會,即使再頂流,門票收入也就數千萬元,但對經濟的整體拉動效應卻有 7-10 倍之多,從門票到住宿餐飲再到旅遊乃至直播經濟,不一而足。
根據成都市文旅局數據,目前,成都各類市場化的音樂節會年均舉辦超 2000 場次、演出票房近 4.5 億元,帶動餐飲、旅遊等相關産業經濟效益約 33.5 億元。
可見,體育場館,不僅是全民健身的重要依托,也是賽事經濟的承載者,更是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撐。
二
躍居全國地鐵第 5 城,誰是最大受益者?
過去 5 年,全國城市軌道交通裏程增長最快的城市,一個是杭州,一個是成都,兩城雙雙跻身 500 公裏俱樂部,總裏程分别位居全國第 5 和第 6。
成都、杭州地鐵的突飛猛進,既是經濟增長、人口湧入之下基建提升的必然結果,也不乏大運會、亞運會兩大盛會帶來的助力。
大型賽事,基建先行。官方數據顯示,2018 年申辦大運會成功以來,成都開通地鐵和有軌電車線路共 10 條,新增裏程約 378 公裏,總裏程多達 557 公裏,增長之快,位于全國前列。
過去 5 年,成都多個區(市)縣告别沒有地鐵的曆史。
如今,在成都 12 個市轄區、3 個經濟功能區中,除了青白江區外,均已實現 " 區區通地鐵 "。
而在外圍,成都下轄 3 個縣、代管 5 個縣級市,地處東部的簡陽市,借助東部新區和天府機場的雙重政策利好,率先一步邁入地鐵時代,成爲全國少有的擁有地鐵的縣域。
地鐵不斷向外延伸,連線成網,網絡效應愈發凸顯,地鐵客流量和客流強度不斷創下新高。
就在中秋前一天,成都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單日客運量達 783.92 萬人次,繼今年 4 月之後再次創下曆史新高。
無論是客運量還是客流強度,成都均位居全國前列,且領跑于二線城市。
根據交通部發布的數據,成都今年 9 月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量達 1.77 億人次,僅次于四大一線城市;客流強度爲 1.06 萬人次 / 每公裏日,爲僅有的 8 個破 1(萬人次 / 每公裏日)的城市之一。
對于成都來說,這一切還隻是開始。
在不遠的将來,成都有望率先跻身 1000 公裏地鐵俱樂部,在人口之後,成爲地鐵意義上的超大城市。
根據規劃,在都市圈和雙城經濟圈時代,成都的城市軌道交通還将進一步向周邊區(市)縣乃至都市圈成員城市延伸,不斷拉近外圍地區與中心城區的時空距離,帶動整個區域的一體化發展。
在市域内部,更多區域即将加入地鐵網絡。目前,《成都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五期建設規劃(2024-2029 年)》正在進行評審,最快有望今年年底獲批,将爲成都帶來 10 條新線路、200 公裏裏程。
在都市圈區域,跨城 " 地鐵 " 即将到來。
日前,我國西南地區首條跨市域地鐵,成都軌道交通資陽線全線貫通,離正式開通隻有一步之遙。
這條線路連接成都未來科技城、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和資陽市,資陽作爲成德眉資一體化的成員之一,地鐵的互聯互通,标志着成都 " 勢力範圍 " 的再次擴張。
地鐵的不斷擴容,不僅打開了城市的發展框架,而在區域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的助力下,更帶動人口、資源、産業的合理布局。
三
大運會,既是一場體育盛會,也是一場展現科技實力和制造實力的舞台。
今年大運會,共有 170 多項 " 成都造 " 亮相,包括新能源車、機器人、發電玻璃、" 孤島式 " 微電網等,讓世界見證了成都作爲 " 制造強市 " 的底氣和競争力。
作爲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制造業高地,成都近年來先後培育了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爲代表的兩大萬億級産業,且在逐步形成集成電路、智能終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 10 個千億級産業。
作爲萬億級工業大市,成都各大主導産業散布于各大區域,每個區域都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根據成都市發改委發布的成都市産業生态圈和産業功能區名錄,成都共有 12 個産業生态圈、66 個産業功能區。
其中,電子信息産業和裝備制造業主要集中在高新區和天府新區,汽車産業和軌道交通産業主要位于東部區域,生物醫藥産業聚集在東部新區、雙流、溫江區,數字經濟産業生态圈主要彙聚在天府新區 ……
在戰略新興産業的熱門賽道上,一衆區(市)縣表現出非同一般的增長動能。
作爲西部地區最大的電子産業基地,成都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新興賽道上走在前列,高新區、崇州、雙流、新津等區正是最大承載地。
随着國産大飛機 C919 正式騰飛,作爲我國重要的航空航天制造基地、第三個擁有 " 雙機場 " 的成都,将會迎來飛速發展期,衆多相關企業集聚的青羊區、雙流區、高新區、東部新區、新都區等都能從中受益。
新能源汽車,正在成爲攪動各大城市工業格局的新力量。根據規劃,到 2025 年,成都汽車産業整體規模力争達到 3000 億元,實現汽車本地整體産量達 100 萬輛,新能源汽車産量達 25 萬輛。
這背後,以成都經開區(龍泉驿區)和成都高新區爲 " 雙核 ",以東部新區、錦江區、雙流區、郫都區、青白江區、新津區等 6 區爲協同發展地的西部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地,正在崛起。
……
目前,一二線城市都在重回制造業,制造強市成了不約而同的追求,成都也不例外。
在 " 把發展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 和 " 新質生産力 " 等國家戰略指引之下,制造強區和科技強區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期。
四
邁向世界城市,誰是國際化的橋頭堡?
今年以來,成都先後舉辦大運會、世界科幻大會等國際盛會,全球存在感進一步彰顯。以世界爲坐标,從 " 西南的成都 " 到 " 中國的成都 " 再到 " 世界的成都 " 正在成形。
邁向世界城市,哪些區(市)縣将會承擔重任?
要想成爲名副其實的世界城市,離不開以世界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際交往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産業中心等加持。
世界文化名城,體現在成都的世界賽事名城、世界旅遊名城、國際美食之都等 " 三城三都 " 的定位上。
如今,借助大運會,成都在全球賽事名城上更進一步,目前體育賽事全球影響力躍居全球第 28 位,進入中國前三。
劍指世界賽事名城,坐擁大型體育公園的龍泉驿區、金牛區、東部新區、高新區等,無疑将會借助源源不斷的世界級賽事,刷新區域存在感,并将體育經濟、演藝經濟、文旅經濟帶向新的高度。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成都同樣當仁不讓。成都不僅是全國唯三擁有 " 雙機場 " 的城市之一,也是 " 一帶一路 " 中歐班列的重要始發地之一,堪稱内陸開放的橋頭堡。
成都兩大機場,分别位于雙流區和東部新區,作爲國際人流、物流的主要進出口,每年數千萬人次、數百萬噸貨物的巨大流量,将會帶動兩區航空物流、高端制造業的加速集聚。
與之對比,西部地區最大的中歐班列始發港之一的成都國際鐵路港,位于青白江區。伴随着中歐班列,每年數百億美元的外貿進出口在此誕生,而坐擁 " 陸港 " 之利的青白江區,也成了衆多制造業落戶的首選地之一。
在國際交往中心方面,作爲國際門戶樞紐的成都,領事館數據衆多,位居全國第三,僅次于上海和廣州。
目前,獲批在川設立領事機構的國家達 23 個,這些領事館分布在錦江、青羊、武侯等中心城區,發揮國際交往的重要作用。
一流的國際化,一流的制造業,帶動了衆多世界 500 強企業落戶。
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上半年,成都已與全球 235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系,落戶成都的世界 500 強企業達 315 家,外商投資企業、外商直接投資均居中西部前列。
這些世界 500 強企業,分布于各大區(市)縣,尤以産業大區爲主,體現了強大的投資潛力和産業引力。
……
大運會雖然早已閉幕,但後大運時代的紅利效應仍在持續釋放,對于城市形象、經濟發展和産業升級的影響仍會長期存在。
如今," 世界的成都 " 正在穩步走來。借助大運會的曆史性機遇,23 個區(市)縣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國民經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