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9 日,全球農化、種子巨頭先正達集團 IPO 戛然而止。
2023 年 6 月 16 日,先正達 IPO 申請已經成功 " 過會 ",經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 2023 年第 53 次會議審議通過。
在 " 過會 = 上市 " 的慣常下,很多人在靜候這場 650 億元的募資盛宴。隻需待證監會下發許可批文後,先正達注冊上市,就必然成爲當年最大 IPO,也會創造自 2010 年以來 A 股最高募資紀錄。
但等來的卻是上市終止,而且是先正達 " 主動 " 退出。上交所 3 月 29 日發布的紅頭文件稱,先正達及其聯合保薦人中金公司、中銀證券撤回了上市申請,上交所由此終止審核。
同一天,先正達發布官方聲明稱:" 基于對自身發展戰略與全球行業環境的全面考量,經審慎研究,決定撤回主闆首發上市申請。" 當然,也留了後路," 未來在合适時機重啓上市進程 "。
作爲央企中國中化 100% 控制的跨國公司,與上市擦肩而過,當然需要一個非常體面的理由。
先正達 2021 年就提交了上交所科創闆上市申請。背靠央企大樹,全球農化行業第一、種子行業三甲,疊加當時火熱的牛市,最初在科創闆的募資計劃就是 650 億元。
但 IPO 之路卻一直不是那麽順暢。2023 年 3 月,先正達已經配合回答了三輪上市問詢,但原定于當月 29 日舉行的科創闆上市審議會議卻臨時取消。此前就有聲音認爲,先正達這樣的 IPO 規模,不是科創闆的能夠 " 裝得下 " 的。也曾有消息稱,先正達拟壓縮發行規模。
果然,2023 年 5 月,先正達轉戰申請主闆上市,募資規模卻沒有壓縮,還是 650 億元。外界推測,或許因爲發審方面已經對先正達足夠熟悉,先正達也自知時不我待,僅僅 28 天後就成功 " 過會 "。但随之而來的,是輿論對先正達 " 閃電轉場 " 的質疑,以及 " 過會 " 後監管方面的可怕靜默。
等待了 10 個月,這期間又經曆了 "827 新政 " 下的 IPO 收緊、A 股跌破 2700 點、證監會 " 換帥 "…… 無論平靜的水面下深藏着怎樣的波濤洶湧,但最終市場看到的是一個 " 和平分手 " 的平淡結局。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雖然先正達的 IPO 停了,但 " 逆勢 "IPO、" 锲而不舍 " 的動力是什麽?這就要從中國化工對瑞士先正達(Syngenta AG)的收購談起。
" 中國并購王 " 的封山之作
中國化工對瑞士先正達的收購,依然保持着一項記錄:中國企業,也是中國央企最大的一筆海外并購。
彼時," 兩化 " 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尚未合并,這場海外并購的操盤者,是中國化工董事長任建新。
任建新是央企 " 老總 " 中爲數不多的另類,他并非背靠礦産資源或特許經營發展起來的,而是一位體制内創業者。
1984 年,時任化學工業部蘭州化工機械研究院團委書記的任建新,通過 " 集體承包 ",創辦了一家名爲 " 藍星 " 的工業清洗公司。後來,這家公司迅速成長爲中國化學清洗行業的頭部企業,并于 1996 年将公司遷往北京。
在新的北京總部,原化學工業部部長顧秀蓮親自爲藍星公司揭牌。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北京街頭依然能看到的 " 馬蘭拉面 ",也成立于 1996 年,最初就是任建新把公司從蘭州遷往北京後,爲解決職工家屬就業而創辦的。
踩對大時代的節拍,非常重要。就在藍星來到北京後不久,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1998 年化工部撤銷。一衆化工國企、科研單位也在市場競争中陷入低迷,中國也迎來了國企大改制的浪潮。藍星開始介入困境機構的并購重組。
爲什麽是藍星?原化工部化工建設司司長沈渭曾說,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藍星相對機關轉換過來的公司來說,有着獨到的優點,因此當年化工部希望借助藍星的活力,改造和推動整個化工部所屬企業的發展。
企業規模随之開始幾何級膨脹。到 2000 年,藍星就從一家地方研究院所屬的企業,正式位列中央管理企業。2004 年,新成立不到一年的國務院國資委,以藍星爲國有企業重組、打造大型企業集團的第一個案例,合并藍星和昊華,成立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此前,藍星已經通過兼并重組吸納了數十家家化工企業和科研單位,昊華則承接了原化工部一衆直屬企業和科研單位。中國化工的總經理一職,由任建新擔任。
通過并購謀求跳躍式發展,成爲任建新熟悉的路徑。到了中國化工時代,任建新開始推動海外并購。
2006 年,完成對全球第二大蛋氨酸企業——法國安迪蘇(Adisseo)的收購,同時購入澳大利亞最大聚乙烯生産商凱諾斯(Qenos),并接手了法國羅地亞(Rhodia)的有機矽和硫化物業務。
2007 年,引入美國私募巨頭黑石的 6 億美元戰略投資,成爲首家接納此類外資的央企。
步履不停,而且并購目标都是頭部公司。2011 年,拿下全球第七大農藥商以色列安道麥(Adama),挪威化工百年老店埃肯(Elkem)。2015 年,并購全球第五的輪胎生産商意大利倍耐力(Pirelli)。
2016 年 1 月,中國化工宣布斥資 9.25 億歐元并購德國橡塑化工機械制造商克勞斯瑪菲(KraussMaffei)。市場已經在驚歎這次 " 大手筆 " 的時候,并沒有想到 " 中國并購王 " 任建新馬上将迎來他的封山巨作——當年 2 月,中國化工正式宣布并購有着 250 年曆史的全球農化、種子巨頭瑞士先正達。最終交易對價創下了紀錄,中國化工支付了近 440 億美元。
2017 年 8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交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引導和規範境外投資方向的指導意見》,中國海外并購節奏開始出現調整的勢頭。而在此前的 2017 年 6 月,中國化工幾乎 " 卡點 " 完成了并購瑞士先正達的第二次交割,任建新出任瑞士先正達董事會主席。
2018 年 1 月,瑞士先正達先後從瑞士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2018 年 7 月,國務院國資委免去任建新的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董事職務,剛過 60 歲的任建新退休。
當地時間 2017 年 6 月 27 日,瑞士巴塞爾,任建新作爲新當選的瑞士先正達(Syngenta AG)董事會主席,與公司新任副董事長及首席獨立董事米歇爾 · 德馬雷(Michel Demare)握手。來源:視覺中國。
爲杠杆并購的巨額債務 " 解套 "
接替任建新的是甯高甯。在前者退休的同時,後者正式兼任了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兩家化工央企的董事長。這一任命,更加坐實了外界對 " 兩化 " 合并的傳言。
中化集團的前身是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曆史上曾是中國最大的外貿企業,業務重點是石油、化肥、化工領域的貿易和生産,也有一定的地産、金融運營能力。中國化工則是藍星和化工部企業的底色,重并購、重生産。
二者的整合自然有産業鏈上的考慮,全球生産、全球貿易,這是未來理想的藍圖。
當然,也有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持續的并購,使得中國化工的資産負債率長期在七成以上——在 " 吃下 " 瑞士先正達,也就是任建新卸任前的 2018 年一季度,這個數字仍舊高達 73.74%。
實際上,甯高甯和任建新同齡,均爲 1958 年出生。甯上任退," 央企職業經理人 " 取代 " 創始型掌舵人 ",輿論不免認爲有所指向。" 兩化 " 的整合,也另有一個目的,就是通過整合,逐步消化中國化工持續收購的業務和因并購帶來的高負債。
以中國化工并購瑞士先正達爲例,2016 年 3 月雙方簽訂收購協議時,協議收購總金額,就已經占當時中國化工總資産的近四分之三。必須要融資。
美國證監會 SEC 文件顯示,中國化工收購瑞士先正達共花費近 440 億美元,包括一系列融資方:中國銀行出資 100 億美元購買永續債券,中國國新投入 70 億美元,興業銀行也出資 10 億美元。此外,摩根士丹利出資 20 億美元購買了可轉換優先股,還有多家銀行組成的銀團,提供了額外過橋貸款。
這是典型的杠杆并購(LBO),就是利用财務杠杆(即大規模融資)來購買目标公司,交易完成後,目标公司的資産和現金流還可以用來償還借款。杠杆并購可以實現急速的擴張,收購方可以用較小的自有資金買下目标公司。但在這個過程中,債務負擔風險也如影随形。
有一個方法可以迅速 " 解套 ",那就是推動目标公司的上市。
任建新有成功的案例,例如,2006 年收購的法國安迪蘇,在 2015 年借殼藍星新材上市。2011 年收購的挪威埃肯,則 " 逆向操作 ",在整合藍星矽産業鏈後,于 2018 年登錄挪威奧斯陸證券交易所。
再來看瑞士先正達的這次 IPO,也是一次類似的操作。
以 2019 年新成立、注冊于上海的 " 先正達集團 " 爲上市主體,資産不僅整合了瑞士先正達以及分布在歐洲、美洲、中國的子公司,也裝入了 2011 年收購的以色列安道麥和一些國内的資産,如中化化肥、中種集團、揚農化工等等。
這樣打包一起上市,當然希望能夠獲得二級市場的溢價。
如此大的資産包,應該對應什麽樣的估值?即便不計算安道麥和國内資産的成本,不少于并購瑞士先正達的 440 億美元(目前約等于 3177 億人民币)是毋庸置疑的底線。實際也是這樣:
按照招股書,先正達計劃發行新股不超過現有股本的 20%,如果按照每股定價 23.33 元計算,若發行完成,發行價市值 3250 億元。按照當下的彙率,這比 440 億美元的并購成本略高,不過還沒有估算利息的支出。
對于先正達而言,給出這樣的誠意成本價,也是因爲确實需要這筆錢。并購先正達的債務,還沒完全補上。無論是 2021 年拟登錄科創闆的招股書,還是 2023 年更新後的主闆招股書,650 億募資中的 30% 也就是 195 億元,都是用來償還長期債務。
債務還有多少?
截至 2019 年末,因收購瑞士先正達而存續的債務,本金合計爲 353.5 億美元。2020 年,中國化工和先正達對上述債務進行了内部重組和部分償還(包括中國化工承接約 55 億美元債務,先正達控股股東農化公司承接約 111.1 億美元債務等)。
到 2020 年末,這筆收購債務本金合計還剩 167.5 億美元。
這一切都是鋪墊。2021 年 2 月 2 日,上證指數最高上行至 3731.69 點。2021 年 5 月 8 日,中國中化(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揭牌成立,甯高甯任董事長、黨組書記。" 兩化 " 同時劃入中國中化,正式合并。2021 年 6 月 30 日,先正達科創闆 IPO 申請獲得受理。這就是先正達這場沒有完成的 IPO 長跑起點。
根據财務數據,在 2020 至 2022 年間,先正達用于償還債務的現金支出逐年增長,分别達到 573.84 億元、685.88 億元以及 1010.05 億元。但到 2023 年 6 月招股書發布時,因收購瑞士先正達而存續的債務本金餘額依然還有 159.5 億美元(約 1152 億人民币)。
對比這個數字,無論是 IPO 650 億元的募資,還是其中用于還債的 195 億元,都不算是大數字了。雖然 2023 年全年,合計 313 家 IPO,平均首發募資金額不過 10.5 億元。(關于先正達主闆 " 過會 " 情況,可參閱《棱鏡》先前報道《A 股迎 13 年最大 IPO,誰在 7 年前寫好了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