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10 月 10 日訊(記者劉陽)無人問津之下,北京現代以低至三折的價格爲重慶工廠再度尋找買家。北京産權交易所網站顯示,北京現代重慶分公司在兩個月時間裏,第二次挂牌轉讓重慶工廠,此次轉讓底價爲 25.8 億元,包括了土地使用權、地上建(構)築物及相關設備等資産。
資料顯示,北京現代重慶工廠是北京現代在華建成的第五座整車制造工廠,于 2017 年 8 月正式建成投産,年産能 30 萬輛,北京現代的年産能也由此從 135 萬輛提升到 165 萬輛。此次北京現代再度轉讓該工廠,較第一次挂牌底價下調了超 11 億元,相當于建設時 77.5 億元總投資的三分之一。按照公告要求,北京現代重慶工廠意向受讓方需要在 2023 年 10 月 10 日公告截止日前繳納 7.5 億元的保證金。
"(重慶工廠)再度被甩賣在業界意料之中。" 在業内人士看來,在油電之争中處于下風的燃油車,産能過剩已是事實,即使是頭部企業也無法避免。在這一背景下,傳統車企們一邊将現有産能努力轉型新能源,一邊着手淘汰多餘的燃油車産能。" 換言之,目前各家大車企都有各自的過剩産能需要消化,誰還有餘力接盤别家的過剩産能?"
2021 年 12 月開始,北京現代重慶工廠就曾被曝停産,大部分工人開始放假。期間,北京現代一度辟謠稱 " 并未停産 ";至 2022 年,北京現代重慶工廠關閉已成事實。彼時,甚至有傳聞稱,理想汽車或成爲北京現代重慶工廠的 " 接盤手 ",建理想汽車的第三工廠,但随後雙方表示 " 不予置評 "。
" 最近幾年,中國業務因國内外各種負面因素變得艱難。" 今年 6 月,韓國現代汽車集團 CEO 張在勳坦言,集團将再關閉一家在華工廠,并将出售兩家在華工廠,提供給中國的産品從 13 款縮減至 8 款。" 爲提升已受損的品牌形象,我們将專注于高性能車型。"
伴随着燃油車市場份額的急劇萎縮,丢掉了市場份額的合資品牌頻頻出清産能。2021 年 5 月,理想汽車收購了北京現代位于順義區的第一工廠,經過改造後,由北京理想汽車生産的車型将于 10 月正式上市。10 月 10 日,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在社交媒體發文稱," 由于九月底開始常州工廠生産線升級,以及新生産資質對應合格證的切換帶來的影響 ( 以後就都是 [ 北京理想汽車 ] 的獨立新生産資質了 ) ,我以爲我們十月第一周的上險量就拉垮了,萬萬沒想到……這個月可以提前挑戰一下四萬的交付量了。"
不僅是北京現代,2022 年初,神龍汽車将二工廠售予東風本田,産能由超百萬輛縮減至 66 萬輛;而在去年将廣汽菲克廣州工廠收入囊中後,廣汽埃安今年或再度出手接盤連續已經停産的廣汽三菱長沙工廠。
數據顯示,8 月自主品牌零售 100 萬輛,同比增長 17%,環比增長 6%,市場份額升至 52.1%;主流合資品牌零售爲 65 萬輛,同比下降 16%,環比增長 10%。自主品牌之所以能跑赢德日系等合資品牌,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車市場的高速增長。據乘聯會最新預測,預估 9 月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 83 萬輛,同比增長 23%,環比增長 4%。初步測算今年 1-9 月累計批發 592 萬輛,同比增長 36%。
" 建造年份較久的閑置工廠通常處于市中心或相對較好的地理位置,出讓這部分土地使用權有利于資金回籠,爲企業電動化轉型和新車上市提供現金流支持。" 前述業内人士表示,國内自主品牌和造車新勢力已經對主導燃油車市場的合資品牌形成 " 後浪推前浪 " 的威脅,在華市場份額較低的汽車制造商很難參與到當前激烈的電動化競争之中," 新能源浪潮之下,北京現代賣廠這種行爲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