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信息技術驅動的智能醫學計算不斷突破,催生了新的醫學研究範式,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熱門領域。基于生物技術啟發的智能計算新方法,有望催生颠覆性的技術與應用,為醫學的發展帶來新的希望。在北京郵電大學,一位年輕的 90 後學者将專業優勢與北郵信息科技特色相結合,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并成為 " 科學探索獎 " 首位 90 後獲獎者。她就是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特聘研究員王光宇。
王光宇,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特聘研究員,首批小米青年學者,獲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工程支持,長期緻力探索智能醫學生物計算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在 Cell、Nature、Nature Medicine、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MICCAI 等國際期刊或頂會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小時候,如同很多 "90 後 " 一樣,王光宇也被老師或家長詢問長大要做什麼。那時,她也同大家一樣脫口而出 " 想當科學家 "。當時的她其實并不知道科學家具體要做什麼,但卻意識到這是個崇高和值得追求的職業。後來,她真的走上了這條坎坷艱辛但成就十足的科研道路。
科學研究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王光宇亦是如此。本科階段學習醫學知識的她,在研究生階段經過一番自由探索,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她選擇了生物醫學成像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清華大學的博士後研究階段,她專注于智能科學領域,開展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在工作階段,她選擇北郵作為科研工作的新平台,在這所享譽 " 信息黃埔 " 校園裡開展跨學科的研究。
一路走來,王光宇堅持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主動選擇了一條交叉方向的研究路徑。" 當今科學的發展和重大科學技術成就的取得,越來越依賴于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 王光宇說。
加入北京郵電大學後,王光宇積極發揮北郵在信息科技領域的專業優勢,在醫學與人工智能結合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優異的成績,引發國際關注——
她提出大型、多中心醫學多模态數據庫構建方法。建立的多源多中心的 14 萬餘張胸部 X-ray 影像數據集,是國内乃至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多臨床場景胸部 X-ray 影像數據集。
她積極推動醫學人工智能 " 真實世界場景 " 下的測試評價和創新應用。建立了針對影像、文本及時序類的多模态對抗測試技術體系,并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對新興智能産品上市前的審批進行測試。
她創新性地開展醫學人工智能的人機交互和臨床路徑融合研究,推動解決跨病種、跨人群的泛化性難題。研發的 " 人工智能驅動的重大疾病動态畫像新技術和遠程高效防治系統 " 在多家三甲醫院落地部署及應用,并入選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 "2021 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 "。相關工作獲得 CCTV、國自然基金委、光明日報、自然期刊等關注和報道。
2022 年 9 月,王光宇憑借在信息與醫學交叉、智能生物醫學計算等方面的突出成績,及其醫學人工智能領域獨特的思考和研究方向,在第四屆 " 科學探索獎 " 衆多申報者中,脫穎而出,成為該獎項首位 90 後獲獎者。
作為一名青年科學家,王光宇對于未來的科研道路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認知。
她說," 未來是信息領域與生命領域交叉融合的重要窗口期,我希望能真正做一些原創性的研究,甚至用 30 年時間解決幾個重要問題,包括探索更具深刻認知能力的人類高級智能,推動數字健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以及通過更強大的智能工具來探索抗老化的一些本質問題等。"
王光宇團隊合影
如今,在北京郵電大學的校園裡,這位不到 30 歲就成為博導的年輕學者,帶領着一批比自己小不了幾歲的研究生做科研。她說,自己跟學生們的相處亦師亦友。看着學生們從初入門的懵懂到學有所成,她非常有成就感。" 我經常激勵團隊的學生,不僅要做到國内一流,而且要跟世界級的團隊競争。"
每一代科研人員都有自己時代的責任。對于王光宇來說,在信息醫學前沿交叉領域探索," 探尋新的科學規律,解決重要或實際問題 ",是她未來的科研目标。
文素材來源:北京郵電大學官網、北京郵電大學官微、中國科學家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