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央視 "3 · 15 晚會 " 再次曝光 " 香精大米 " 現象,并提及,一些妝字号美容針違規投放市場,或緻毀容。相關行爲觸目驚心,但真的是毫無破綻嗎?
此外有三則報道頗具典型意義,引人追問。其一,現代快報報道,記者卧底調查涉及 " 上海兩日遊 " 的低價團發現,兩天的行程,在車上的時間就近 14 個小時,逛購物店 4 個小時,遊玩時間加起來不足 8 小時,盡顯 " 購物團 " 套路。對不願購物的遊客,銷售會出言擠兌," 一講就‘沒錢’,以後他姓什麽你就不要管,你就喊他‘窮叔叔’ "。低價遊早就被明令禁止,何以鹹魚翻身、神出鬼沒?其二," 土坑酸菜 " 一周年,汕頭再現工人赤腳踩腌菜、蒼蠅亂飛、污水橫流一幕。莫非廠家不知道 " 土坑酸菜 " 做的是壞良心生意,遭打擊後遭人唾棄一蹶不振?這些人是如何做到 " 無知無畏 " 又無德的?其三,針對媒體曝光的藍蛙後廚水果發黑發爛、食材有效期标簽随意更換、抹布擦完刀具擦垃圾桶等問題,3 月 15 日,朝陽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對涉事門店進行執法檢查。聞風而動是好事,但爲啥後廚亂象總是刺激消費者眼球?
近年來,随着法律法規的完善,治理力量的加強,消費者權益工作上了新台階,諸多老大難問題得到了解決,群衆消費的放心度和滿意度有所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一些陽光照不到的地帶,依然有 " 惡臭 " 存在着,依然有看不見的醜行在挑戰着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
無疑,一旦曝光,立馬施以整治手段,體現了監管責任,和對消費者權益的重視。但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僅有 " 運動戰 " 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有 " 持久戰 "。換言之,亂象多點頻發的新形勢,對監管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以常态化監管加以應對,方能不被動、不遲緩。
若無常态化監管機制,就很容易陷入機械式監管的窠臼,導緻關口不能前移、" 觸角 " 不能靈敏,從而減弱工作主動性、創造性。
顯然,一些事件其實是有苗頭表現出來的。例如,汕頭知名橄榄菜企業玉蕾食品的制作環境髒亂差,原材料就在路邊随意堆放,腐臭不堪。毫無遮掩,一目了然,當地監管部門居然毫無知覺?玉蕾食品可不是什麽小作坊,而是一家體量很大的龍頭企業。連這樣的企業都疏于監管,有關部門的工作不到位,可想而知。當地有關部門自己也公開承認,市場監管部門存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
絕大多數侵害消費者權益事件,都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長期 " 醞釀 " 的結果。此類行爲,利用的必然是監管的空當。" 曝光必打 " 固然令人快意,但根本而言,我們必須下大力氣,改善或調整監管機制,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監管,令各類違規違法現象無處遁迹。
現代快報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