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文系投稿,作者認為,中國的職業教育闆塊正在步入最深刻的變革浪潮。而職教院校也進入了精益發展期,特别對民辦教育集團而言,外延式并購擴張的時代已經随着政策收緊終結,未來必須要回歸教育本質,先做好再做大,内涵和有機增長是必由之路。屆時對生源的競争将會更加激烈,學校需抓緊這個窗口期積極投入轉型升級,做好準備。
來源 | 多知網
作者 | 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王津婧、奧緯咨詢項目經理張菡
在宏觀和長期層面,中國的職業教育闆塊正在步入最深刻的變革浪潮。政策方向逐漸清晰,步步釋放積極信号,貫通培養的路徑終将成型,使得職教闆塊成為中國民辦教育最穩健的紅利賽道。
職教院校也進入了精益發展期,特别對民辦教育集團而言,外延式并購擴張的時代已經随着政策收緊終結,未來必須要回歸教育本質,先做好再做大,内涵和有機增長是必由之路。在不利的人口趨勢影響下,中國的中高職适齡人口将在 10 年之後進入顯著的收縮通道。屆時對生源的競争将會更加激烈,學校需抓緊這個窗口期積極投入轉型升級,做好準備。
難以回避的是,當前大量中高職院校身陷專業設置陳舊、就業安置不佳、招生難度高企、師資建設困難和管理效能低下的連鎖反應和惡性循環。對個體院校和教育集團而言,如何在未來數年積極找準定位,掙脫惡性循環是當下的核心困惑。我們認為,行業和學校需要從以下幾個戰略層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反思:
01
回歸教育主題:中高職院校提供何種教育價值
專業設置和就業安置是中高職院校的核心教育供給,也是困擾當前很多院校的頭等問題。從當前的行業實踐出發,積極響應省域和市域産業規劃,和政府及産業保持溝通,關注當地人才缺口需求是當然之策。然而,對未來人才需求缺口的信息和預判往往有誤差和時效性缺陷,中高職院校短期内也難以消化向高水平服務和制造轉型的産業規劃提出的人才需求。
辦學者真正要做好的是,結合自身的資源能力和輻射區域内長期穩健的人才需求,從生涯教育的視角來思索自身為學習者提供的教育價值,做好學科體系研發。與所有教育形态一樣,終身學習、多元選擇、向上發展是其必須為學生帶來的更高價值,而不應局限在一專一能一業之上。
有生态系統能力的教育集團具備優勢,但需要從戰略高度上進行籌劃,打通集團資源。例如,打造中職、職本甚至是海外職教的貫通培養路徑;跳脫現有框架限制,提供更具拓展性的 " 大專業 " 選擇設置;選擇有優勢、有潛力的優質專業做出延展性,打造精品專業群。
02
聚焦師資建設:院校的核心戰略資源
培養中國職教的雙師模式和領軍人物非一日之功,有賴全行業的積極探索。海外院校的經驗可以援鑒,如積極引入兼職教師和行業專家以補充師資隊伍。同時,中高職院也要将制度和管理能力的基礎打牢。民辦職教院校的制度包袱輕,組織管理自由度大,可以進行更靈活的制度創新:如進行全面的人才盤點,為重點人才和重點課程項目重新進行資源配置;探索更有益于激發教師創造力、促進行業知識和技能積累的崗位設置;建立兼職行業教師的管理平台、工具和培訓能力;探索産業和教育可以互認、共通的職級和評價體系,為更深層的産教融合和人才互通建立制度基礎。
03
再審校企合作:如何有效克服 " 企冷校熱 " 的先天障礙
适應性是當前中國職業教育最突出的痛點,解決低适應性的良方是 " 校企合作 "。雖然大部分院校都建設了程度不一的校企合作關系,但其産生的增值效應有限,無法真正惠及雙方;即便是大型和上市企業,從産生人才需求到搭建完整的訂單化培養體系,都不是朝夕之功,由于看不到合作帶來的内在價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相對院校更低。
04
提升管理水平:打造堅實的組織能力
與學術型中等和高等院校相比,中高職院校普遍受困于組織能力和管理效率的短闆。
未來随着精益辦校成為核心發展議題,各院校也需要正視運營管理中長期積累的各種效率浪費,把資源集中在創造核心價值的環節,向 " 以人為本 " 的管理理念轉變。辦學者需要切換過去的管理意識為服務意識,向國内外的領先民辦高等教育集團取經,站在從招生到入學、就學、生活、擇業、就業的完整閉環,思考如何真正為學生、家長帶來便利、增益與價值;同時思考如何改善教師體驗,減少當前的效率損失,提高學校管理決策層的信息透明度。
社會面的觀念轉變,政府的積極幹預,财政的有力傾斜,企業和産業的充分融入——伴随着這些積極因素的持續發酵,中國的職業教育院校若能積極修好内功,便可靜待花開。
(注:本文系投稿,不代表多知網立場。王津婧,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負責亞洲教育領域的戰略咨詢工作,先後參與了近百個泛亞地區的教育咨詢項目,專長涵蓋 K12 教育、課後輔導、語言培訓、跨國教育和職業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