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圍繞短劇行業的讨論再次升溫。密集反轉、爽點多、節奏快,3 分鍾一集的微短劇正讓越來越多的人 " 上頭 "。與此同時,因粗制濫造、故事離奇、收費混亂,不少微短劇也常被網友吐槽吃相難看。
3 月 27 日,"70% 短劇用戶是中低收入群體 " 引發網友熱議。有調查機構數據顯示,70% 的網絡短劇用戶群體是中低收入群體。
騎手一晚上花五六十元刷短劇
有老人充值金額高達 4 萬
不舍得給 " 優愛騰 " 充幾十元的會員費,卻願意爲短劇輕松掏出百元,似乎已成爲當下的消費新趨勢。
據法治日報報道,今年 23 歲,在北京幹餐廳服務員的劉明(化名)最近半年迷上了劇情緊湊的網絡微短劇,并陷入了付費 " 連環套 " 和上瘾焦慮——明明覺得一些微短劇的劇情很俗套、表演生硬誇張,但 " 爽 " 點多,看完一集忍不住想看下一集,不知不覺花了好多錢。
" 解鎖一集沒多少錢,可一集又一集,細算下來,每個月都要爲此花 500 元左右。而我每月的工資才 4000 多元。" 劉明說。
上述報道稱,沉迷其中的還有在北京送外賣的呂晨(化名)。記者見到他時是晚上 10 點,與許多騎手一樣,他當時正半躺在自己的 " 工位 " ——電動車上,靠着外賣箱等待手機提示音響起。與此同時,他盯着面前的手機看微短劇。
" 沒什麽好看的,刷多了,就知道都是一個套路。" 話雖如此,呂晨還是 " 忍不住花錢 ",過去半年,他刷了幾十部微短劇。有時淩晨結束工作,躺在城中村的出租房裏,他會用三四個小時把一部微短劇一口氣看完," 一晚上能花掉五六十元,這一天就算‘白跑’了 "。
有調查機構數據顯示,70% 的網絡短劇用戶群體是中低收入群體。劉明便是其中之一,工資扣除房租還剩下不到 2000 元,卻拿出将近四分之一 " 餘糧 " 充值。
看完一部付費微短劇要花多少錢?
據央視新聞近日報道,江西南城縣王女士表示,最近她的母親發現自己的錢用得特别快," 然後我就去幫她看了一下她的微信支付記錄,結果發現大部分的錢竟然用去充值看短劇了。"
一開始,王女士的母親隻是在微信小程序刷到一部微短劇,但看到 10 集就跳出付費界面。王女士的母親以爲 9.9 元就能解鎖全集,但殊不知其充值的金額折合成 " 币 " 隻夠解鎖 9 集,而這部劇有 100 多集。就這樣,王女士母親在充值了多次 9.9 元後,終于把這部劇看完了。而後,王女士母親又以 19.9 元至 49.9 元不等,在不同微短劇小程序充值了天會員、月會員。
央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老年消費者與王女士的母親遭遇相同。不少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曬出父母的微短劇訂單,金額大多從幾百元到幾千元,甚至還有網友發帖求助,稱家中老人爲看微短劇,平均每個月都要充值 6000 元左右,至今累計充值金額竟高達 4 萬元。
不過,對于付費短劇,有短劇愛好者表示," 這已經是最便宜的娛樂項目了 "" 看 45 集連續劇很浪費時間,短劇就不耽誤,一天看幾集也很解壓 "。
也有網友表示," 中低收入人群隻會找免費資源,不可能花錢 "" 隻看不充錢的算啥?"
微短劇收費套路
法律人士:涉嫌違反多項法律法規
央視記者随機對部分微短劇小程序進行查看時發現,一些小程序的充值頁面上,會自動勾選 " 默認開啓自動解鎖下一集 " 選項,且能夠自動扣款。由于很多中老年人對使用手機不熟練,常常會忽略這一選項,有些老年人甚至可能都無法看清付費按鈕下方的補充解釋文字。因此,在受到 " 解鎖一集隻需 0.9 元 " 誘導後,很難注意到 " 默認下一集自動解鎖 " 的選項。
同時,由于每次充值都是 9.9 元、39.9 元等數額較小的訂單,不容易引起用戶的注意,從而讓人反複落入這樣的付費陷阱中。等到用戶或者家人發現時,往往已經積累到較大的數額,但當用戶進行投訴維權時,往往會因爲訂單過多、申訴手續煩瑣,有的商家會不定時下架視頻,導緻維權困難。
法治日報的報道稱,有多年劇本寫作經驗的小鄒告訴記者,他曾經爲了生計用半年時間集中撰寫微短劇劇本。讓用戶 " 上瘾 " 是有套路的," 比如,女頻受衆最愛的題材是情感、甜寵和複仇,而男頻最愛的則是贅婿、戰神、逆襲,但萬變不離其宗——爽感 "。
" 每集隻有一兩分鍾,想抓住觀衆的注意力,就幾乎不能有鋪墊、倒叙、留白,用簡單粗暴的逆襲複仇‘轟炸’觀衆,讓諸多觀衆欲罷不能。" 小鄒說,這也導緻不少人一時看得爽,之後會感覺到莫名的空虛,因爲頻繁設置矛盾沖突會讓劇情的發展邏輯混亂,看後甚至懷疑 " 自己的智商 "。
法治日報上述報道稱,曾在短視頻代運營公司工作的劉女士直言—— " 量身定制 "" 付費卡點 " 目的之一,是要打造數據指标," 先讓用戶免費看,然後再‘卡點’收費。有的寫劇本時就已經标記好了,告訴制作人到哪一集哪個部分可以‘付費卡點’,因爲這時觀衆情緒已經達到頂峰,隻要掐斷,大概率會付費收看 "。
其實,微短劇的這些收費套路并不新鮮。業内人士指出,年輕人已經培養起爲長視頻平台影視作品付費的習慣,并且擅長搜索網絡資源,很難爲微短劇持續付費,而中老年人更願意爲低門檻的線上娛樂付費。但對于很多剛剛習慣在手機上看短視頻的老年用戶來說,他們往往無法準确識别付費套路。專家介紹,微短劇這些付費套路,已經涉及違反價格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短劇容錯率和投資回報率都很高
造富誘惑之下,人人都想來賺短劇的錢。
有不少網友在網絡上分享自己寫短劇的收入,一位網友稱自己接觸短劇 6 個月,三個劇本共賣了 3.6 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位從業者、行業人士處了解到,目前市面 80 集— 100 集的短劇,其劇本大概在 5 萬字,劇本售賣的保底價格基本在 1.5 萬— 2 萬左右,個别頭部爆款編劇的劇本價格大概 5 萬元;而分成基本在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七之間。
從金融跨界而來的李夢(化名)早在 2022 年就押注了短劇賽道,95 後的她現在是一家短劇劇本工作室的負責人,過去一年多他們一共寫了 30 多個劇本。工作室的十多位編劇,基本是 Z 世代,最小的是 2004 年,還在讀大學。
李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曾經以 8000 元賣過一個劇本," 當時缺乏經驗,是以‘買斷’形式賣出的,當我得知這個劇本拍成短劇後,用戶付費已達到了 400 多萬元 "。
" 幾個人省一頓飯錢,可能就湊夠一個短劇的投資。"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秘書長、編劇幫創始人杜紅軍告訴記者,原來 300 萬元— 500 萬元隻能投一部劇,如果開播後效果不好就會賠得血本無歸,而現在,相同的錢可以投 10 部短劇,賭赢的概率提高了,能給投資人更強的安全感。
編輯|盧祥勇 蓋源源
校對 |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法治日報、央視新聞、每經 App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