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音樂先聲,作者 | 丁茜雯,編輯 | 範志輝
互聯網的亞文化 Icon,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遍地開花。
近期,由抖音博主 " 愛豆 King" 掀起的 " 我的發 " 模仿熱遍布短視頻,更是在海外引起短視頻平台引起關注,跨越膚色、語言與性别的 " 我的發,左眼用來忘記你,右眼用來記住你 " 這一不成音調的押韻文案,在誇張的非主流造型與燕尾服的組合、舒緩的輕音樂《Track In Time》的怪異搭配下,也令 " 愛豆 King" 在互聯網的争相模仿下,愈發脫離主流審美體系。
有趣的是,在愛豆 King 的個人簡介中,其給自己的定位是 " 抽象博主 ",更是借此衍生出 " 抽象的祝福 ",即配合不同的輕音樂再塑 " 我的發 " 來完成網絡祝福語 " 點單 ",也爲諸多網友提供了可造梗的素材。
這一蓋章,卻也恰恰反映出,土味非主流或者說看上去脫離常理的 " 玩梗歌曲 " 的大火,實際上仍然是抽象文化的融合結果。
愛如火後我姓石,我的發不敵樓蘭語
回看近兩個月,除了 " 我的發 " 之外,來自于抖音音博主 " 顧夕 " 所創作的喊麥歌曲《我姓石》則借助更爲通俗易懂的 " 百家姓 " 靈感,同樣被看作是抽象文化的産物。這支新晉抖音神曲,伴随着魔性的左右卡點動作、朗朗上口的喊麥,風靡海内外短視頻平台,僅在抖音就創下 26.7 億次播放量。
值得注意的是,《我姓石》是 " 顧夕 " 創作于 2022 年的喊麥 BGM,其 " 我姓石,無論何時與你相識我都值;我姓石,執筆寫詞猶如駿馬在奔馳 " 的歌詞也同樣打破邏輯、具有押韻洗腦的特征。
不過,這支神曲在去年推出後并未在國内引起關注,直至 TikTok 上的海外網友依據該 BGM、以及另一博主 " 王七葉 " 結合左右搖擺卡點躲避障礙物的動作的 " 我姓石挑戰 ",才真正令這支喊麥作品從海外火至國内。
而在近期杭州亞運會上,《我姓石》更是成爲石姓運動員 " 專屬 BGM" 被擡至主流層面,顧夕也借此爲運動員打 call 改編出其他姓氏版本;同時,無厘頭的 " 我姓石 " 也接連衍生出石家莊版、寵物版等各類版本,即便其歌詞缺乏考究,但洗腦、無邏輯卻也恰恰形成了傳播極快的速食感。
簡言之,便是 " 樂子 " 占據了主導地位。
而在 " 我姓石,我的發 " 熱度不減之時,号稱畢業自北大心理系、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認證的博主 " 感悟心理學完顔慧德 ",因撞臉另一模仿楊幂出圈的博主 " 三夢奇緣 " 以及特殊的口音被網友惡搞的 " 樓蘭語 ",也接下了新的 " 抽象 Icon" 接力棒。
諸如 " 好嘞是閨蜜,不好嘞是敵蜜 "、" 這是一個 lonely(倫理)的問題 "、" 你把人笑擁了 ",都來自于完顔慧德,後來在曾創作出《尿床歌》《窮叉叉》等網絡神曲的 " 音樂人王搏 " 加工下,完顔慧德的直播名句組成了新熱門 BGM《閨蜜與敵蜜》,迄今已占據抖音挑戰榜前列多日、超過 2100 萬人觀看且仍在持續增長。
在頭部博主鍋蓋、爆胎草莓粥、大熱 IP"Loopy" 等的二創參與下,也令 " 樓蘭語 " 從單一圈層中的惡搞完成了主流市場的擴散。
而在年初,那藝娜的《愛如火》更是抽象文化簇擁下出圈的典型代表 BGM。
早在去年,被不斷封禁、伴有大量黑料的那藝娜因直播中與網友、主播産生罵戰,獲得了一批 " 看樂子 " 的網友支持,這批自诩爲 " 娜家軍 " 的網友更是掀起《愛如火》的翻唱、翻跳挑戰,口水化的歌詞、土嗨的旋律、魔性的舞蹈令這支神曲在一定程度上成爲部分網友 " 借曲抒樂子心态 " 的惡搞之作。
可以說,現如今能夠在大衆市場中肆虐的此類 BGM,或多或少都離不開抽象文化的 " 輔佐 "。
穿透網絡的 " 抽象文化 "
很明顯,這些流行一時的抖音 BGM,無不透露着反邏輯、反嚴肅、反常規、反主流的價值體系。這也是網絡上盤踞多年的 " 抽象文化 " 所被追捧的主要特點。
" 抽象文化 " 在當下仍是衆說紛纭,簡單來說,這一新興互聯網文化可以看作是消解權威、不合常理、荒謬且違背正常叙事邏輯的反主流文化。其最早可追溯至 2015 年的直播熱潮時代,随着鬥魚平台主播 "6324" 團隊李贛、孫笑川等(均已被封禁)的活躍,以髒話、符号、方言等形式誕生在主播與網友的互動和二次加工之中。
尤其在 " 抽象工作室 " 孫笑川的毫無邏輯、沒有意義的 " 抽象話 " 風靡下,更是在被網友的謾罵、嘲笑之中助推了抽象文化的蔓延,比如其因粉絲栽贓辱罵陳冠希一事與陳冠希展開的約架罵戰便是如此。
而這些主播無論是略顯瘋癫、能夠整活,或是有着極其明顯的人設特點,均可成爲抽象化對象。原因無他,即便其行爲舉止哪怕無任何意義、沒有任何邏輯佐證,但隻要能夠成爲 " 樂子 "、滿足網友娛樂至死的行爲邏輯,便即可成爲 " 抽象代表 "。
比如虎牙曾經的頭部主播 " 藥水哥 " 一戰成名的 " 您配嗎 ",便是在從晚上 8 點至淩晨 3 點的時間段中與網友直播對罵時,以全程無限重複 " 您配嗎 " 這一句話而成爲 " 整活 " 素材,更被奉爲 " 藝術 "。
說白了,抽象文化便是建立在獵奇心理、負面情緒輸出之上的民間 " 整活 " 集大成。
也正因如此,即便後來圍棋棋手戰鷹、柯潔并未展現出相應的特質,但也因戰鷹敗績居多、直播講棋未能逃脫被抽象化的命運,最終在直播間打不過就加入,以消解地位的 " 發瘋 " 來滿足看客。最爲典型的,便是戰鷹在 " 樂子人 " 的狂歡下力壓鄧紫棋一躍成爲 " 虎撲女神 ",以及由此衍生出的 " 戰鷹終于赢棋了,隻不過是鄧紫棋 " 熱梗。
不過,抽象文化的前期受衆多以男性爲主,也曾因涉及對女性的百無禁忌,而遭到批判和抵制,也被看作是 " 惡俗文化 "。尤其在依托于明星藝人、電視劇台詞、二創等被抽象化的流行下,抽象文化也在高度繁榮的發展中逐漸陷入争議局面。
比如,蔡徐坤在《偶像練習生》中以 C 位出道、收獲現象級人氣後,其 " 唱跳、Rap、籃球 " 的愛好介紹便受到抽象文化擁護者的二創狂歡。不管是 " 雞你太美 " 還是模仿熱,均成爲這一群體選擇以抽象化消解、嘲笑的方式來反駁對主流偶像的追捧。
而憑借官方蓋章的 " 野性美 " 成爲理塘宣傳名片的丁真,因文化程度低、吸煙、不會講普通話等明顯的特點被抽象爲 " 一眼丁真 "、《I Got Smoke》《殺死那個江蘇丁真》等整活内容,丁真也因此成爲抽象代表之一。
有趣的是,爲了規避主流文化機制對于抽象文化的反擊,諸如 " 答辯 "、" 奧利給 " 或是 Emoji 表情符号等加密的 " 抽象話 ",也逐漸流行起來,甚至反向影響主流文化的塑造。正如當下,借由 " 樓蘭語 " 所爆火的《閨蜜與敵蜜》便在無形之中 " 洗腦 " 大衆的審美體系。
不難發現,抽象文化實則在網友通過一定的玩梗、惡搞來解構主流審美、價值觀,從而完成對主流市場的反諷、對抗,并從負面情緒的宣洩與攻擊中獲得生存空間。
抽象文化爲何能全網流行?
找樂子是抽象文化的擁趸所追随的第一要義。也就不難理解,爲何看上去不成曲的 BGM、土嗨神曲能夠令他們爲之 " 癡迷 ",最終指向的都是 " 提煉 " 出樂子。
在當下的互聯網,随着直播與短視頻平台的助推以及貼吧文化的長盛,網絡話語權也逐漸進入下沉市場,無所不用其極吸引受衆關注、留存率的目的也滋生了抽象文化的生長。
人人皆可成爲創作者,也同樣可成爲動物園的猴子。
而名人跌落神壇被世俗化、自我的矮化也成爲喜聞樂見的演出節目,加上平台與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爲抽象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絕佳的 " 觀景台 "。
經由大數據算法的推薦機制下,高粘性、拿捏粉絲流量的直播平台、短視頻平台縮短了抽象内容的創造、傳播、二創等步驟,熱梗、抽象 Icon 向大衆實時傳輸,大衆在網絡中尋找 " 樂子 " 的過程,也在無形之中加深了對抽象文化的認知與接受。
比如此前在《中國說唱巅峰對決 2023》中擁有極大争議的威爾,其《臨時抱佛腳》一曲不斷重複的 " 臨時抱佛腳 " 一度被抽象爲嘲諷人菜瘾大、實力不濟、暗箱操作等含義的代表符号,而他也同樣成爲抽象文化中被塑造出來的隻會大喊大叫的 " 玩喊麥的 "。
同時,抽象也給予了來自下沉用戶一定的網絡話語權,在被邊緣化的地帶滋生出足以容納底層 " 樂子 " 的文化土壤,并用抽象化的内容完成對自我的撫慰、身份的認同。這種帶有一定打擊、嘲笑性質的行爲,恰恰也反映了在話語權的不斷下沉中,大衆在逐漸被抽象文化浸淫同化。
就像完顔慧德的口音與離譜的語言邏輯造就的 " 梗音樂 "《閨蜜與敵蜜》,在諸多網友看來也不過是 " 笑料 ",但 " 敵人的秘密就是敵蜜 " 這一啼笑皆非的創造性解釋,卻成爲了其能夠支撐起高頻傳播的關鍵點。
這個過程中,頻繁被提起的 " 北大畢業就這種水平 "、" 心理咨詢師作假 " 等評論,也是對完顔慧德所貼出的 " 北大 "、" 心理咨詢師 " 認證的一種反諷,更借由抽象化玩梗來達到對完顔慧德這一 " 醜角 " 形象的加固,在毫無底線的審醜标準下以此來得到愉悅的快感。
而青年亞文化的不斷擴容,也令抽象文化成爲解構主義下的泛娛樂狂歡。最直觀的一點,便是抽象文化并非是依靠内容來影響受衆,反倒是受衆在解構内容爲 " 抽象 " 的存在,并推動輸出傳播。
比如早先出圈的《窮叉叉》,便是将關曉彤、陳學冬、朱丹等多位藝人在不同場合口出或尴尬、或搞笑的 " 金句 " 進行重新解構融合,最終出現了這一囊括熱門話題發言的非典型音樂。這一解構下,抽象文化讓大量根本不了解這些明星的用戶在傳播之中獲得了一定的快樂,某種意義上,也令名人獲得了相應的流量紅利。
但同時,抽象文化卻也并非以 Icon 爲核心,這份流量的有效期伴随着大衆尋找下一個 Icon 的狂歡而靈活變化。換言之,大衆旺盛的抽象化創造解構,令抽象文化成爲了可去中心化、自行尋找 " 文化教主 " 的後現代文化現象,擁有極高的自由度。
不過,抽象文化這類非主流文化的消解也因亞文化屬性,隻能靠近主流市場,卻難以得到大衆廣泛性的全盤認可。
但随着主流市場的靠近,如同收編搖滾、二次元、說唱等内容時需要保留一定的原始性,諸如死牆、Diss 等,主流也同樣在被抽象文化所保留的消極價值觀、反抗色彩濃厚的語境所影響。比如《愛如火》在 B 站上被誇大爲 " 華語樂壇第一女 Vocal 大中國娜娜新單 ",混合着華語樂壇主流語境下的抽象化,平等地嘲諷着醜角 Icon 與華語樂壇的 " 缺質 "。
另一方面,這種 " 萬物皆可成爲梗 " 的梗文化也大大給予了大衆創作的發散能力。如上文所述,抽象話的誕生便是在廣大網友的鬥智鬥勇中,不斷規避風險所出現的 " 新語言 ",樓蘭語、郭語乃至商務殷語等均可看作是抽象話的代表,且深深影響着主流上普羅大衆的生活語言,諸如 " 耶斯莫拉 "、" 祥 Ray" 等已在官方和民間的帶動下被成功普及。這種戲谑式的狂歡,也令各個階層之間形成微妙的平等、自由的文化平權。
眼下,疫情三年後,毫無意義的抽象也在受衆急需找到出口的精神需求下愈加泛濫。也因此,自今年以來頻頻看到被抽象化的素人、名人一躍成爲亞文化 Icon,亦或是大量不知所雲、有違常理的抽象話沖擊着嚴肅的語言體系,大衆的自我表達也逐漸以非理性、取樂的态度呈現。
這種非常規性自由也意味着群體性消費權威的拔起,進一步使得抽象文化的狂歡屬性加重,像是愛豆 King 的抽象祝福付費點單便是如此,也令其在輿論場中持續發酵。
結語
有意思的是,2019 年,大量網友曾将抽象文化的風起看作是嬉皮士運動的再現。
但站在亞文化角度來說,興起流行于 60 年代的美國嬉皮士運動是年輕人反主流文化、崇尚自由、反戰、渴望建立新生活方式的一場社會實踐,而抽象文化則更像是當代年輕人利用互聯網來發洩負面情緒、逃避現實乃至釋放惡意的垃圾桶,本質上抽象文化仍是存在于解構主義的一個 " 流行梗 "。
即便當下借由 " 抽象 " 的内涵,年輕人尤其是下沉市場的年輕受衆獲得了可 " 離經叛道 " 的反抗出口,但本質上來講,抽象文化仍在普世價值觀中被看作是充滿粗俗、毀三觀、毫無底線的 " 樂子 "。
尤其對于音樂市場而言,這并非是值得推崇和鼓勵的。抽象文化帶來的借由 " 樂子 " 起家的流量效應,影響着越來越多質量低下、内容蒼白的 " 玩梗歌曲 " 的大肆傳播,也在無形中将大衆審美、音樂質量拖行,優秀的音樂作品越來越難得。
正如最初便是被獵奇心理所支配,這種脫離實際意義的符号狂歡,對行業而言也将會是垃圾遍地。畢竟,抽象化玩梗神曲的爆紅一時,也不過是随時可被替代的昙花一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