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秦朔,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1 月 20 日,特朗普就任當天簽署行政令,宣布美國将再次退出《巴黎協定》。
1 月 28 日,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表示,聯合國已收到美國退約的正式通知,退約将于 2026 年 1 月 27 日生效。
2015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達成《巴黎協定》,并于次年獲得 195 個締約國确認,正式生效。《巴黎協定》設定的長期目标是,将全球氣溫保持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 2 攝氏度以内,并努力将升溫控制在 1.5 攝氏度之内。
美國是首批簽署并批準協定的國家之一。根據協定,發達國家将繼續在減排上發揮表率作用,同時要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
特朗普一直認爲,《巴黎協定》對美國 " 不公平 ",會 " 扼殺就業 ",并導緻美國煤炭、鋼鐵等産量下降,影響經濟,甚至說協定是一場 " 大騙局 "。
英國網站 " 氣候之家 " 指出,退出《巴黎協定》意味着美國不再需要每年報告其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在爲發展中國家采用清潔能源和适應全球變暖提供資金方面,美國承擔的責任也會減弱。
一、2024 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在美國退約、退群的同時,全球氣候的挑戰正在不斷增加。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說,2024 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且是首個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超過 1.5 攝氏度的年份。
世界自然基金會預測,由于氣候變暖,自 1880 年以來全球海平面上升了大約 21 到 24 厘米,到 2050 年将上升 30 到 50 厘米。
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預測,在最壞情況下,到本世紀末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兩米,在中等情況下也會上升近一米。海平面上升不僅可能使沿海居住地被淹沒,還會導緻鹽水進入淡水系統,影響飲用水的供應。
1 月 22 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 2025 年年會上表示,氣候變化和不受監管的人工智能擴張是人類面臨的兩大挑戰,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應對行動。
這位秘書長在 2021 年就警告說,到 2050 年海平面上升可能會使世界沿海城市超過 8 億人直接面臨風險。2023 年他指出,由于海平面上升,未來幾十年人類将經曆大規模的遷徙或移民事件。這将對淡水、土地資源的競争産生更激烈的影響,很有可能引發國家之間、族群之間的沖突。
2024 年,他在太平洋島國出訪時說,海平面上升完全是人類造成的危機,且很快就會膨脹到難以想象的規模,沒有 " 救生艇 " 能把人類帶回安全的地方。" 原因顯而易見:溫室氣體——絕大多數由燃燒化石燃料産生——正在烤熟我們的星球。而海洋正在承受這種熱量。"
他呼籲," 全世界都必須行動起來,在爲時已晚之前發出求救信号 "。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2023 年西南太平洋氣候狀況》,當前觀測到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現象,40% 由海洋變暖所緻。海洋吸收了氣候系統 90% 以上的多餘熱量,海水升溫後引發熱膨脹,導緻全球海平面上升。同時,海洋變暖也在改變洋流,并間接改變風暴路徑,影響海洋生态系統。
報告稱,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如斐濟、圖瓦盧、馬紹爾群島和基裏巴斯,是全球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之一。它們的地理位置和低窪的環礁使它們幾乎無法抵抗熱帶氣旋和海平面上升。盡管這些島嶼國家僅貢獻了全球排放量的 0.02%,但它們卻承受着全球變暖帶來的最嚴重後果。
南太平洋的美麗島國圖瓦盧,已經成爲全球第一個因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而舉國遷移的國家。幸好新西蘭接受了他們的申請,他們得以從 2001 年起陸續撤離到新西蘭居住。
二、無法懈怠的中國雙碳之路
特朗普對《巴黎協定》不屑一顧,中國在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之路上則無法懈怠。
今年 1 月 3 日,中國《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對外公布。這份 300 多頁的報告,詳細介紹了中國爲實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目标采取的行動和進展,并首次披露了 2020 年和 2021 年溫室氣體清單。
報告顯示,中國 2021 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即 LULUCF)約爲 129.99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二氧化碳占 79.1%,甲烷占爲 13.1%,剩下的是其他四種氣體。如果不包括 LULUCF,2021 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爲 143.14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能源活動、工業生産過程和産品使用、農業活動和廢棄物處理排放占比分别爲 76.9%、14.9%、6.5% 和 1.7%,能源和工業相加占 90% 以上。(注:2021 年中國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領域産生了大約 13.15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彙。)
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活動占比爲何高達 3/4 以上?因爲能源工業、制造業和建築業、交通運輸和其他部門的燃料燃燒,都算在能源活動中。又因中國以煤爲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内難以根本改變,故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仍居高不下。
根據國際能源署《2023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報告,2023 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 374 億噸,中國爲 126 億噸。
在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的能源需求還将剛性增長,碳排放還将有所增加,任重道遠,須臾不可放松。
同時我們看到,在壓力面前,中國環保過去十幾年已有巨大進步。
不久前,英國一家新能源公司的 CEO 格雷格 · 傑克遜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中發言說:" 我在世界旅行,去年中國建設了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量)的 59%,中國售出的一半汽車是新能源汽車。如北京、上海、深圳的空氣質量比一些西方城市都要好。中國通過發展低價的清潔能源驅動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證明)清潔能源和經濟增長不是對立的,未來的産業就是清潔能源。"
看到這段視頻,我去查了一些官方數據。
北京:2024 年 PM2.5 年均濃度爲 30.5 微克 / 立方米。與 2013 年相比,2024 年四項主要污染物 PM2.5(細顆粒物)、PM10(可吸入顆粒物)、NO2(二氧化氮)、SO2(二氧化硫)濃度分别下降 65.9%、50.0%、57.1%、88.7%。2024 年北京收獲了 290 個優良天;
上海:2024 年 PM2.5 年平均濃度爲 28.4 微克 / 立方米,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爲 88.5%;
深圳:2024 年 PM2.5 年平均濃度爲 17.3 微克 / 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率爲 97.0%。
就全國而言,2024 年全國 339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 PM2.5 平均濃度爲 29.3 微克 / 立方米,同比下降 2.7%;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爲 87.2%,同比上升 1.7%。
2013 年,中國出台了首個針對環境突出問題開展綜合治理的行動計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今天,在中國大部分地方,霧霾鎖城已變成藍天常在。
生态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去年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說,2023 年全國重點城市 PM2.5 的平均濃度比十年前下降了 54%,重污染天數下降了 83%。" 我們過去講‘ APEC 藍’‘閱兵藍’‘冬奧藍’,實際上‘北京藍’已經漸成常态。"
從 2013 年至今,中國經濟總量翻了一倍多,能源消費也在不斷增長,2024 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接近 60 億噸标準煤。但另一面,環境質量卻在不斷改善。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在于轉變增長方式。
一是降低能耗強度,讓能耗增速始終低于經濟增速。2013 年到 2023 年,中國以年均 3.3% 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 6.1% 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 26.1%;
二是調整能源結構。2013 年至 2023 年,煤炭消費占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從 67.4% 下降到 55.3%,2024 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超過 19%,占比首次超過石油。2024 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比已接近 1/3;
三是圍繞能源、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持續推進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等節能提效、改造升級的舉措。
爲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中國央行創設了碳減排支持工具,證監會加大了對綠色低碳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七部委 2024 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截至 2024 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累計成交了 6.3 億噸 ……
正是由于這些努力,在完成了迄今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之時,中國的環境狀況較快走上了改善向好的通道。本世紀以來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約 1/4 來自中國,全國森林覆蓋率超過 24%。2024 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 90.4%,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 83.7%。
三、ESG 正加速從 " 選擇題 " 變爲 " 必答題 "
随着特朗普 2.0 時代的開啓,聯合國倡導的不少秩序、組織、協定等等,都可能遭到美國的離棄。經濟全球化變局叢生,全球治理也在深刻變化。
過去,不少全球治理理念都是發達國家最早提出,由聯合國确認,再向全球推廣的。今天的一個現實挑戰是,一些全球治理理念對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不再具有約束力。
1972 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1987 年聯合國 "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 提交了題爲《我們的共同未來》的研究報告,正式提出 " 可持續發展 " 的理念,即 " 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
2000 年,全球最大的可持續發展倡議組織——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成立。2004 年,該組織發布了《在乎者赢》的報告,首次提出 ESG(環境、社會與企業治理)的理念。2015 年 9 月,193 個聯合國成員國在紐約總部通過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制定了 17 項可持續發展目标(SDGs),同年 12 月在巴黎通過了《巴黎協定》,全球經濟社會向低碳轉型和綠色發展成爲共識。此後,ESG 逐步發展成全球投資界和商界的一套标準體系,也被稱爲三張财務報表之後的 " 第四張表 "。
今天,當特朗普政府不再在乎低碳綠色理念時,對中國是不是一個機會,即努力成爲可持續發展、ESG 等治理理念的重要踐行者和積極推動者,在全球發揮一種穩定、引導、示範性的作用?
2024 年 10 月 16~18 日,經國務院批準,中信集團、新浪集團主辦,新浪财經、中信出版集團承辦的 2024 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全球領導者大會("ESG 全球領導者大會 ")在上海舉行,主題爲 " 推動全球 ESG 合作、發展與共赢 "。
這一盛會表明,中國政府有意願,在 ESG 領域打造一個國際化交流平台,推動全球綠色發展。而在超過 270 位的發言嘉賓中,國外嘉賓占比過半,也充分顯示了國際社會的認同感。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潘基文中心常務理事金垣洙在大會上說,在應對全球變暖等氣候挑戰時,我們的反應應該不是以國家爲導向,而是以地球爲導向,否則我們注定要失敗。" 這是一種新的範式轉變,這種新的範式轉變需要把人放在地球中心。"
盡管 ESG 在國際上遭遇了一些回潮,但在中國,ESG 正在加速推進。
2024 年 11 月,财政部等十部委印發了《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試行)》,提出到 2027 年,企業可持續披露基本準則、氣候相關披露準則及應用指南相繼出台;到 2030 年,國家統一的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基本建成。
未來的政策路徑,預計會試點先行、循序漸進、分步推進,從上市公司向非上市公司、從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從定性要求向定量要求、從自願披露向強制披露擴展,陸續發布一系列針對 ESG 的信息披露具體準則和針對各行業或領域的應用指南,構建完整統一的中國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
上市公司 走在前面。今年 1 月 17 日,滬深北交易所在證監會指導下,正式發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指南》涵蓋《總體要求與披露框架》和《應對氣候變化》兩部分,分别呼應 ISSB(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的 S1 和 S2 文件,明确了治理、戰略、風險管理等内容,細化了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等要求,并提供了 ESG 指标管理手冊及對标索引表等工具,以推動上市公司全面開展 ESG 實踐。如中信集團董事長奚國華所言,ESG 正加速從 " 選擇題 " 變爲 " 必答題 "。
四、軟實力的新疆域
中國爲什麽要把 ESG 變成 " 必答題 ",而且一定要答好?
在我看來,有三個重要理由。
首先,這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
國家發改委的信息顯示,受多種因素影響,全國能耗強度降低仍滞後于時序進度。當前,中國仍有超過 10% 的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産能能效低于基準水平,超過 60% 的存量鍋爐、電機、變壓器等設備能效低于先進水平,超過 1/3 的存量建築不滿足節能建築标準。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潛力巨大,也一刻不能掉以輕心。
其次,這是中國企業出海的需要。
我在近年來的出海調研中越來越意識到,中國企業在成本、效率、質量、性價比乃至産品創新等硬實力方面,優勢比較明顯,但如何走進去、融進去、紮根生長,形成共赢,軟實力還不過硬。
其中的原因當然非常複雜。主觀上,我們的企業習慣于純經濟維度的考量和内卷,ESG 的認知和能力存在局限。客觀上,全球 ESG 的标準也在不斷提高。
如歐盟已經明确,碳邊境調節機制過渡期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結束,2026 年 1 月 1 日正式起征。過渡期内,歐盟的企業隻需提交每年進口産品隐含的碳排放數據,不需要爲此繳納費用,而 2026 年起,企業不但要報告每年進口産品的碳排放數據,還要支付對應的碳排放費用。
作爲出口大國的中國,供應鏈上任何一個環節的高碳排放,都将導緻出口産品付出更多碳管制成本。這非常迫切,不是将來時,而是現在進行時。
又如 2024 年歐洲議會通過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要求企業及其上下遊合作夥伴,包括供應、生産和分銷,防止、結束或減輕其對人權和環境的不利影響,包括奴隸制、童工、勞動剝削、生物多樣性喪失、自然遺産污染;《指令》明确提出,企業有義務識别、評估、預防、減輕、處理和補救其在上遊供應鏈和一些下遊活動(如分銷和回收)中對人類和地球的不利影響。
該指令從員工人數超過 5000 人、全球營業額超過 15 億歐元的公司開始,會逐步擴大覆蓋面。非歐盟公司、母公司和在歐盟有特許經營或許可協議的公司,隻要在歐盟達到相同的營業額門檻,也将包括在内。
再如世界銀行、歐洲複興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出台的《勞工與工作條件績效标準手冊》《勞工住宿:流程和标準》等,對項目現場的住宿條件、工作時長、宗教信仰保護都提出了詳細乃至嚴苛的要求。
總的趨勢是,過去 ESG 主要是作爲一種軟法(Soft Law)而存在,企業若不遵循,失去的可能是融資機會或商業合作夥伴,而不涉及到法律責任;但現在 ESG 相關議題逐步轉向硬法(Hard Law),如企業未能滿足合規要求,可能面臨市場準入受阻、罰款、貨物扣留甚至刑事責任等嚴重後果。這種 ESG 标準從 " 商業義務 " 到 " 合規義務 " 的演變,擡高了中國企業出海運營的門檻。
最後,這是提升中國軟實力的可靠路徑。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是中國已經确定的重大方略。這一方略如何更好地落實到經濟領域和企業層面?ESG 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它是商業文明的必修課,是軟實力的新疆域。
如果 ESG 這一關中國真正邁過去了,于内,有助于綠色轉型;于外,有利于中企出海的長治久安。以 ESG 爲抓手推動可持續發展,也是展現中國新時代負責任大國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發揚 " 天人合一 "" 天下大同 " 等優秀中華文化的可靠路徑。
就此而言,我們可以說,ESG 不僅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自身利益和國家軟實力之所在。把性價比這樣的硬實力和 ESG 這樣的軟實力結合起來,于企業發展,于社會要求,于國家形象,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皆是義利并舉的正道、大道。
無論外部有多少風浪,把 ESG 進行到底,都應該是中國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