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技術博主電丸科技 AK 分享了多個關于 Meta 與 RayBan 聯名款智能眼鏡的體驗視頻,讓這款發布于 1 年前的産品又在大陸市場火了一把。
RayBan Meta 圖源:電丸科技 AK
與之前不客觀實驗室體驗過大多數智能眼鏡不同的是,它在目前多數智能眼鏡隻能語音交互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枚 1200W 像素的高清攝像頭,讓其成爲一款融合了拍照、視頻錄制、直播、音樂播放、語音交流等多元化處理等「AI 硬件」。
并且 RayBan Meta 的語音交流并不隻是和其他智能眼鏡一樣直接喚醒手機的語音助手,而是嵌入了多模态 AI 助手 Meta AI,在 Meta 構建的理想環境下,用戶無需在頻繁的掏出手機,隻需要一句:" Hey Meta ",就可以輕松使用其所有 AI 功能。
AI 的理想很美好,但他并不是 RayBan Meta 成功的根本
除去 Meta 之外,其實有不少廠商都推出過智能眼鏡。
我本人就有 Bose、華爲、Meta 三個品牌的産品。但要說哪款産品做 " 成了 ",那還真就是早前華爲與 GM 合作的二代智能眼鏡和 RayBan Meta 這兩款産品。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究其原因,是因爲它們除去是智能眼鏡之外,本身就是一款造型時尚的大牌眼鏡,它們在聯名品牌熱銷款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 " 智能化 "。
如果說當年華爲的 GM 合作款隻是可以做到基本的接打電話、播放音樂,那目前在全英文環境下的 RayBan Meta,确實依靠這枚攝像頭和 Meta AI 功能實現了此前需要多個設備才能配合完成的智能化場景功能。
佩戴好眼鏡之後,你可以在任意環境下通過 " Hey Meta " 喚醒 RayBan Meta ,并且讓它 " 看 " 一下你面前的物品,給出識别信息。
比如你可以讓它識别陌生的蔬菜,再通過多輪對話能力詢問這個蔬菜的做法。
如果你是一個視障人士,也可以讓它快速拍下一張照片,并對面前的所處環境給一個大概的描述,甚至可以直接讓 RayBan Meta 幫你拍下一張照片發送至你的 instagram。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又或者基于多麥克風陣列用來與一個完全語言不通的人進行多輪翻譯對話(目前不支持中文)。
但是,Meta AI 目前非常容易出現 " 答非所問 " 的情況,它對物品的識别沒那麽準确,很多大陸的地标建築和商品它壓根都不認識,提供的答案也完全無法和 ChatGPT 甚至豆包等成熟的大模型相提并論,很明顯這個誕生于歐美的大模型目前有點水土不服。
并且你也想在大陸地區使用 RayBan Meta,也沒那麽容易。
它現在的版本并不支持中文,想要實現 RayBan Meta 的全部功能對網絡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但它确實滿足了現有科技領域對智能穿戴設備的所有想象:智能化、輕便、不突兀。
RayBan Meta 最成功的賣點:是 RayBan
其實無論是蘋果的 Vision Pro 還是 Meta 此前自己的 Quest 系列智能穿戴設備,最大的瓶頸不是性能和應用,而是讓你看起來像是一個 " 怪物 "。
XR 設備天然的劣勢,就是讓你和周圍的人看起來非常有 " 距離感 ",因爲你們之間隔着一個厚重的頭戴顯示器,讓人看起來 " 敬而遠之 ",而 RayBan Meta 看起來隻是一副普通的眼鏡而已。
爲了實現更好的佩戴感受,RayBan Meta 幾乎沒有對 RayBan 墨鏡的外觀有任何的修改,高度集成智能化配件的鏡腿也幾乎保持了 RayBan 眼鏡一貫的尺寸。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爲了實現這一效果,Meta 采用大量的定制配件來保證 RayBan Meta 作爲眼鏡的完整性,也将其重量控制在了 50g 以内。它雖然比 RayBan 官方同款造型的闆材眼鏡重了 10g 作用,但在外觀上來看,除了眼鏡兩邊有傳感器和攝像頭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在日常的佩戴過程中,除非我主動告知,截至目前沒有任何一個人發現我佩戴的是一個智能眼鏡,而它作爲一款輕量化的智能設備,完全可以作爲普通眼鏡長時間的 " 焊 " 在臉上(雖然它的電池支撐不了一整天),這才是它最大的亮點。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可以說 RayBan Meta 成功的基礎,就是因爲它本質上就是一副 RayBan 非常暢銷的眼鏡,智能功能都隻是在這一核心 " 錦上添花 " 而已。
前段時間 EssilorLuxottica 在财報電話會議上透露,其與 Meta 合作的 Ray-Ban Meta 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 60% 的雷朋專賣店中是最暢銷的産品,消費者是實打實在線下通過與傳統 RayBan 眼鏡對比之後,才選擇購買 RayBan Meta 的。
音視頻的亮眼表現,是核心競争力
在現階段,我使用 RayBan Meta 最多的功能其實并不是它的 AI、而是把它作爲一款第一人稱拍攝設備和開放式藍牙耳機使用。
當你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旅遊想要記錄一些沿途的短視頻,按下鏡腿上的按鍵你就可以依靠這枚 1200W 像素的鏡頭拍攝一個最長 3 分鍾的豎版視頻,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它的拍攝效果非常理想,對于經常做産品開箱的博主來說這個功能非常實用。
得益于眼鏡上的多麥克風陣列,RayBan Meta 的甚至可以拍攝空間音頻效果的視頻,完全不需要單獨連接麥克風保證收聲效果。
同時這個多麥克風陣列還保證了你在戶外環境下的音頻通話效果,遠比市面上的大多 TWS 耳機聽起來 " 高清 "。
同時,處于鏡腿上的揚聲器還能提供 4-6 小時的音頻播放能力,我就經常在開會的時候表面上看着老闆認真聽講,實際上偷偷在聽昨兒晚上沒聽完的脫口秀……
它的音頻能力和市面上處于第一梯隊的 " 氣傳導 " 開放式藍牙耳機的效果類似,将音量開到 50-60%,處在辦公室環境下你對面的同事也完全發覺不了你在聽東西。
在素材傳輸方面,RayBan 提供了兩個選擇。
在 RayBan Meta 的設定中,當你錄制好一段視頻、拍攝好一張照片後,素材是不不會立刻上傳到你的手機圖庫中的,當你把眼鏡放回眼鏡盒中充電後,它會依靠藍牙一點點的将所有素材靜默的傳輸到你的手機相冊中。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而對于我這種 " 急性子 ",你也可以在 App 中選擇直接接入 RayBan Meta 的 Wi-Fi 網絡進行高速傳輸,以确保素材可以被快速導出使用。
依靠視覺和語音交互,AI 可以做到更多
雖然現在 RayBan Meta 的語言問題是使用它的一大障礙,但我們通過手機廠商的 " 語音智能體 " 以及前段時間字節剛剛發布的 Ola Friend 開放智能體耳機,已經能夠看到語言交互在 AI 大模型時代能夠做到的事兒。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RayBan Meta 在這些産品上還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視覺。
在剛剛發布的 iOS18.2 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用戶現在可以依靠 iPhone 的攝像頭讓 Apple Intelligence 來實現 Visual Intelligence 的圖像識别功能,而 RayBan Meta 則不需要你拿起手機,隻需要一句 "What is this?" 即可。
其實在 RayBan Meta 剛剛發布的時候,雖然擁有也擁有語音助手的功能,但它的體驗更像是我們此前用過智障版 Siri,今年 4 月份的更新,才讓 RayBan Meta 潛入了 Llama 3 大模型功能。
但由于功耗和眼鏡中這枚 AR1 芯片的性能瓶頸限制, Meta AI 現在還遠達不到科幻電影中智能助手那麽聰明。
在現有的使用場景下,如果頻繁調用 AI 或視頻拍攝功能,RayBan Meta 的使用時間隻有 1-2 小時,試想一下如果每次這個大模型還要進行雲端傳輸和計算,那麽這個眼鏡的實際使用時長可能都不會超過 1 小時。
在上個月的 Meta Connect 2024 上,我們見識到了 Meta 目前智能眼鏡的 " 完全體 ",一款制作成本 1 萬美元的 AR 智能眼鏡 Orion。
Orion AR 眼鏡 圖源:Meta
這款基于光波導技術的 Orion,彌補了 RayBan Meta 無法顯示的最後一塊 " 短闆 "。但顯而易見的,它需要單獨的運算模塊和手勢識别配件,續航時間也更加捉襟見肘。看完了 Orion 的宣傳片後我可以肯定的說,現在阻礙 Meta 智能眼鏡的瓶頸,就隻剩下電池續航而已了。
如果 RayBan Meta 可以做到 15 個小時以上的續航時間,那我絲毫不介意每天把它作爲一副主力眼鏡使用。事實上我現在隻要出門,它大概率也會是我的首選。
一直以來廠商在思考智能穿戴設備的時候,都在絞盡腦汁的讓它盡可能的 " 智能 ",從而做出犧牲體積、新鮮感過去之後就束之高閣的半成品。
而 RayBan Meta 的出發點隻是一個純粹的時尚單品,恰好擁有那麽 " 一點點 " 智能化而已,這才是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