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數碼 3C 組 | 編輯:定西 | 排版:LIN
今年的手機市場可謂是風起雲湧,各家是你方唱罷我登台,一個更比一個卷,生怕自家産品性價比稍微低了那麽一點點就要被友商和消費者們「暴打」。不過競争最爲激烈的市場仍是 3000 元價位段,也是今年新機數量最多的一個價位段,它的産品力進步速度和叠代進化速度可謂是遠超小雷的想象,在去年我根本想象不到如今花 3000 元就能買到如此水桶的手機。
(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舉個例子,早些年 3000 元價位段手機基本使用的都是些次旗艦或是去年的老款處理器,而今年它們用上了第二代骁龍 7、第二代骁龍 8、天玑 9200+、天玑 8300 Ultra 等一衆能追平當代旗艦手機性能的處理器。之前一直被消費者诟病的廉價手感也得到了巨幅升級,各種金屬中框、素皮後蓋、無屏幕支架等之前旗艦機才會配備的配置,都逐步下放到了這個價位段。
從罕見的超大内存下放到工藝設計的大肆應用,再到營銷手段層出不窮,一切都濃縮爲一個「卷」字。那麽,爲什麽今年的 3000 元價位段手機市場卷成這種地步呢?這對于整個市場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3000 元價位段是手機市場中比較 " 奇怪 " 的存在,它的利潤不高但銷量占到了整個手機市場出貨量的大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薄利多銷。除了 OPPO、小米、vivo、華爲等國内廠商外,三星、摩托羅拉也在這個價位段布局了不少好機器,這就導緻這個價位段市場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各種價格戰、營銷戰等營銷手段層出不窮。
(圖片來源:京東)
毫不誇張地說,誰能在 3000 元價位段中站穩腳跟并拿下大頭,誰就能在整個手機市場中擁有話語權。
不過于與之前不同的是,3000 元價位段的手機不但做得足夠水桶,基本任何一台機器都擁有極高的性價比,而且針對不同用戶的需求還進行了細分。
例如那些特别在意遊戲體驗的用戶,Redmi、iQOO 都推出了 K、Neo 這類主打遊戲性能的高性價比機型,而且将幾乎所有的好鋼都用在了刀刃上,它們在性能、散熱、屏幕、振動反饋上的表現完全不熟旗艦手機,甚至還有可能會暴打自家老大哥,當然這也會導緻它的影像可能稍稍差一點意思。
(圖片來源:iqoo 官網)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喜歡打遊戲,很多女性用戶都更注重手機的拍照尤其是拍人像的表現。OV 在這個市場的表現就尤爲突出,旗下的 Reno 和 S 系列能不斷叠代就證明它們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和認可。而且爲了進一步擴大自己和同價位産品的差距,OPPO 和 vivo 甚至把旗艦的人像算法和其他技術下放給這些系列,可以說是妥妥的降維打擊。
當然也有一些水桶到極緻的手機,可能從參數上來看,它沒有什麽優勢,但你想要找出它的缺點好像也有點難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加的 Ace 系列,而且它還帶動了國内手機内存大降價的浪潮,也是從 2023 年開始,16+512G 的配置頻繁出現在 3000 元價位段上,有些廠商甚至還把 24G+1TB 這種頂級旗艦才會擁有的存儲規格放到了這個價位。
(圖片來源:一加官網)
簡單來說,3000 元價位段的手機會這麽卷還是因爲市場足夠大,廠家也多,導緻大家都開始内卷起來。不過這樣的好處是讓消費者能夠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合适的手機了。
其實從我個人角度來看,一個配置均衡沒有明顯短闆的手機反而能夠提供更持久的使用壽命和滿足更多的使用需求。那些舍得拿出七八千買一台旗艦手機的消費者,絕大多數都是等到第二年的旗艦叠代後馬上就把出手置換,對于他們來說手機更像是一個 " 興趣玩具 "。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而 3000 元價位段的手機由于整體配置都十分均衡,消費者不會過多的拿它去跟新機比較,不買貴隻買對的手機顯然更适合大衆需求。
可以說目前的 3000 元價位段手機在市場的推動下,已經形成了新的發展規律,不再是以前那樣拿老旗艦的配置堆一堆就完事,每一台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不過還有一個新的問題擺在手機廠商面前:這麽卷的市場,真能給自己帶回來多少利潤嗎?
根據 TechInsights 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 年 Q3 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5%,雖說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已連續十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但跌幅速度已經趨于穩定,這表明市場正在觸底,TechInsights 預計中國市場将在未來幾個季度開始複蘇之旅。小米副總裁盧偉冰也在接受相關采訪時表示,2024 年國内手機市場的銷量估計能回到 2.8 億台以上。
(圖片來源:TechInsights)
另外還有業内人士爆料,前幾年因各種原因積累的庫存已經基本消耗完畢,産業鏈的價格也開始小幅度提升,結合國内用戶平均三年換機的周期,2024 年會是手機市場回溫的第一年。
那麽手機廠商如何快速搶奪這份市場呢?當然是從 3000 元價位段市場下手,所以我們才會在這兩個月看到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商拿出的新品都是這個價位段,甚至還出現過三家手機廠商在同一天開發布會的情況,甚至它們發布的産品在價格和定位上也幾乎完全一緻。
(圖片來源:榮耀官網)
可以說在經過這麽多年的市場洗禮後,各家手機廠商在核心領域方面的競争手段已經幾乎一緻了。早期我們對手機廠商的印象無非就是:OPPO 和 vivo 可能在網絡上的聲勢不算大,但在線下市場是妥妥的銷量王者,小米榮耀則是在線上市場賺得盆滿缽滿,而如今大家互相學習,各自都有了覆蓋多個價位段和渠道的對應産品,營銷的方式也開始互相借鑒學習,所以給人一種,現在的手機好像真的都一樣的感覺。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手機廠商們追求規模增長的同時更要加快高質量發展的節奏。蘋果在高端手機市場幾乎賺走了整個手機市場一半以上的利潤,之前的舊款機器在降價後也能跟 3000 元價位段的安卓手機們碰一碰,三星更是重新回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反觀國産品牌 " 困在 " 中端市場打價格戰,高端市場陷入困局,始終邁不過那一道門檻。
可以說,留給小米、OPPO 和 vivo 們試錯的機會,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