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甲骨堂 Author 甲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向東北派出了其美械精銳部隊,裝備最好的新 1 軍、新 6 軍均在此列。
而且在解放戰争中先後在東北戰場參戰的美械部隊還有很多,如第 13 軍、第 53 軍、第 54 軍、第 71 軍、第 94 軍一部等;甚至杜聿明的長官部特務團還是從第 5 軍裏抽調的美械團。
除了上述戰鬥部隊外,其實還有獨立的美械炮兵部隊。
其中美國給老蔣的口徑最大(155 毫米)的重炮團——炮兵第 12 團就被拉到了東北;而除了這個團之外,其實還有個美械炮兵團,那就是重迫擊炮第 11 團。
這個團當時配備的迫擊炮很有意思,是美國援助的 M2 式 4.2 英寸(106.7 毫米)化學迫擊炮,二戰時主要裝備于美軍步兵師的化學迫擊炮營。
M2 式 4.2 英寸迫擊炮雖然挂的名頭很吓人,不過實際作戰中是以高爆彈爲主要彈種的,因爲威力極大所以後來成爲美軍步兵團的團屬支援火炮。
這種炮給老蔣後,獨立編制成團,每個團轄 3 營 9 連,每個連爲 8 門炮,所以總計一個團是 72 門炮。
當然了,實戰中這種級别的火炮不可能整團、整營地上陣,主要是以連級配屬給步兵軍,然後具體再拆分下去支援各師、團;簡單來說,就是打散使用。
因此東北我軍在與國民黨軍的作戰中,是可以接觸到這種火炮的;而且如果恰好殲滅的單位中,配屬有這種火炮,那麽當然也就将其繳獲了。
繳獲之後的火炮,當然是在整理研究之後,列裝到我軍部隊。
美式 4.2 英寸化學迫擊炮的威力很大,所以這種炮通常裝備于主力部隊中,以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那麽這種炮在東北野戰軍中總計有多少?它又是如何編配的呢?
1948 年遼沈戰役時,東北野戰軍裝備的美式 4.2 英寸重迫擊炮總計有 24 門;東野統計火炮類别的時候,是将這種炮跟榴彈炮、加農炮算在一起的,可見其級别之高。
具體配備這種重迫擊炮的單位及配備數量分别爲:
第 1 縱隊 6 門、第 2 縱隊 5 門、第 3 縱隊 2 門、第 4 縱隊 3 門、第 5 縱隊 8 門。
由上述幾個縱隊可見,除了第 5 縱隊組建時間不長外,其餘幾個縱隊都是東北野戰軍的主力。
遼沈戰役開始時,第 1 縱隊主力爲總預備隊,不過直屬炮兵參與攻錦作戰;而第 2、第 3 縱隊則是攻堅主力。
第 4 縱隊的任務我們都知道,堅守塔山陣地;而第 5 縱隊則在彰武東南地區執行阻擊西進兵團的運動防禦作戰。
但從上述火炮的裝備數量看,最晚成立當時還算不上主力縱隊的第 5 縱隊,卻配備了最多的 M2 式重迫擊炮。
之所以如此的具體原因不清楚,很可能跟繳獲後重迫擊炮的整備情況有關;正好整備好了炮,又趕上組建第 5 縱隊,加上該縱隊的山炮數量還不夠,所以可能就将重迫擊炮稍多地配置了過去。
當然上述原因隻是猜測,具體原因怎樣,還有待更直觀史料的确認。
因爲這種大口徑迫擊炮的威力很大,所以在攻堅作戰中發揮的作用會很大。
而在遼沈戰役中,經過補充的國民黨軍重迫擊炮團擁有 70 多門這種炮,是我軍擁有同類炮的三倍;在我軍獲得全勝後,這些迫擊炮也被我軍繳獲,并充實到了更多部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