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生小孩到底惹到誰了,
至于這麽沒完沒了地催嗎 ……
陳喬恩,上個月才和 Alan 在馬來西亞辦完婚禮
催生的流程已經走了幾個來回
emmm… 還包括各類謠言
陳喬恩不是沒有回應過,
3 月份她發長文說:生孩子并非此刻人生的第一追求,也不覺得不生孩子人生會有多不完整或不完美。
表達了有能力安排自己的人生,并且享受現狀。
原因和理由都交待得夠清楚了吧?
半年過去又被追問:有想要生小孩嗎?
陳喬恩也耐心回應了,
覺得自己不夠有耐心跟小孩相處,
這個年紀了生小孩很危險。
最關鍵的是,到底女人生不生孩子,很重要嗎?
生和不生都是一種選擇。
但因爲這句 " 你喜歡生你就去生,不喜歡就不生啊 ",被罵了。
催生言論上升到了人身攻擊:
" 她就是個老母雞生不出蛋吧。"
" 你看她不生孩子,以後一定會離婚的。"
" 不生小孩老了以後沒人照顧。"
……
對别人子宮的占有欲是不是太強了?
陳喬恩也很納悶:" 我生不生孩子這件事,對社會影響很大嗎?"
對于把生不生小孩和婚姻長久與否挂鈎的觀點,陳喬恩就更不解了,
難道生 10 個,婚姻就會很長久嗎?
至于擔心她會因爲沒生小孩老了沒人照顧這件事,
以陳喬恩的收入來看,
她倒也犯不着爲這事兒操心吧 ……
幾個回合看下來,其實陳喬恩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她考慮到了自己的身體條件、日後與孩子相處的問題,以及就現狀而言生孩子并非她的第一追求。
但依舊會有人選擇性忽略當事人的真實意願,忽略她本就有爲自己人生做主的權力,
對于女性隻有到了合适的年紀就要戀愛、結婚、生育的狹隘想象。
林有慧自與蕭敬騰官宣戀情以來,網絡上讨論最多的就是她的年齡。
她是一名經紀人,帶過的藝人有張惠妹、莫文蔚,一手打造了 F4,
是蕭敬騰這一路輝煌中必不可缺的靈魂人物。
但由于 2023 年正式公開戀情時林有慧的年齡是 50 歲,和蕭敬騰之間有着 14 歲的年齡差。
于是選擇性略過了她的事業、能力和愛情,
略過了蕭敬騰充滿愛意的表達,
隻把目光停留在林有慧的肚皮上:她都 50 歲了,還能生嗎?
林有慧在去年七夕當天回應了這些疑惑。
她說,生孩子是因爲愛,不生孩子也是因爲愛。
但這對于自己和蕭敬騰而言,是一個選擇,而并非任務。
蕭敬騰也曾在采訪中提過,自己不想讓未來的妻子因爲生子産生痛苦。(來源:《人物》)
爲此也做出了假設将來有一天後悔,可能會去認養小孩的打算。
但在今年 10 月 13 日,蕭敬騰林有慧舉辦婚禮這天,
二位還是遭到了蕭敬騰父親的變相催生:" 我年紀也大了,希望添丁。"
不管林有慧怎麽表達自己對這段感情的珍視,
蕭敬騰許下的 8 輩子在一起約定,
證婚人張小燕的緻辭多真摯動人,
蕭敬騰的父親依舊隻投射了自己作爲長輩對兒女傳宗接代的執念。
這份期許是老一輩固有的生育子嗣理念,看似合乎情理,但忽略了結婚與生育之間并不是等号,而是外界賦予的一項重任。
而在這項重任之下,大多女性的個人意願、身體狀況、事業規劃都被後置。
人生的進度條實現可視化,什麽時候戀愛、結婚、生育,都要在約定俗成的階段進行。
已婚的面臨着催生,生孩子是必不可缺的一環。
未婚的則等同于失敗、沒用、沒出息,在旁人眼中,她需要把自己 " 嫁出去 " 視爲人生的第一追求才算完整。
哪怕她事業有成,早已實現了财務自由,生活過得舒心暢快,
隻要沒把自己的人生與一名異性綁定,再滿意在他人眼中也有缺憾,始終被審視。
這樣的審視時時存在,在女明星身上也不例外。
你甚至能看到張鈞甯被人追問:" 再不嫁,老得沒有人要了。" ⬇️
高海甯在直播間裏被不停催婚⬇️
佘詩曼反複被問感情狀況⬇️
王祖賢因爲覺得人生中很難幸運地遇到能和自己精神上有共識的人,所以沒有考慮過 " 結婚 " 這兩個字,
比起希望結婚,她更傾向于先建立起自己的人生。
但輿論上依舊停留在她沉浸在一段失敗的感情當中走不出來,淪落到沒有結婚的境地。
也許有人會說,催婚催生的人或許隻是出于好心。
擔心沒有走進婚姻的人缺少陪伴會孤獨,
擔心沒有生育的人錯過了最佳生育時間日後會遺憾後悔,
于是爲她們未知的人生提前憂心忡忡,連環追問。
但表達關心的方式有很多種,
以有着挑釁、貶低、嘲弄意味的用詞一定不在關心的範圍内。
更多的是停留在一個 " 都這個年紀了,還不戀愛 / 結婚 / 生子 " 的刻闆印象上,
暴露了提問者潛意識中根深蒂固的女性本該是依附者的理念。
因爲用詞不客氣,追問又過于頻繁。
這些女星也不是沒有試圖過以自己的方式反擊,
張鈞甯說:" 面對女性爲什麽總是嫁不嫁的問題呢?人都是會老的,結婚會老,不結婚也會老。"
高海甯反問:" 爲什麽一定要結婚,沒男人不行嗎現在?"
佘詩曼則直截了當地說:" 感情有沒有都很好,是我選擇喜歡誰不喜歡誰。" ⬇️
她們并非不婚主義者,也沒有表達過抗拒戀愛、抵觸結婚生育的觀點,追求的是将自己的感受前置的順其自然。
戀愛、結婚、生子,沒有人規定哪一項是人生的必選項,都隻是人生裏的一個個插曲。
但在 " 你爲什麽還不結婚 " 的反複追問之下,順其自然仿佛成了一種罪過。
哪怕她們已經實現财富自由,人生的主動權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依舊會被這些聲音包裹。
而這種現象,在普通人裏更甚。
脫口秀演員唐香玉,在《喜劇之王單口季》中頻頻表達了自己經曆被催婚的困境,
因爲沒有結婚對象,家人、親戚,乃至陌生人都加入到催婚陣營當中,
連着幾年都是這種遭遇。
她也清楚這些催促出自于所謂的 " 關心 ",
隻是這份關心的背後,
藏匿着一份女大應嫁的任務,
而并非與當事人的幸福快樂挂鈎。
節目之外,唐香玉的段子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有過相同經曆的人對催婚的本質感同身受,後置自己的感受,去滿足長輩以及世俗的眼光。
不外乎放棄作爲一個人的主體性,将自己變成一種病态依附于他人的客體,從此一股腦鑽進其中,如同完成任務般推動自己的人生進度條。
被推着走的每一步,隻是前進,并不意味着幸福。
但這樣的經曆在領笑員眼中,是話題老生常談,更想看她如何走出被催婚的困境。
這或許也藏匿着領笑員的期許,也試圖從中獲得出走的樣本。
隻是真實的困境就擺在眼前,光是說出口就已困難重重,又何德何能協助他人取經。
即使繞過父母那關,周遭的言論與審視,依舊能讓她們難以動彈。
催完戀愛要催婚,
催完婚姻催生育,
生完一胎還有二胎 …
這些催促,因爲事不關己,所以用詞犀利、沉重、毫不客氣,不需要感同身受,隻需要能呈口舌之快和一部尚有電量的手機。
始終忽略了被催的人,早已有能力爲自己的人生負責。
可以自由地選擇是否進入戀愛、婚姻關系,決定自己要不要小孩,
不必背負着外界賦予的枷鎖。
最後一句
陳法蓉也說,不是單身選擇了我,是我選擇了單身。不必用憐憫的眼神看待。